书城传记铁骨铮铮
7831600000026

第26章 为官清廉“三不要”

彭玉麟以“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的“三不要”美名而著称于世。

先说“不要官”。早年投入湘军水师之初,即以“不受官”自许。曾国藩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水师实为其首,而彭玉麟作为水师统帅,可谓战果累累。每次大胜之后,曾国藩总是向清廷出面保奏彭玉麟升官,朝廷也不断以官职来提拔他,但他每次都总是不受命。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清廷欲任命彭玉麟为漕运总督。漕运总督在当时是天下第一肥缺,多少人梦寐以求,谋之不得,而彭玉麟却视之如草芥,两次上书请辞,自称“臣以寒士来,愿以寒士归也。”对于彭玉麟固请力辞不愿为官的行为,朝廷很感奇怪,当时官场中人也极不理解,甚至有人出面向朝廷建议,以他不受命、近乎矫情而处分他。

曾国藩闻讯,出面为他说情,他说:“查彭玉麟自咸丰三年(1853年)初入臣营,坚与臣约,不愿为官,嗣后屡经奏保,无不力辞,每除一官,即具禀固请开缺。咸丰十一年(1861年),擢任安徽巡抚,三次疏辞,臣亦代为陈情一次,仰邀允准。此次亲奉恩旨,署漕运总督,该待郎闻命悚惶,专折沥陈。顷来金陵,具述积疾之深,再申开缺之请。臣相处日久,知其勇于大义,淡于浮荣,不愿仕宦,份出至诚,未便强为阻止。”清廷看了曾国藩奏折,才冰释狐疑,准予彭玉麟之所请。人谓求官非易,而彭玉麟却以辞官为难!太平天国和捻军相继失败后,清朝统治又恢复了暂时的宁静。彭玉麟功成告退,向清廷请求辞官回乡补行守孝。清朝看他情恳意切,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同治八年(1869年)春,彭玉麟回到衡阳,仍旧居于他发迹前的三间小屋之中。3年后,清廷命他检阅长江水师,又命他进京朝见,任为兵部右侍郎,仍不就职。南归后,自筑一房于衡阳湘江边,名曰“退省庵”,以表达他无意功名利禄的情怀。其后,又先后辞谢两江总督和兵部尚书。当时为人较为苛刻、喜欢议论人的文人王闿运在其日记中说:“雪琴辞官还山,朝命优渥,许其一年一巡长江,江湖二督为供张。雪琴此去,使京中王公知天下有不能以官禄诱动之人,为益于末俗甚大,高曾、左一等矣。”彭玉麟这种屡屡“不要官”的行动,在腐败污浊的封建官僚中,卓然清新,可谓出污泥而不染。

再说“不要钱”。彭玉麟一生不治产业,治军严,律己更严,尽管他位居高位,始终坚持了一条“不要钱”的生活准则。咸丰四年(1854年)冬,彭玉麟率湘军水师配合陆师攻陷了田家镇后,清廷奖励4000两白银,他却转而用于救济家乡。他在给叔父的信中说:“想家乡多苦百姓、苦亲戚,正好将此银子行些方便,亦一乐也。”还要求他叔父从中拿出一些银两在家乡办所学堂,期望为家乡“造就几个人才”。对自己和家人却甚为严苛。当他得知儿子花费2000串铜钱修葺了家中老屋之后,即去信严词斥责:“何以浩费若斯,深为骇叹。”说他一贯将“起屋买田视作仕宦之恶习,己身誓不为之。不料汝并不来信告示于我,遽兴土木;既兴土木之后,又不料汝奢靡若此也。外人不知,谓吾反常,不能实践,则将何颜见人!”其实,他儿子修葺后的老屋也不过是三间土墙瓦屋而已。同治三年(1864年),他曾说过:“顾十余年来,任知府,擢巡抚,由提督,补侍郎,未尝一日居其任。应领收之俸给银两,从未领纳丝毫……未尝营一瓦之覆,一亩之殖以庇妻子。”

彭玉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按清朝制度,凡文武官员于正式薪俸之外,由国家另行发给养廉金一份,于离职之日一次发给,以奖官守,并杜绝贪污。据此计算,彭玉麟自咸丰五年至同治元年(1855—1862年),7年之间,应得养廉银21500余两,但他分文不取,全数上交国库充作军饷。彭玉麟考虑到他一个人这样做可能使人怀疑他沽名钓誉,因而又请求曾国藩出面向朝廷说明。曾国藩则说:“查彭玉麟带兵十余年,治军极严,士心畏爱,皆由于廉以率下,不名一钱。今因军饷支绌,愿将养廉银两,悉数报捐,由各该省提充军饷,不敢迎邀议叙,实属淡于荣利,公而忘私。”曾国藩之所言,确不为过。

彭玉麟还“不要命”。他以打仗不怕死闻名于湘军。咸丰四年(1854年),彭玉麟刚刚出山,即率领左营水师参加围攻岳州之战,遭到太平军猛将曾天养的拦击。在激战中,彭玉麟“奋不顾身,右肘中弹,血染襟袖,仍裹创力战”,被誉为“勇略之冠”。次年七月,彭玉麟在移军屯口途中与太平军遭遇,所坐船桅杆被太平军炮火击中,船在江上打转,他并不慌张,旋跃入部将成发祥的舢板中才脱离危险。事后,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奏折中称赞“玉麟忠勇冠军,胆识沉毅,坐舢板督战,被击断其桅,神色不变。”咸丰十年(1860年)五月,曾国藩在向朝廷报告军情时称:“查彭玉麟管带水师,身经数百战,艰险备尝”,并赞扬他“任事勇敢,励志清苦,实有烈士遗风”。

被曾国藩以“烈士遗风”赞许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新宁人江忠源,另一个就是彭玉麟。江忠源早死,而彭玉麟的勇敢不怕死,更为湘军各将领之冠。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殖民者侵略越南,矛头直指我国西南,全国上下抗法呼声日益高昂。清廷于5月谕李鸿章去督办广东军务,但李鸿章滞留上海不往,在边疆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清廷改命彭玉麟为钦差大臣督办广东军务。时年68岁,并已告老家居的彭玉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关键时刻,不顾年高体弱,慨然应允,立即募兵4000人开赴广东虎门附近驻守。行前他向清廷上书表示:“畏首畏尾,其如外侮日肆,凭陵何哉!臣德薄能鲜,不知兵,尤不谙陆兵,调度水师三十余年,我行我法,唯秉诚实无欺之血忱,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御侮之情怀,跃然纸上。

最终,彭玉麟凭他严密的军事部署和丰富的作战经验,指挥老部下冯子材等人先后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赢得了中法战争的胜利。正当彭玉麟准备一鼓作气,趁势收复越南时,却受到了李鸿章等妥协派朝臣的干扰,不能进一步扩大战果。雪帅对此忧愤交加,终于一病不起。

彭玉麟的一生,以其言行基本实践了其“三不要”的诺言。后任湖南巡抚,时任湖北布政使的陈宝箴在悼念他的挽联中写道:“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是生平得力语,万古气节功名都从此。”在与他同时期的封建官员中,诚不可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