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山海经(精装)
78417100000002

第2章 南山经

《南山经》作为“五藏山经”的首篇,有着重要的地位。“五藏山经”,按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分篇,所记事物按照地区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向北,最后到达九州中部。中原地区之外,则有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构成《海经》部分内容。有人认为《南山经》也是解密“大荒”四经的钥匙。

《南山经》共有三列山系,即南山经、南次二经、南次三经,总共四十座山,途经一万六千三百八十里。其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南方广大区域内的地貌特征、生物矿藏以及各山的祭祀情况,凡山脉、河流、动植物、矿产资源、诸山神及其祭祀仪式,无不应有。

作为一部充满神话色彩的古籍,其中所描述的一些神奇之物,包括凤凰、九尾狐等,影响广泛而深远。第一列山系□山,有吃了不会饥饿的神草祝余,有会吟唱的怪兽鹿蜀,有长着翅膀的鯥鱼。有叫灌灌的鸟,佩戴了可以不受蛊惑。第二列柜山山系有吃人的猛兽猾褢和蛊雕。第三列天虞山系,有神鸟凤凰,有神木,等等。

南山经

《南山经》之首曰□山①。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②。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③,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④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⑤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⑥,食之善走。丽□⑦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⑧,佩之无瘕疾⑨。

注释

①(què)山:鹊山。通鹊。②金玉:指未经开采的金属矿物和玉石。③青华:青色的花。华通花。④穀(gǔ):构树,落叶乔木,树体高大,结粉红色的果实,味甜。抗污染,适应性强。木材可制器具,树皮可造纸。分布于我国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穀,通构。⑤禺(yù):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猴。⑥狌狌(xīng xīng):猩猩。⑦丽(jǐ):传说中的地名。⑧育沛:一种水生植物,从文中推断可知。⑨瘕(jiǎ)疾:腹中结有肿块的病,即蛊胀病。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类证治裁·肿胀》:“别有蛊胀,因气血郁痹,久则凝滞不行,腹形充大,中实有物,非虫即血,非如鼓胀之腹皮绷急,中空无物也。”

译文

南方第一列山系叫□山山系。□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叫招摇山,耸立在西海边上,山上有很多桂树,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上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却开青色的花,它的名字叫祝余,吃了它不会感到饥饿。山上有一种树,形状像构树却有黑色的纹理,其光华照耀四方,它的名字叫迷穀,将它佩带在身上就不会迷路。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白耳朵,能攀缘爬行,也能直立行走,它的名字叫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健步如飞。丽□之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往西流入大海,水中有一种叫育沛的东西,将它佩带在身上就不会生蛊胀病。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①,多棪木②,多白猿,多水玉③,多黄金④。

注释

①堂庭之山:洞庭山,位于太湖东南,由东山和西山两座组成,湖南境内。②棪(yǎn)木:一种乔木,果实像苹果,色红可吃。有人认为即君迁,属柿树科。③水玉:也叫水精,即水晶。莹亮如水,坚硬如玉,故名。④黄金:指金矿。

译文

再往东三百里,叫堂庭山,山上有很多棪树,有很多白色的猿猴,多产水晶,多产黄色金矿。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①,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②,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释

①猨翼之山:应为即翼山。②蝮(fù)虫:传说中的一种毒虫,也叫反鼻虫,颜色红白相间,鼻上有钩刺,重约百斤。虫为“虺”的本字。郭璞《山海经传》注:“蝮虫,色如绶文,鼻上有针,大者百余斤,一名反鼻。”《字汇》:“虺,蛇属,细颈大头,色如绶文,大者长七八尺。”

译文

再往东三百八十里,叫即翼山。山里有很多怪兽,水里有很多怪鱼,多产白玉,有很多蝮虫和怪蛇,有很多怪树,山势险峻不可攀登。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①,其阳多赤金②,其阴多白金③。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④,其名曰鹿蜀⑤,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⑥,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⑦。

注释

①杻阳之山:位置不详。杻,同“杽”。《说文》:“械也。”②赤金:铜矿。《史记·平準书》:“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③白金:银矿。④如谣:就像不用伴奏的清唱。⑤鹿蜀:斑马。⑥虺(huǐ)尾:像蛇一样的尾巴。⑦为底:治疗足上的疾病。为,治疗。底,同胝,指脚底的茧。

译文

再往东三百七十里,叫杻阳山。山的南面多产铜矿,山的北面多产银矿。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马,白色的脑袋,身上的斑纹像老虎,红色的尾巴,发出的叫声像是人在清唱,它的名字叫鹿蜀,把它的毛皮佩戴在身上可以多子多孙。怪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东流入宪翼之河。河水里有很多深黑色的乌龟,形状像乌龟,鸟的脑袋,蛇的尾巴,它的名字叫旋龟,发出的叫声像劈木头的声音,把它佩带在身上就不会耳聋,还可以治疗脚底的茧。

又东三百里,曰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①下,其音如留牛②,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③,食之无肿疾④。

注释

①魼(qū):郭璞《山海经传》注:“亦作胁。”魼,通胠,指腋下。②留牛:可能是犁牛。《东山经》说鱅鳙鱼“其状如犁牛”。留、犁音近。③冬死而夏生:冬眠,也叫冬蛰。指一些虫鱼类动物在气温降低时处于昏睡的状态。④肿疾:皮肤肿胀、脓肿之类的病。

译文

再往东三百里,叫柢山,山间多河流,山上不生花草树木。山上有一种鱼,形状像牛,栖息在山陵,蛇的尾巴,有翅膀,翅膀长在腋下,它的叫声像犁牛,这种鱼的名字叫鯥,冬天蛰伏而夏天苏醒,吃了它的肉就不患痈肿病。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①,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②,自为牝牡③,食者不妒。

注释

①亶爰(dǎn yuán):古山名,具体所指不详。②类:传说中的一种动物。郭璞《山海经传》注:“类或作沛,髦或作发。”③自为牝(pìn)牡:雌雄一体。指这种动物能够自行交配。

译文

再往东四百里,叫亶爰山,山间多河流,山上不生花草树木,险峻不可攀登。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猫却有头发,它的名字叫类,这种动物可以自行交配,吃了它的肉就不会妒忌。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①,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②,食之无卧③。

注释

①猼訑(bó yí):传说中的一种怪兽,样子像羊,九条尾,四只耳。眼睛长在背上。把它的皮毛穿在身上,就不会畏惧。郭璞《山海经·图赞》说:“猼訑似羊,眼反在背。视之则奇,推之无怪。若欲不恐,厥皮可佩。”②□□(chǎng fū):一种鸟名。山海经中有不少似鸡非鸡的鸟类,此为其中之一。③食之无卧:精神亢奋不睡觉。郭璞注云:“令人少眠。”

译文

再往东三百里,叫基山,山的南面多产玉石,山的北面有很多金属矿物,很多怪树。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羊,九条尾巴和四只耳朵,它的眼睛长在背上,它的名字叫猼訑,把它的皮毛佩戴在身上就不会恐惧。山里有一种鸟,形状像鸡,三个脑袋、六只眼、六只脚、三只翅膀,它的名字叫□□,吃了它就会精神亢奋睡不着觉。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①。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②。有鸟焉,其状如鸠③,其音若呵④,名曰灌灌⑤,佩之不惑⑥。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⑦,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⑧。

注释

①青雘(huò):一种粉红色陶土,赤石脂之类,可用作颜料。《周书》:“若作梓材,既勤朴斫,惟其涂丹雘。”②不蛊:不沾染邪气。蛊,传说中人工培养的一种毒虫。③鸠:斑鸠,一种似鸽子的鸟类。④其音若呵:它的叫声像人在呵斥。⑤灌灌:传说中的一种鸟,肉味鲜美。郭璞《山海经传》注:“或作濩濩。”⑥不惑:不会被迷惑。⑦赤鱬(rú):传说中人面鱼身的动物,有人认为是一种叫儒艮的鱼。一说是鲵鱼,即娃娃鱼。⑧不疥:不生疥疮之类的疾病。

译文

再往东三百里,叫青丘山,山的南面多产玉石,山的北面多产青雘。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九条尾巴,它的叫声像是婴儿啼哭,这种动物能吃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不会中蛊毒。山里有一种鸟类,形状像斑鸠,它的叫声像是人在呵斥,名叫灌灌,把它的羽毛佩在身上就不会迷惑。英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即翼泽。水中有很多赤鱬,形状像鱼却有人的面孔,它的叫声像是鸳鸯的叫声,吃了它的肉就不会生疥疮。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①,其尾踆②于东海,多沙石。汸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注释

①箕尾之山:在今天黄山和天目山附近。②踆:通“蹲”。这里是坐落的意思。

译文

再往东三百五十里,叫箕尾山,山的尾部坐落在东海岸边,山里有很多沙石。汸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淯水,水中多产白色玉石。

凡□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①而龙首。其祠之礼②,毛③用一璋玉瘗④,糈用稌米⑤,一璧稻米⑥,白菅⑦为席。

注释

①鸟身:有的版本写作人身。②其祠之礼:祭祀山神的仪式。③毛:祭祀所用毛物,即猪牛羊犬鸡等禽畜。④用一璋玉瘗:把前面所说的毛物,连同璋、玉各一块埋起来。璋,古代一种玉器,朝聘、祭祀、丧葬时的礼器。郭璞《山海经传》注:“半圭为璋。”瘗,埋葬。⑤糈用稌米:祭神的精米用稻米。稌,稻米。⑥一璧稻米:这句话很费解,放在这里很不通顺,被认为是衍文。⑦白菅:一种白色的茅草。郭璞《山海经传》注:“菅,茅属也,音间。”

译文

所有□山山系,从招摇山开始,直到箕尾山为止,共有十座山,沿途二千九百五十里。各座山的山神形状都是鸟的身子,龙的脑袋。祭祀山神的仪式是:拿一片璋和一块玉,和前面所用的禽畜一起埋入地下,祭祀神的精米用稻米,用白茅草作为祭神的座席。

南次二经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①,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②。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③,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④则其县⑤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⑥而人手,其音如痺⑦,其名曰鴸⑧,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⑨。

注释

①诸(pí):山水之名。②丹粟:像谷粒一样大小的红色细沙。粟,小米,在中国北方俗称谷子,古称稷或粟。③有距:有鸡一样的爪子。④见:同“现”,出现。⑤县:泛指人们聚居的场所。⑥鸱:一种鹰隼类飞禽。⑦痺:一种类似鹌鹑的鸟。⑧鴸(zhū):传说中的一种怪鸟,一说是尧的儿子丹朱所化。尧把天下让给舜,丹朱起兵反对,尧派兵打败了他们,丹朱感到羞愧,自投南海而化作鴸鸟。⑨放士:被放逐的人才。

译文

南方第二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叫柜山,西边临近流黄国,从这座山向北可以看到诸山,向东可以望见长右山。英水从这里发源,向西南汇入赤水河,水中多产白玉,遍布谷粒般大小的红色细沙。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猪,有鸡一样的爪子,它的叫声如同狗吠,名字叫狸力,这种野兽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会有繁重的水土工程。山里有一种鸟,形状像鹞鹰,有人手那样的爪子,它的叫声如同痺鸣,名叫鴸,它的叫声就是它名字的读音,这种鸟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会多有被放逐的才智之士。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①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②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③,见则其郡县大水。

注释

①长右:山名。②禺(yù):传说中的一种猿猴。③吟:呻吟。郭璞《山海经传》注:“如人呻吟声。”

译文

从柜山往东南四百五十里,叫长右山,山上不生花草树木,山间有很多水流。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却有四耳,名叫长右,它的叫声如同人的呻吟,它所出现的郡县会发生洪涝之灾。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①。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②,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③,其音如斫木④,见则县有大繇⑤。

注释

①金:泛指金属矿物。②彘鬣:猪身上的硬毛。彘,猪。鬣,较硬的毫毛。③猾褢(huái):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形状像人。④斫木:砍伐树木的声音。斫,砍伐。⑤繇:通“徭”,徭役。

译文

再往东三百四十里,叫尧光山,山的南面多产玉石,山的北面多产金属矿物。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人,长有猪的毫毛,住在山洞里,一到冬天就蛰伏,它的名字叫猾褢,发出的叫声像是砍伐树木的声音,这种怪兽出现的郡县会有繁重的徭役。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①,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注释

①羽山:传说祝融奉黄帝之命,将大禹之父鲧杀死在羽山。

译文

再往东三百五十里,叫羽山,山下有很多河流,山上经常下雨,山上不生花草树木,有很多反鼻虫。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译文

再往东三百七十里,叫瞿父山,山上不生花草树木,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①,无草木,多金玉。

注释

①句余之山:郭璞《山海经传》注:“今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房玄龄《晋书地理志》:“余姚有句余山在南。”

译文

再往东四百里,叫句余山,山上不生花草树木,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①。其中多鮆鱼②。

注释

①具区:指江苏太湖。郭璞《山海经传》注:“具区,今吴县西南太湖也,尚书谓之震泽。”②鮆(cǐ)鱼:又叫鲚鱼,鮤鱼,头长而狭薄,约一尺长。郭璞《山海经传》注:“鮆鱼狭薄而长头,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饶之,一名刀鱼。”

译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浮玉山,在山上向北可以看到具区泽,向东可以看到诸□水,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老虎却有牛那样的尾巴,它的叫声就像狗叫,名字叫彘,能吃人。苕水发源于山的北麓,往北汇入具区泽。河水中有很多鮆鱼。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①。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②,其中多黄金。

注释

①青雘:青色的陶土颜料。②虖勺:水名。有人认为是南滹沱河。

译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成山,这座山是四方形的,像土坛层叠,共有三重,山上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多产青雘。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南汇入虖勺水,水中多产金矿。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①,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②。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③。

注释

①会稽之山:在浙江境内。郭璞《山海经传》注:“今在会稽郡山阴县南,上有禹冢及井。”②砆石:一种玉石。也叫武夫石,似玉,晶莹透亮。③湨(jú):古水名,在河南境内。郭璞《山海经传》注:“一作浿。”

译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会稽山,山形四方,山上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多产砆石。勺水从里发源,然后向南汇入湨水。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译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夷山,山上不生花草树木,遍布沙石。湨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列涂水。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译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仆勾山,山上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草木茂盛,没有飞禽走兽,也没有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译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咸阴山,山上不生花草树木,也没有水。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①,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②也,其名曰。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芘蠃③。

注释

①洵山:也写作旬山。②不可杀:意思是说这种动物没有口,不吃东西,也能自然存活。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不可杀,言不能死也。无口不食,而自生活。”③芘蠃:一种螺。蠃通“螺”。

译文

再往东四百里,叫洵山,山的南面多产金属矿物,山的北面多产玉石。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羊没有嘴巴,不吃东西也能存活,它的名字叫。洵水从里发源,然后向南流入阏泽,水中有很多紫色的螺。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柟①,其下多荆杞②。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注释

①梓柟:梓树和柟树。梓,落叶乔木,木质轻软。柟,即楠木,常绿乔木,制作家具的上好材料。②荆杞:牡荆和枸杞。牡荆,落叶灌木,小枝方形,叶对生,掌状复叶。果实称为黄荆子,可供药用。枸杞,落叶灌木,夏季开紫色花。果实红色,叫枸杞子,可供药用。

译文

再往东四百里,叫虖勺山,山上有很多梓树和楠树,山下有很多牡荆和苟杞。滂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东流入大海。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译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区吴山,山上不生花草树木,遍布沙石。鹿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译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鹿吴山,山上不生花草树木,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泽更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里有一种野兽,名叫蛊雕,形状像雕鹰却头上有角,它的叫声像是婴儿啼哭,能吃人。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①,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②,是惟日次③。

注释

①博石:一种石头,可以用来下棋。②载出载入:光影照耀的景象。③日次:太阳所在之处。次,停驻。

译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漆吴山,山上不生花草树木,多产博石,不产玉石。这座山在东海边上,向东边可以望见一片丘陵,有光影忽明忽灭,那里是太阳停歇的地方。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璧①瘗,糈用稌。

注释

①璧:一种玉器,圆形,中间有孔,朝聘、祭祀、丧葬时常用作礼器。

译文

所有南方第二列山系,从柜山直到漆吴山,总共十七座山,途经七千二百里。诸山神的形状都是龙的身子鸟的脑袋。祭祀山神的仪式是:把带毛的禽畜连同玉璧一起埋入地下,祭祀的精米用稻米。

南次三经

《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译文

南方第三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天虞山,山下有很多水流,不能攀登上去。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①兕②,多象。有鸟焉,其状如鵁③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泿水④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⑤,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首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⑥痔。

注释

①犀(xī):指犀牛。一种猛兽,形状像牛,四肢粗大。鼻上有角。皮厚而粗,微黑,没有毛。产于亚非热带雨林。许慎《说文解字》:“颈短,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尾声。”②兕(sì):类似犀牛的一种猛兽。据说身子像水牛,皮肤青色,有一只角。③鵁:传说中的一种鸟,样子像野鸭而略小。郭璞《山海经传》注:“鵁似鳧而小,脚近尾。”④泿水:古代水名。泿,郭璞《山海经传》注:“音银。”⑤虎蛟:传说中龙的一种。郭璞《山海经传》注:“蛟似蛇,四足,龙属。”⑥已:停止。止住的意思,引申为治疗。

译文

往东五百里,叫祷过山,山上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有很多犀牛、兕,有很多大象。山里有一种鸟,形状像□,白脑袋,三只脚,人的面孔,名叫瞿如,它的叫声就是自己名字的读音。泿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大海。水里有一种虎蛟,形状是鱼的身子,蛇的尾巴,它的脑袋像鸳鸯,吃了它的肉不生痈肿病,还可治疗痔疮。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①。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②,首文③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④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注释

①渤海:郭璞《山海经传》注:“渤海,海岸曲崎头也。”②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华夏族图腾之一,祥瑞的象征。《尔雅·释鸟》郭璞《山海经传》注:“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据说分朱雀、青鸾、鹓鶵(yuān chú)、鸿鹄和鸑鷟(yuè zhuó)五种。③文:花纹。④膺:胸。

译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丹穴山,山上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丹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渤海。山里有一种鸟,形状像鸡,浑身五彩羽毛,名叫凤凰,头上的花纹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义”字,背部的花纹像“礼”字,胸部的花纹像“仁”字,腹部的花纹像“信”字。这种“凤凰”鸟,饮食自然,常常边唱边舞,它一出现就会天下太平。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译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发爽山,山上不生花草树木,遍布水流,有很多白色的猿猴。汎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渤海。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①自是出。

注释

①凯风:南风,柔风。

译文

再往东四百里,就到了旄山的尾部。山的南面有一道峡谷,名叫育遗,谷里有很多奇鸟,南风,也就是凯风,从这里吹出。

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译文

再往东四百里,就到了非山的首部。山上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没有水流,山下有很多蝮虫。

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译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阳夹山,山上不生花草树木,有很多水流。

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①,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注释

①灌湘之山:郭璞《山海经传》注:“一作灌湖射之山。”

译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灌湘山,山上有很多树木,没有花草;山里有很多怪鸟,没有野兽。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①。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鱼,其状如鲋②而彘毛③,其音如豚④,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

①丹雘:一种红色的石头,可做染料。许慎《说文解字》:“丹,巴越之赤石也;雘,善丹也。”②鲋:即鲫鱼,体侧扁。③彘(zhì)毛:猪毛。彘,本指体型较大的野猪。后来泛指猪。④豚(tún):这里指小猪。

译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鸡山,山上多产金属矿物,山下多产丹雘。黑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大海。水里有一种□鱼,它的形状像鲫鱼,身上有猪一样的毫毛,发出的叫声如同猪叫,它一出现就会天下大旱。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①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②,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

曰颙③,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

①条风:东北风。②枭:通鸮,俗称猫头鹰,嘴壳呈钩状,两眼长在正前方,羽毛大多为褐色,通常夜间活动。③颙(yóng):传说中的一种怪鸟。

译文

再往东四百里,叫令丘山,山上不生花草树木,多的是火。山的南边有一道峡谷,名叫中谷,东北风,也就是条风,从这里吹出。山里有一种鸟,形状像猫头鹰,人的面孔,四只眼,有耳朵,名叫颙,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它一出现就会天下大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①。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汁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②,其名曰白,可以血玉③。

注释

①青雘:一种青色的石头,可以用作染料。②释劳:消除烦忧。劳,忧。③血玉:给玉制的首饰染上红色。血,用作动词,染的意思。郭璞《山海经传》注:“血谓可用染玉作光彩。”

译文

再往东三百七十里,叫仑者山,山上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多产青雘。山里有一种树,形状像构树,红色纹理,流出的汁液像是漆,味道是甜的,吃了它不会饥饿,可以使人解除疲劳,名叫白,可以用它把玉石染红。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稿①之山,多怪兽,多大蛇。

注释

①禺稿:有的版本也写作禺槁。

译文

再往东五百八十里,叫禺稿山,山里有很多怪兽,有很多大蛇。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鹓鶵①。

注释

①鹓鶵:传说中的一种鸟。参见前文注释,凤凰的一种。

译文

再往东五百八十里,叫南禺山,山上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有很多流水。山上有一个洞穴,水刚从穴中流出,又重新流进洞穴中,但这种情况只有在夏天才出现,冬天时则闭塞不通。佐水从这里发源,向东南流入大海,河水的岸边有凤凰和鹓雏在这里栖息。

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

白狗祈①,糈用稌。

注释

①祈:向神灵请求祷告。据毕沅解释,可理解为刺伤狗并取血以涂来祭祀。

译文

所有南方第三列山系,从天虞山直到南禺山,总共十四座山,途经六千五百三十里。诸山神都是龙的身子人的面孔。祭祀山神的仪式都是用一条白狗作为祭品并向神灵祷告,祭祀的精米用稻米。

右①南经之山志②,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注释

①右:以上的意思。古书为自右向左方向竖排,所以右边就是上文,前文。这几句有人认为不是《山海经》原文,而是校勘整理者所写。②南经之山志: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篇末此语,盖校书者所题,故旧本皆亚于经。”袁柯并认为“志”是后人所妄加,原文应是“南经之山”。

译文

以上是南方所经山脉的记录,大小总共四十座山,途经一万六千三百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