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7836100000120

第120章 儒学世家的才子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南丰先生。曾氏世代为儒,亦世代为官。曾巩少警敏,十二岁能文,二十岁之后,其文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曾巩中进士,历任太平州(今安徽省当涂县)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后又知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一带)、襄州(今湖北省襄阳一带)、洪州(今安徽省亳县)等。元丰三年(1080)曾巩受到神宗召见,次年,为史馆修撰,“典五朝史事”。元丰五年(1082),擢拜中书舍人,次年病故,享年六十五岁。卒赐“文定”,后世亦称曾文定公。

曾巩一生,政治上无突出见解。其任地方官十余年,史称有政绩。

在文学方面,曾巩主张先道而后文,不大讲求文采,然其文章淳朴自然,从容周详而条理分明。《宋史·曾巩传》说:“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纡徐简奥,是其“古文”的主要特色。其散文曾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深受南宋朱熹的推崇,成为后世“正统派”古文家的模拟对象之一。

有《元丰类稿》传世。

曾巩在《上欧阳修学士第一书》中称自己“家世为儒”。他的曾祖父曾仁旺,赠尚书水部员外郎;祖父曾致尧,曾任尚书户部郎中,直史馆,赠右谏议大夫;父亲曾易占,为太常博士,赠光禄卿。看来他的家庭和杜甫、韩愈略同,世代奉儒守官。这样的家庭,带给他的无疑是良好的教育和儒学的影响。

曾巩自幼“警敏”,“不类童子,读书数百千言,一览辄诵”(《行状》)。《宋史·本传》也说他“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看来确实不同于一般孩子,是一位过目不忘的神童。“年十有二,日试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也。未冠(不到二十岁),名闻四方。”(《行状》)林希为其所撰《墓志》亦称:“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日草数千言。”说他十二岁就能援笔成文,并且“辞甚伟”,“日草数千言”,看来有夸大之嫌,倒是他自己说的比较客观:“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决心想与之并驾齐驱)。”(《学舍记》)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小时候跟先生读书,也和一般孩子一样,喜欢与家人童子嬉戏玩耍,不甚好读书,到了十六七岁,始知爱好六经及古人文章的“过人者”,并立志努力学习。

不管是曾巩十二岁就文辞甚伟,还是十六七岁立志要为追六经及古人文章之过人者,都说明一个事实:曾巩少年时期已开始写作,并对文章的好坏有相当高的见识。他起码从十六七岁开始,写作已有了明确的榜样,并立下了宏伟志向。此后他的文章就有了长足的进步。“始冠(二十岁)游太学,欧阳公一见其文而奇之。”(《墓志》)曾巩二十岁以后游京师,已经文名满天下的欧阳修在京任馆阁校勘,修《崇文总目》。曾巩曾给欧阳修写信,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编”(《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一面称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向欧阳修表白自己的志节。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应在此时。

二十岁左右的曾巩,其文章能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已属不易;欧公又“奇之”,并接见了他,还写文章送他,更是不同寻常的礼遇,若非有过人之处,欧公不会如此高看他。可见,曾巩不愧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