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7836100000112

第112章 雷简夫三荐苏洵

雷简夫,字太简,早年隐居不仕,后得杜衍引荐,由秘书省校书郎升任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县)知州,乃当时铮铮之士。仁宗至和二年(1055),四十七岁的苏洵曾携其文访雷简夫于雅州。简夫阅其文,大为赞赏,但念及自己地处偏远,“道不著,位甚卑,言不为时所信重,无以发洵之迹(无法让苏洵显名于世)”。于是三上书求有力者以助苏洵。

苏洵是眉州人,眉州当时属益州管辖,而雅州距眉州有数百里之遥,所以雷简夫首先写信,荐苏洵于益州知州张方平,在《上张文定书》中,开头就说:“简夫近见眉州苏洵著述文字,其间如《洪范论》,真王佐才也;《史论》,真良史才也。岂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耳。”他认为苏洵有做宰辅之臣的条件,又有成为好的史学家的才干;不但是西南地区出类拔萃之人,而且是“天下之奇才”,给予苏洵以极高的评价。接着又指出:张方平既然答应让苏洵出任成都学官,又迟迟不让苏洵上任就职,原因就在于:张方平之意,不只是要给苏洵一个学官;而苏洵期待于张方平的,也不止是一个学官,双方都“各有所待”。但是总不能让苏洵无限期地等待。他引用唐代萧昕引荐张镐(玄宗时宰相)时所说过的话:“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幽谷一叟耳。”即是说,若及时起用,他可成为帝王之师;若不及时起用,他只不过是偏远山谷间的一个老头子而已。所以他恳切地劝张方平,不但要引荐苏洵,并且要“至于再,至于三”。爱才之意,溢于言表。

仁宗嘉祐元年(1056),雷简夫又先后致书韩琦和欧阳修,力荐苏洵。在《上韩忠献书》中,雷简夫把苏洵比作敢于直议当世之事的尹师鲁,并说自己“读其《洪范论》,知有王佐才;《史论》得迁(司马迁)史笔;《权书》十篇,讥时之弊;《审势》《审敌》《审备》三篇,皇皇有忧天下心。”并说,“师鲁不再生,孰与洵抗耶?”尹师鲁若不再复生,天下还有谁能和苏洵抗衡?雷简夫又告诉韩琦:我已对苏洵说:“如子之文,异日当求知于韩公,然后决不埋没矣。”在向韩琦介绍了苏洵性格和屡试不第,“今已无意”的经历后,又告诉韩琦,苏洵将带二子入京谋参加秋天的进士考试,切望韩琦对其多加“奖进”。在《上欧阳内翰书》中,他向欧阳修讲述了张方平和他自己读苏洵文章的感受:“张益州一见其文,叹曰:‘司马迁死矣,非子吾谁与?’”他自己也认为苏洵有“王佐才”。接着又说;我本人无力让苏洵摆脱目前的贫贱地位,但这不能责怪我;如果我了解苏洵而不如实告诉别人,那就是我的罪过了。您“职在翰林,以文章忠义为天下师,洵之穷达宜在执事”,意思是说,您德高望重,又有权力,苏洵的事就靠您了。最后又说:过去您不知道苏洵,天下没有人责怪您;现在我写信告诉了您,而苏洵也马上到京城见您。“今而后天下将以洵累执事矣。”言下之意即是说,关于苏洵的事,今后天下人就都劳您费心了。言辞之恳切,令人动容。

雷简夫与苏洵非亲非故,只是一面之交,读其文,见其人,知其才华志向,出于为国得人才的公心,一而再,再而三地举荐苏洵,其用意和行动都令人肃然起敬。而从雷简夫的三荐之中,人们也足可认识到苏洵确为难得之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