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是广东番禺人,生于富裕人家,其父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曾于广州及津、沪、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邓世昌少时随父移居上海,从西方人学习算术、英语,在当时算是较早接触西方文化的人。
1868年,19岁的邓世昌怀着救国的志愿,以各门课程考核皆优的成绩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航海,成为该学堂驾驶班第一届学生。
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创始人左宗棠、沈葆祯都是清朝杰出的爱国者,思想开明的洋务派。他们同林则徐、魏源等人一样,对于西方列强倚仗坚船利炮,肆无忌惮侵略我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启发下,决心办自己的造船工业,培养自己的造船、驾船人才,建立自己的海军,抵抗列强的入侵。他认为,办船厂“不重在造,而重在学”。只有学到西方的造船知识、制造枪炮的知识以及驾驶、管理经验,才能创造性的发展,只要有了自己的技术人员,造船就不会有困难了,否则,就要永远聘用外国工匠;工厂办起来,技术仍操纵在洋人手里,仍然要受制于人。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福州船政局开设了前后两学堂(前学堂习法语、造船技术;后学堂习英语、驾驶技术),聘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招收学习过英文的聪颖弟子入学堂学习造船与驾驶技术。学员在学堂,首先要学会外语,因为图书、机器都是从外国引进的,不会外语就无法工作,还要学算学及有关造船技术,并且到船上进行实际操练。学堂特别强调学生独立地掌握造船和航海技术,能熟练驾驶铁甲兵船及调兵布阵。注重对学生灌输民族自强精神是学校的宗旨,为的是使学生深知自强乃根本,除此别无他求。因此,所有学员均发奋努力,来日报国强民。这是中国最早培养海军和造船技术人员的学校,后来不少重要的海军将领,如萨镇冰、刘步蟾等都出自这些学校。
邓世昌是首批从广东招来的10名学生之一,他入学时已经18岁,比别的同学大三四岁,但他学习刻苦用功,能用英文写笔记和会话,特别是,他不满足于自己的航海驾驶专业课的学习,天文、地理、数学、绘图、测量、轰击等课程,他都认真学习,各门功课考核皆名列前茅。邓世昌在船政学堂度过了4个春秋,4年的西式学堂生活,尽管主要学习测绘、驾船、射击等自然科学和技术操作,但他无疑也接受了一些西方近代民主主义思想:追求民族独立、国家昌盛的抱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他和近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都是这个学校第一批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邓世昌被分配到清军福建水师船队,开始任“琛航”号运输船大副。1874年,25岁的邓世昌担任刚刚下水的木质船“琛航”号管带(船长),同年,日本入侵我国宝岛台湾,占领澎湖、基隆等地。清政府派福州船政局督办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率福建水师守卫台湾,邓世昌随沈葆桢出征,先后任“海东云”、“振威”等舰的管带,带领水师官兵巡逻在澎湖、基隆等海面,开始了他守卫祖国海疆的征程。
当时清军水师同清朝政府一样,腐败涣散,许多军官生活腐化,士兵缺少训练,军纪、军规荒废。但邓世昌却不同,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工作忠于职守,与士兵同甘共苦。在当时,像他这样的军官都是居住在陆地上的,只有士兵才居住在船上,但他却以身作则,居住在舰上,与士兵打成一片,共同生活,共同操作,工作起来常常是忘记了休息。特别是他注重官兵的爱国教育,经常在官兵中大力激扬正义,选拔重用那些有民族正义感的士卒,遇忠烈事,极口表扬,慷慨使人涕零。在邓世昌的带领下,他所在的战船,士兵们的军事训练多了,军事生活紧张有序,人人都抱定保卫祖国海疆的决心和斗志。
在法国入侵的战争中,侵略者凭借优势的海军力量,偷袭停泊在港内的福建水师,仅用约半小时,就将福建水师的军舰9艘,其他船只13艘击沉击毁,阵亡近800人,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在接下来的交战中,清朝的水师力量无法与法国侵略者的海军抗衡,虽然陆上力量屡败法国侵略者,但最终在李鸿章等投降派卖国求荣的主张下,清政府与法国侵略者在天津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战争以清政府“不败而败”而结束。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作为目击者,邓世昌的感受是极其痛心和悲愤的。
鉴于这场战争中水师失败的教训,清政府着手大力训练新式海军,邓世昌受命督察船务。为了建立起强大的海军抵抗外敌的入侵和欺辱,邓世昌废寝忘食地工作,责任心极强。他曾经对他周围的人说:“我们都读过古书,古人能以身许国,我们也应如此。只要对国家有利,个人的损失,甚至于献出生命有什么可惜?何况我们是水师官兵,常常出入于狂风巨浪之中,不怕艰险,是理所当然的,难道不趁年富力强的时候来报答国家吗?”邓世昌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青年时的邓世昌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南楼高耸入云霞,四面江山壮观吟。傍晚一城空寥廓,炊烟浓处几人家?”表达了他热爱祖国壮丽河山,感慨残破家园的情感。从军后,他曾发誓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