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7836100000113

第113章 名动京师

苏洵接受了益州知州张方平的规劝,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三月在成都与张方平辞别,率二子前往京师。父子三人北经阆(làng)中、褒斜,到达长安;后又东出关中,经河南的渑池,于五月到达汴京。但天公不作美,时因京城连日大雨成灾,所以未能立即见到欧阳修、韩琦等人。

由于前此张方平和雷简夫等先后致信欧阳修和韩琦,竭力举荐,已为苏洵在京师的活动做了相当充分的铺垫,所以苏洵在京自有一些方便之处。苏洵到京后虽未能立即见到他最渴望见到的欧阳修,但他并未气馁,更未闲着,而是展开了相当频繁的社交活动。先后写了《上欧阳内翰第一书》、第二书,《上韩(琦)枢密书》《上富(弼)丞相书》,以及《上文(彦博)丞相书》《上田(况)枢密书》等,与京师的主要当权者进行了广泛的联系,以扩大影响,求知于人。他还将自己的文章转送给欧阳修。欧阳修认为他的《六经论》是“荀卿之文也”,对欧阳修认为它的文章有《荀子》之风,苏洵确感受宠若惊。

苏洵于此年秋后终于见到了他所崇拜的偶像人物欧阳修。欧阳修见到苏洵,与之交谈,大为惊叹,觉得自己从未见过这么杰出的人物。他对苏洵说:“吾阅(见过的)文人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石介),然意犹所未足。今见子之文,吾意足矣。”(邵博《闻见后录》)欧阳修的盛赞,使苏洵对自己的文章更加自信。欧阳修不仅热情接待了苏洵,将他的《权书》《衡论》《机策》二十篇文章上呈朝廷,而且还向仁宗上了《荐布衣苏洵状》,极力称赞他“履行淳固,性识明达”,“文行久为乡闾所称,而守道安贫,不营仕进”,称其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辞辩闳(hóng)伟,博于古而宜于今”。苏洵名气始大,“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时已任宰相的韩琦也接待了苏洵,并和他议论天下大事,韩琦认为他对时局颇有见识,“贾谊不能过也”。由于得到韩琦、欧阳修在政见和文章两方面的称颂,苏洵更是名声大噪。

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激赏苏轼、苏辙的文章,二人同时金榜题名。这一下,整个京城大为轰动,影响波及全国。“于是,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jiào,边塞),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曾巩《苏明允哀词》)

苏洵在京师名声大振,甚至颇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势头,但求官一事仍无实质性的进展。此时,益州知州张方平入京,苏洵又写《上张侍郎第二书》求其引荐。正在此时,传来噩耗,其妻程夫人因病去世。苏洵遂于五月间仓促携其二子离京返回眉山,安葬程夫人并处理后事,从而结束了这一次京师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