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四年(1044),有大臣禀报河东粮草不足,请求废除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北),或与他州合并,或者废除麟州的五处寨堡。朝廷一时决心难下,于是就派时任右正言知制诰、仍知谏院的欧阳修作为使臣亲临麟州考察,权衡利害,以决定麟州的存废。
欧阳修奉圣旨到达河东郡的麟州,亲自深入实际,到河(黄河)外进行考察,与地方官明镐进行商议,暂减兵马人数,粗减兵费,但为了“经久之谋”,以定“御边之策”,欧阳修又向朝廷上《论麟州事宜札子》,提出了辨众说、转存废、减寨卒和委土豪的“四议”。
对于麟州的何去何从,议论纷纭,“或欲废为寨名,或欲移近河次,或欲抽兵马以减少馈运,或欲添城堡以招缉藩汉。”欧阳修认为:“移废二说,未见其可。至于抽减兵马,诚是边议之一端,然兵冗不独麟州,大弊乃在五寨。若减麟州而不减五寨,与不减同。凡招缉藩汉之民,最为实边之本,然非朝廷一力可自为,必须委付边臣,许其久任……臣谓减兵添堡之说,近之而未得其要。”
麟州是存是废?欧阳修认为:“今二州五寨,虽云空守无人之境,然贼亦未敢接吾地,尚能斥贼于二三百里外。”若麟州移废,则五寨难存,府州便成孤垒,难以自守,贼人可入据我方城堡,夹河对岸为其巢穴,沿河内郡,尽为边戍。因此,麟州“不可不存”。但要存麟州,必得其存的办法。据此,欧阳修提出要减寨卒。现在五寨兵多无事,粮草费用倍于麟州。他建议只于建宁留一千人,镇川、中堠、百胜三寨各留五百人,其他寨兵,屯于清寨堡,由一都巡检率领,屯兵可就近从保德军借粮,不烦远途输运。这样,有小股贼兵来犯,建宁军可以捍御;大股敌兵来犯,清寨堡之兵不失为应援。这样,河外即可减少费用。至于长久打算,则必须“委土豪”。如今的麟州,“存之则困河东,弃之则失河外”。两全之策就是“择一土豪(即材勇过人,威名远著,敌人畏服,熟悉敌情的本地人),委之自守麟州坚险,与兵二千,其守足矣。”这样,他就会“视州如家,系已休戚,其战自勇,其守自坚。又其既是土人,与其风俗情接,人赖其勇,亦喜附之。则藩汉之民,可使渐自招集。是外能捍贼而战守,内可缉民以实边,省费减兵,无所不便。”
欧阳修深入调查,力排众议,提出有理有据的可行之策。欧阳修的意见得到朝廷的认可,因此麟州得以存而不废。欧阳修以一介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朝廷边防的一大难题,平息了争论不休的歧见,充分显示了他的求实作风和智谋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