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铁骨铮铮
7831600000051

第51章 冷静理智,筹划建省

自1874年日本借“保民”口号公然派军侵略台湾后,清政府开始逐渐重视台湾的地位。日本侵台未遂不久后又侵略了当时清朝的属国琉球。日本在台湾海峡地区的一系列侵略行径,引起了清政府的警觉与反思,为了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直接控制,防范外来侵略,丁日昌首先向清政府提出在台湾建省的建议。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也认为台湾幅员辽阔,情况复杂,不是一个从属于福建的台湾府所能管辖的,建议朝廷将福建巡抚移住台湾,丁日昌台湾建省以及沈葆桢福建巡抚移住台湾的建议由于不成熟的条件,被暂时搁置。

清朝时期,闽台关系密切,台湾经济一直依赖福建,要想台湾单独建省,必须协调好台湾与福建的关系,因此,1875年,就台湾建省,朝廷征求闽浙总督以及福建巡抚的意见,得到的回答是台湾不宜单独建省,清朝政府无可奈何采取折中办法——福建巡抚冬春两季驻守台湾,夏秋两季驻守福州,希望可以两地兼顾,从而加强台湾的防务。台湾与福州两地之间相隔一水,往返兼顾,在实际的操作中很不方便,于是1876年福建新任巡抚丁日昌向中央政府提出福建巡抚兼顾闽台两地困难重重,朝廷应派重臣赴台督办各种军政事务。1876年,刑部侍郎袁保恒于丁日昌后再次提出在台湾建置行省的建议,然而遗憾的是台湾单独建省的建议始终没有引起清朝政府的足够重视。

台湾单独建省当属颇具远见之举,在外国列强对台湾地区虎视眈眈之时,单独建省不仅可以加强清政府对台湾地区的管理与统治,而且可以增强台湾地区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与能力,台湾单独建省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且是形势日益严峻的客观要求。然而懦弱的清王朝由于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交织,始终没有勇气除旧布新,大刀阔斧地去施行,清朝政府失去了一次重新经营台湾的机会。

台湾建省之议的被搁置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隐痛,一个王朝的可悲之处在于,明明知道自己的王朝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然后掌握这个王朝的舵手们却不能齐心协力,力挽狂澜,而仍然执著地斤斤计较着自己利益的得失,以致牵扯进形形色色的尔虞我诈、落井下石与血腥倾轧之中。毁灭一个王朝的力量大多不是来自王朝的外部,而是来自王朝本身。台湾建省之议的屡次被搁置反映的其实就是清王朝内部力量的争斗与自身消耗。

台湾单独建省之议屡次被搁置,然而爆发于1884年的法军妄图武力侵占台湾的战争直接促进了台湾单独建省的实现。1884年法军凭借着船坚利炮悍然出兵侵略台湾,虽然在台湾军民齐心协力地坚决抵抗之下法国侵占台湾的阴谋最终没有实现,但是法军侵台战争使得清政府对台湾地位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清政府认识到,台湾是我国东南七省的门户,经营治理台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加强台湾建设,巩固台湾海防刻不容缓。战火停息后,清政府即刻诏谕文武大臣对台湾防护事宜发表善后意见。

台湾建省旧话重提。在中法战争中,清军海军力量薄弱,台湾防务亦不足恃,一旦外援断绝,难以自守,因此清政府得出教训,必须增强台湾的海防,增强台湾独立防守的能力。1885年7月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的左宗棠上书朝廷,从战略方面深入分析了台湾作为东南七省门户的重要战略地位,建议清政府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要求在福建、台湾两地“建省分治”。左宗棠的建议得到了满朝文武官员的一致赞同。1885年10月20日,清政府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历时多年的台湾建省一事终于尘埃落定。

关于台湾单独建省的问题,清政府一直举棋不定,中法战争的惨痛教训终于让清朝痛下决心,因此中法战争直接促进了台湾建省的顺利实现,中法战争的硝烟弥漫让清政府胆战心惊乃至刻骨铭心,即使再无知与懦弱,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能对一切无动于衷,台湾薄弱的防务必须得到改善,台湾统治的加强刻不容缓,台湾单独建省就是清政府对迫切改善台湾防务、改善台湾统治所作出的积极的努力。然而一切并不如清朝统治者所筹划的那样顺利,台湾建省之后所应对的问题依然浩繁,所面临的局势依然严峻,改善台湾的防务,加强台湾的统治并不是单纯的设置行省就能一蹴而就的,无论有多难,清朝政府毕竟努力了,危难之中的努力即使徒劳无益,可是其中表现出来的那份不折不挠的决心与勇气却是值得赞赏与肯定的。

不过,历史往往是那样的出人意料。正当清朝政府大张旗鼓地筹划台湾单独建省事宜的时候,刘铭传却对台湾单独建省事宜提出异议,他根据台湾的实情,上疏朝廷,指出台湾暂时难以单独建省,并条奏《台湾暂难改省折》,在奏折中刘铭传指出,台湾暂时难以单独建省的理由有四条:

一是台湾地区财政收入全年仅90万两白银,而台湾军队每年却需要饷银150万两,只有在三五年时间内,开辟财源,使台湾财政自立,方可单独建省。

二是台湾在财力、人力等方面仍然需要福建的接济,如若单独建省,福建一怒之下,中断对台湾的接济,那么对台湾的国计民生大为有碍,要想台湾单独建省,则需闽台两地摈除成见,和衷共济,则建省之举方可成功。

三是居住在台湾60%的土著居民还没有归化,台湾的开发程度还不够,只有等三五年之后搞好这方面的事务,才能建省。

四是台湾的海防、陆防事务正在加紧进行,三五年后才能看出成效,到时再建省也不迟。

刘铭传的这些见解,大致符合台湾的实情,但清政府因东南海防危急而急于实现台湾建省,因此连发上谕,命令刘铭传不得因循徘徊,必须遵照政府制定的既定方针执行。中法战后,台湾百废待兴,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财政的问题,一直以来台湾经济规模比较小,台湾财政尚无法完全实现独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台湾财政尚需福建财政支持,因此刘铭传请求台湾在建省初期,福建每年必须给予台湾财政的支持。清朝政府令闽浙总督杨昌浚赴台与刘铭传会商分省事宜。

1886年2月杨昌浚遵旨赴台,探视病中的刘铭传,二人抛弃湘淮派系成见,坦诚相待,相谈甚欢。4月刘铭传赴闽,在福州与杨昌浚再次协商台湾建省方略,杨昌浚决定由福建每年协济台湾饷银44万两,以5年为期,初步解决了台湾建省的燃眉之急,两度往返协商,闽台分治方案正式提出,6月13日向朝廷奏报《遵议台湾建省事宜折》,随后刘铭传积极筹划建省,对台湾进行区域规划,将彰化定为省垣,名台湾府,全省置三府、一州、五厅、十一县,初步奠定了后来台湾地区行政区划的基础。

从1885年朝廷下诏筹划台湾单独建省开始,一直到1886年刘铭传完成台湾区域的重新规划,台湾单独建省事宜历时一年多。1888年,刘铭传正式起用福建台湾巡抚关防,闽台分治真正实现,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从法国政府悍然发动侵台战争开始,到闽台分治,台湾单独建省为止,屡遭外国侵略,灾难深重的宝岛台湾终于迎来了它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第一缕曙光。建省后的台湾虽然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前进的道路依然坎坷,摆在它面前的依然是危机重重的未知旅途,但是尽管如此,建省之后的台湾恰如奄奄一息的病人起死回生般,浑身充满发展的活力,浑身鼓荡着勇往直前的豪气与锐气,军民团结一心,共建美好新台湾。

新任巡抚刘铭传更是为台湾的发展、为台湾的长治久安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刘铭传前后在台8年,在任台湾巡抚的6年中,他锐意改革,对全岛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全面整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各方面的建设,设军械所以备兵器,抚育生番以开垦荒地,兴文重教凝聚人才,修造铁路以便交通,架电线以灵消息,刘铭传在台湾渐次施行的一系列的新政,奠定了台湾近代化规模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