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台湾遭遇到三次国际风暴的袭击:一次是1971年因美元贬值而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一次是1972年国际谷物因前苏联农业歉收,在美国大量采购引发的谷物价格大波动;再一次是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
三次国际风暴使正处在发展中的台湾经济遭受了沉重打击。一方面是物价开始飞涨。1972年底至1974年2月,台湾岛内的消费价格竟然上升了66%,其整个70年代都处在物价的剧烈变动之中。另一方面是外贸出现逆差,由于石油危机和世界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台湾6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对外贸易顺差转变成了贸易逆差,到1974年贸易逆差已经高达1327亿美元。再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增加。1974年经济增长率由1972年的13.31%降至到1.12%。伴随经济不景气,大批企业倒闭或裁减人员,使失业率逐年上升。
由于国际经济风暴的冲击,还引发了台湾经济本身存在的诸种问题,例如基本建设与工业发展不能配合,造成发展瓶颈;台湾资源有限,岛内市场狭小,使经济发展受制、依附于国际市场;发展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同技术劳力欠缺形成新瓶颈;农业出现滑坡等等。面对因国际经济风暴所造成的严重经济衰退,蒋经国不断召集财经人士多次研讨对策。蒋经国还指定由中央银行总裁、“财政部长”、“经济部长”、“主计长”与“行政院秘书长”专门成立了5人财经小组,对稳定物价进行协商,草拟稳定经济方案。在蒋经国看来,经济建设发展与稳定应同时并重,唯有稳定,才能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唯有发展,才能促成全面的稳定繁荣;如仅求稳定而忽视发展,则经济成长必受阻碍,只顾发展而忽略稳定性,则发展本身必不安定,容易导致不良的后果。在蒋经国领导下,台湾当局采取了“在稳定中求发展”的策略,并制订各种调整方案,以稳定来求得经济的发展。
当时蒋经国新出台的对策是:
其一,抑制通货膨胀。
为了控制物价,稳定人心,蒋经国指示各有关单位,必须稳定民生必需品如食米、面粉、肉类、蔬菜、食油等价格;同时指示各有关单位立即展开调查,如囤积居奇、抬高物价者,应即从严惩处。1973年3月6日,蒋经国在“立法院”接受质询时,还提出了控制物价的9项办法:(1)确保财政收支平衡;(2)控制通货发行;(3)调整进口货品,同时照顾出口;(4)力求供需平衡;(5)降低民生必需品进口关税;(6)当局对进口民生必需品予以补贴;(7)改革运销,减少中间环节;(8)消除物价上涨人为因素;(9)改进国际贸易结构,建立世界性销售网。
同年6月28日,蒋经国又颁布了稳定物价的11项措施,在9项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提高利率、调整汇率、延缓基建、实行物价管理等。通过实施上述措施,并未达到预期目的,物价上涨趋势也未减弱。
1974年1月,经过紧急磋商,台湾当局颁布了《稳定当前经济措施方案》。在方案实施前,蒋经国就此案发表谈话称:“经国以负责的态度,沉重的心情,也怀着无限的希望”向民众宣布这一方案。
该案的具体内容共分为三点。第一,经济方面目标。要在稳定物价,并在安定中求发展,而在此国际经济动荡多变之时,欲求安定,并以应付能源短缺及国际性通货膨胀之冲击,充裕物资,调节市场需求,并节约消费为首要。其具体措施为:(1)提高油价,限制石油供应;(2)节约用电,调整电费;(3)调整交通运输费;(4)稳定物价。
第二,财政金融目标。要从积极方面充裕财政以支援发展,消极方面防止通货膨胀以协助稳定。其具体措施为:(1)提高酒价,提高地价,涨价归公,以增加税收;(2)发行建设公债,以支援建设重大工程;(3)提高储蓄存款利率4%,以吸收存款,减少货币供给量增加。
第三,限建措施。蒋经国宣称此案在制订时,已经过“广泛的讨论,深入的研究”,既考虑到了“政府”的利益,也照顾到了大众生活的利益,同时也注意到军公教人员的福利。推展此方案的目标,就是稳定物价,在安定中保持经济的持续成长,并在成长中调和社会大众的经济利益。
《稳定当前经济措施方案》实施的结果,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由于该案采取对各种价格一次性涨足办法,消除了消费者预期涨价的心理,也消除了中间商人囤积居奇的情况,使物价一反节节上升的趋势,而出现先涨、续稳、后下跌的现象。物价虽然得到控制,但经济停滞状况并未得到改善,1974年经济增长率降到1.12%。其后,蒋经国又主持讨论并颁布了《14项财经措施》和《改善投资环境实施要点》等案,以刺激经济发展。
其二,大力推展第一期6年经建计划。在推展6年经建计划之前,台湾曾推行过6期4年计划。1953年,蒋总裁、陈诚为发展台湾经济,制定了第一期4年经建计划,其目标在扩大工农业生产能力,对内要求稳定经济,对外要求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当这一计划目标得以初步实现之后,台湾当局又于1957年实施第二期4年计划,其目的在于开发资源,增加农业生产,加速工矿事业的发展,扩大出口,平衡国际收支。当蒋总裁和陈诚将主要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后,为配合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又开始实施第三、四、五期4年计划。第三期4年计划目标是改善投资环境,开拓国际市场,调整经济结构。第四期4年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现代化,维持经济稳定增长,促进高技术工业发展。第五期4年计划主要目标在于增加投资,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改造经济结构;同时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改善国际投资环境,增加外贸收入。
上述诸项计划的实施,使台湾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完成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内向型经济转变为外向型经济;纺织业、电子电器工业发展尤为突出。在此基础上,蒋经国主持制定了1973—1976年第六期4年经建计划,其目标是促进重工业发展。可是由于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台湾对外型经济存在的弱点充分暴露出来,所以这才被迫停止了第六期的4年经建计划。经过审慎研究,蒋经国主持制定的第一期6年经建计划(1976—1981)开始出台。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1)农业机械化;(2)建筑海边堤防;(3)林业精密化;(4)交通现代化;(5)扩充大众福利;(6)推动“国民”住宅建设;(7)制造现代武器;(8)加强社会建设;(9)开发广大山区;(10)大量扩充对外贸易;(11)提高“国民”个人的收入;(12)开发海域及地下能源。
蒋经国推展6年经建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现代化,积极开发经济资源,厚植发展潜力,加强经济应变能力。在计划期间将完成102项重要建设,并推动其他新的建设;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促进经济与社会建设之平衡发展,在稳定中力求经济之成长;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素质,建立均富安和之社会,增进全民之福祉。
蒋经国还认为该计划包括3项特质:(1)它是今后6年台湾建设的总体计划;(2)它是促使台湾经济升段的计划;(3)它是改善民生造福全民的均富计划。
蒋经国还曾预言:今后6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实际增加7.5%。其中农业成长率6年平均为2.5%,制造业成长率平均每年可达9.5%,电力平均每年增加8.3%,运输通信营运量平均每年增加8.9%,外贸总值包括商品及劳务在内,至1981年,预计进口成长率为10.6%,出口每年平均成长率12.2%,按固定币值计算约可达到233亿美元,并将略有出超。“国民”所得到了1981年,人均年均收入将由700美元增至1300余美元。
可是该如何推展6年经济计划呢?蒋经国又提出了4项工作重点:其一,在工业方面,着重于发展重化工业和精密工业,并将积极进行海陆能源与各种资源的探勘开发;其二,在农业方面,以加速农村建设,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增加农民所得,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与提高粮食增产为主要目标;其三,在交通建设方面,计划在高速公路、北回铁路、铁路电气化、桃园机场和台中港与苏澳港等工程完成之后,赓续兴建各种配合工程及其他运输通讯设施;其四,在社会建设方面,将在省市各地辟建卫星市镇,兴建22万余户的“国民”住宅,普遍加强农村、山地、滨海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国民”营养,改造“国民”旅游育乐设施,促进“国民”就业,使“国民”生活在实质上获得大幅改善。
蒋经国还称:新的6年经建计划是台湾经济脱胎换骨的经建计划,要求各级组织抱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创造美好的未来。
由于该项计划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台湾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制定的,所订指标均不高,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头3年的经建计划有较快的发展,有几项指标大大超过原计划指标。这样,原计划就失去了对经济的指导意义,故当局对后3年计划进行修订和调整,但修订的计划实际只执行了一年就停止了。总之,第一期6年经建计划是一个不成功的计划。直到蒋经国病逝3年后,台湾当局才推出了第二期6年经建计划。此项计划的目标是:重建经济社会秩序,谋求全面平衡发展,以解决社会脱序和经济失衡问题。而该项计划,也是台湾当局在90年代的一项重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