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与逻辑:中国外交战略发展30年
7849900000021

第21章 睦邻中的大国关系:“要得好,大带小”

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问题上,大国关系是重点,大国又分为世界大国和地区大国。历史上,对中国的国家利益损害最大的也是来自俄国、日本,以及美、英、法等世界大国。目前,经过飞速发展的亚洲地区大国如印度、韩国也在区域国际关系中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所以,处理好与这些大国的关系,是确定中国“立足亚太,面向世界”稳定对外关系的起点。在处理大国关系中,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是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从而为冷战结束后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而20世界70年代已经改善的中日关系,在新时期又取得了全面发展。借此东风,中韩、中印关系得以改善。

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化,是20世纪80年代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1985年10月,邓小平会见齐塞奥斯库时,就请他给戈尔巴乔夫捎话:“如果苏联同我们达成谅解,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而且能办到的话,我或胡耀邦愿意同戈尔巴乔夫同志会见。我出国访问的历史使命虽已完成,但为这个问题,我可以破例,三大障碍这一条应首先解决,我们等待答复。”1986年9月2日,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华莱士电视采访时,邓小平阐述更为充分,也更为世界所知晓。此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苏联在消除三大障碍上的实际表现和进展,1989年5月,中苏高级会晤终于实现,两国、两党关系从此正常化。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我们这次会见的目的是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他建议:“多做实事,少说空话。”

值得肯定的是,经过了中国领导人和外交战线工作人员如钱其琛、戴秉国等人的极大的努力,终于取得中苏关系改善的骄人成就。然而可惜的是,苏联很快被苏共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搞乱了自己的阵脚,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紧接着发生了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的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在原来苏联的领土上,诞生了若干独立的小国。其中,俄罗斯主要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和经济基础,成为可以在世界和地区称雄的大国。

刚刚独立的原苏联各国一开始目光都不约而同“向西”。俄罗斯等国甚至搞迅速西化的“休克疗法”,可是很快,这些国家发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不过是要把他们纳入到“西方体系”的国际社会中去。欧盟、北约双东扩、美国进入中亚等现实无疑使俄罗斯感到安全生存空间遭受压制。在叶利钦、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开始重新调整对外战略。

这时,冷战后的中国也需要重新调整大国关系,中俄一拍即合,经过频繁的首脑外交,双方最早确定了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据说是叶利钦在飞机上百思而得的名词)。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解决了两国关系的继承问题。1998年11月,中俄两国在莫斯科发表了《关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2001年7月,江泽民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5年6月底至7月初,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签署《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其中,1992年双方签订的《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是一个基础性的关系文件。

此后,中俄通过首脑会晤、总理会晤等高层互访与会晤机制,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边界问题、反导问题等重大国际问题上保持比较统一的步调,在政治、经贸、文化、科技与教育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加深,全面推进了睦邻友好关系。从2000年开始,双方首脑更年交替互访,加速双边友好合作,双数年份俄访中,单数年份中访俄。此外,“国家年”、友好城市、姊妹城市等活动也深化了中俄民间层次交往。

中俄关系日趋紧密。2008年7月21日,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北京签署了中俄关于国界线东段的补充叙述议定书及其附图。中国外长杨洁篪就此表示,这标志着中俄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全线勘定。

2004年9月25日,温家宝发表讲话说,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中俄应对双边合作作出长期规划。他提出了两国合作的6项任务。一是进一步改善贸易结构,规范贸易秩序。二是扩大相互投资,将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加工制造、高科技作为相互投资的重点领域,为此中方计划到2020年向俄投资120亿美元。三是推动能源合作。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是两国经贸关系的重要支撑,争取早日签署政府间的能源合作长期协议。四是加强高科技合作,将核能、航天、生物工程、化学、新材料、信息等作为合作重点。五是促进边境和地方交往,鼓励两国已建立经贸结对和友好关系的省州和城市开展互利合作。六是重视人文合作,加深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方面的交流。

2008年,俄罗斯新总统上任,大国访问首站选定中国,足见双方视对方战略地位之重要。

2008年5月23日,胡锦涛在同来访的俄总统梅德韦杰夫会谈时就更好更快地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出四点建议:

中俄人民世代友好。

1.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加强相互支持。双方要遵循《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宗旨和原则,全面贯彻世代友好、携手并进的思想,充分利用两国高层会晤及其他各级别磋商机制,及时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交换意见,在涉及对方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等重大问题上继续相互坚定支持。

2.深化务实合作,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双方要稳步扩大双边贸易,改善贸易结构,提高机电产品贸易比例;加快推进油气能源、经济技术和大项目合作,促进相互投资;加强科技、环保和地方合作,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保护好跨界水资源,促进两国毗邻地区振兴和发展。

3.全面推进人文合作,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双方要充分发挥两国政府人文合作委员会的作用,落实好互办“国家年”框架下的机制化活动。设计并办好“俄语年”和“汉语年”。

4.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战略协作。双方要密切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内,以及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与配合,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日关系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提出与日本重建友好关系,通过民间外交积极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在日本政府抱着反省和道歉的态度、表示对受害国民众感情予以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于1972年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30多年来,中国把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作为政府奉行的基本对日政策,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确定的原则,推动中日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间往来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这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了重要利益,也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友好相处,合作共赢,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能否保持良好的关系,不仅直接影响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要求我们冷静对待中日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应该看到,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整体上是平稳的,但并不一帆风顺,其中既有合作与协调,又有竞争与摩擦。问题的症结,在于日本如何对待历史上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日本国内总有一部分人,不断在历史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台湾问题等问题上制造事端,违背自己的承诺,背离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引起了中国人民的不满。

中日关系长期保持一个总的特点是“经济热,政治冷”。然而由于21世纪初的几年里,日方在历史和台湾问题上的错误言行导致双边政治关系趋于冷淡,而“政治冷”又在双边、区域和全球三个层面造成值得关注的经济后果。

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重要一环。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中日合作推向新高度的两个重大领域,多增加一些大型合作项目有利于中日经济互补性发挥得更加充分。对中日合作项目进行评估时,基本上应该从国家利益出发,以经济技术合理性为依据,而不宜过多掺杂政治、感情的因素,防止经济或技术问题被“政治化”。共同对付日益上升的、比传统威胁更具破坏性、扩散性、危险性的非传统威胁(如恐怖主义、环境破坏),必将成为连接21世纪中日关系的强韧纽带和“战略基础”。日本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正在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日关系发展态势还与日本领导人的政治背景和执政理念有一定关系。村山富市首相在历史观上能够直面事实,就日本二战中的行为向亚洲邻国表达“深深的懊悔”和“由衷的歉意”,赢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欢迎;宫泽喜一则指出:日本应坚持同中国对话。宫泽喜一2005年5月25日在演讲中谈到因历史问题而冷却的日中关系时说,日中关系“有阴天也有晴天,如何坚持对话下去是非常重要的”。他说,日本与中国价值观不同,因此更要坚韧不拔地对话下去。小泉纯一郎则受国内多种政治因素影响和自己政治抱负左右,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严重挫伤邻国的感情,使得中日关系出现严重损害。2006年9月6日,安倍晋三召开新闻发布会阐述,提倡“开放的亚洲”,安倍晋三在发布会前还提出,如果他就任首相,将在沿用1995年村山富市讲话(承认侵略并道歉)的同时表明“新历史认识”。2006年9月26日安倍晋三就任首相后就安排10月访华,中日关系走出低谷,开始处于一个政治上恢复、发展和升温的时期。2007年9月福田康夫上任以来,积极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福田康夫重视构筑日本的亚洲外交,主张与中国发展长期良性关系,上台不久旋即于12月27日开始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取得很大成功。2008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回访日本,“暖春之旅”给中日关系以极大推进。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文明古国。1950年4月1日宣布建交后,中印两国友好相处,在亚非团结、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20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因边界问题出现波折。1976年,经过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中印双方恢复互派大使,两国关系逐渐改善。

1988年12月,印度总理拉·甘地访华。两国领导人本着“互谅互让,相互协调”的原则就解决边界问题达成内部谅解,双方决定建立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专门讨论边界问题。拉·甘地重申,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印度政府不允许在印度的西藏人进行反华政治活动。这次访问结束了中印关系长期停滞和徘徊的局面。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两国关系基本保持平稳发展。两国高层互访不断,并积极谋求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关系。

1996年11月底,江泽民主席访印,这是中印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印。访问期间,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这是中印在建立相互信任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2000年到2004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从35.9亿美元增至136.04亿美元。2005年,中印双边贸易额增加到187.03亿美元,2006年增加到248亿美元,2007年,双边贸易额大幅增加到370亿美元,这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印时提出的:希望到2010年使双边贸易额达到400亿美元,仅一步之遥。2007年12月19日至25日,中印两国军队在中国昆明成功举行了代号为“携手-2007”的陆军联合反恐训练。印度媒体用“手拉手”来形容这次联合反恐训练,称之为“跨越驼峰的握手”。这次训练对于增进中印两国的了解与互信,加强两军在反恐领域的交流,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7年12月21日,“携手——2007”中印陆军联合反恐训练在中国昆明举行,一名中方参训士兵进行技战术演示。虽然两国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经过了一段低潮,但双方都认识到,只有和平共处,睦邻友好,才符合两国及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毕竟,对于两个相邻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互信合作显然是更好的选择。而人们也期待,中印两国能够不断深化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迎来和谐的“龙象共舞”。

1992年8月24日中韩建交以来,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发展,近年来,两国政治关系发展顺利。1998年11月,韩国总统金大中应江泽民主席的邀请,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访问期间,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对建交6年多来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表示满意,认为这不仅有利于两国各自的发展,而且对本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作出了贡献。双方商定,以联合国宪章原则和中韩建交联合公报的精神及建交后两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为基础,着眼未来,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7月,韩国总统卢武铉应胡锦涛主席的邀请,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一致同意并宣布建立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5月27日韩国新任总统李明博访华,提出将要把两国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但是观察家认为,李明博上台后提出“全球外交”新思路,即以韩美同盟为核心,韩日关系为伙伴,相同价值观为基础,全方位外交为视野,争做“世界强国”为目标。并且李明博当选总统以来做了几件慢待中国的事件。如:李当选后最先与美日领导人通电话,最先访问美日;未祝贺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当选;入住青瓦台后取消了总统府的凤凰标志,认为凤凰标志的形成与中韩古代的朝贡关系有关;他当市长时,为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把韩国首都改名为首尔(原名“汉城”)等。可见,对李氏的战略部署和实施,仍要观察。

作为地区大国,中国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充分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和作用。

据称的朝鲜核设施。

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以其卫星照片为依据,怀疑朝鲜有研制核武器的设施,并扬言要对这些设施实行检查。朝鲜方面则反复声明没有制造核武器的打算和能力,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此后双方围绕核武器、朝鲜半岛安全问题展开了多轮次的矛盾交锋。1992年5月25日,国际原子能机构调查团开始对朝鲜进行核查。

1992年5月到1993年2月,朝鲜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6次不定期核检查,但双方对检查的对象和结果意见不一致。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作出对朝鲜核设施进行强制性“特别检查”的决议。这项决议极大地惹怒了朝鲜方面。

1993年3月12日,朝鲜因美国和韩国继续进行“协作精神”联合演习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检查其军事设施,宣布3个月后退出1985年年底加入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6月2日至11日,朝美第一次正式会谈在纽约举行。双方在4轮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保证不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保证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和平与安全,互相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支持朝鲜半岛和平统一。朝鲜宣布暂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7月14日至19日,朝美在日内瓦举行第二次正式会谈。朝方表示将尽快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对话,美方则表示将帮助朝鲜改造核反应堆。

1994年7月8日至8月12日,朝美在日内瓦举行第三次正式会谈。双方在联合声明中指出,朝鲜愿意用轻水反应堆替代石墨减速反应堆,而美国承诺向朝鲜提供一座轻水反应堆,并向朝方提供替代能源。10月21日,朝美两国在日内瓦签署关于朝核问题的《核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朝鲜同意冻结其核计划,美国将负责在大约10年时间内为朝鲜建造一座2000兆瓦或两座1000兆瓦的轻水反应堆;在轻水反应堆建成前,美国将同其他国家一起向朝鲜提供重油,作为能源补偿。

2002年10月,美方称,朝鲜向访问平壤的美总统特使凯利承认朝鲜仍在进行核开发,使朝鲜核问题再度浮出水面。2002年11月14日,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执行理事会在纽约举行会议,决定从12月起中止向朝鲜提供重油。11月2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决议,要求朝鲜放弃核计划,开放“所有相关设施”,并接受核查。

2002年12月12日,朝鲜宣布解除1994年朝美《核框架协议》签订后对核计划的冻结,立即重新启动和建设电力生产所需的核设施。12月22日,朝鲜宣布已开启被冻结的核设施并拆除了用于监测的摄像机。2002年12月25日,朝鲜拆完了宁边核能研究中心内核燃料棒制造工厂的封条与监视摄像机,撕掉全部核封条。同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声称,朝鲜方面承认开始向其境内一个核反应堆内添加燃料。美国方面坚持认为,必须冻结这个“可怕”的反应堆,以免其被用来生产制造核武器所需要的钚。2002年12月26日,朝鲜政府致信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驱逐该组织两名核查人员。

2003年1月6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维也纳总部举行的特别理事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决议,称如果朝鲜继续拒绝改变其原先的做法,原子能机构将把此事交由安理会处理,对朝鲜实施严厉的“惩罚性”制裁。2003年1月7日,针对此决议,朝鲜官方通讯社发表评论称制裁意味着战争。同日,美国总统布什一改往日强硬立场,表示美国愿意与朝鲜方面进行对话。2003年1月10日,朝鲜常驻联合国代表宣布,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美、韩两国陷入极度紧张。

2003年4月23~25日,中、朝、美三方在北京举行了朝核问题三方会谈。朝鲜在会谈中曾提出同时消除美、朝安全疑虑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要求美国作出回应。同年8月27日~29日,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在北京举行首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为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危机,4月23日至25日,中国开始介入,斡旋并推动了中、朝、美三国就朝核问题在北京举行三方会谈。中国外长李肇星说,这是一个好的开端。5月5日,美国副国务卿博尔顿在对俄罗斯进行工作访问时表示,美赞成就朝鲜核问题举行有俄罗斯参加的多边会谈。5月30日至6月1日,美国国会议员代表团访朝。在与朝鲜外务相举行的会谈中,美国要求朝鲜“先放弃核计划”,而朝鲜则要求美国改变其对朝鲜的敌视政策。但双方一致同意,应通过对话寻求解决核问题的方法。6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法国出席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期间会见了美国总统布什。两国元首表示,双方将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支持半岛无核化,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问题并就此保持沟通与合作。7月12日,在朝韩第十一次部长级会谈中,韩方提出了举行“扩大多边会谈”的建议。8月1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说,朝鲜已向美国提出就解决核问题直接举行由中、朝、美、韩、日、俄参加的六方会谈,并在此框架内举行朝美双边会谈的方案。同日,布什在白宫对记者说,朝鲜同意举行有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是“一个积极的事态发展”。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当天也对六方会谈表示欢迎。8月27日至29日首轮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

2003年8月27日至29日,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在北京举行朝核问题六方会谈。10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在曼谷与韩国总统卢武铉举行会晤后表示,美国愿意向朝鲜提供书面安全保证,并通过六方会谈推动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12月9日,朝鲜提出第一阶段行动措施,即以朝鲜冻结核活动换取美国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除名,取消对朝鲜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制裁和封锁,由美国及有关国家向朝鲜提供重油、电力等能源支援。

2002年10月朝核问题再度激化之后,有关当事方曾发生比较激烈的外交对抗。后来,经过中国的努力,有关各方找到了六方在北京会谈的形式,以求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经过几轮的会谈和在会谈会场内外的艰难拉锯、斡旋和谈判,有关各方终于就解决朝核问题的基本原则达成共识。第四轮六方会谈发表的《共同声明》,是六方会谈机制启动以来第一个各方形成共识的文件,是有关各方通过和谈解决国际争端努力的结晶,来之不易。从六方会谈发表的《共同声明》看,与朝核问题有关的各方都是赢家。各方虽然对核问题有不同的立场和要求,但在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满足有关方面的关切以及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等重大问题上,已经找到了共同点。六方会谈发表的《共同声明》为解决朝核问题确定了框架,成为解决朝核问题的路线图,为朝鲜半岛走向无核化奠定了基础。

朝核问题涉及东亚三国,以及美俄两大国在远东的利益,矛盾重重,问题众多。中国致力于推动朝鲜半岛和东亚的安全与稳定,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得到了有关各国的认可,尤其是美、俄两国懂得必须发挥中国这个大国的作用,有关各方才能坐下来好好商量。

中国同这些世界大国或地区大国,采用的是承认实力的伙伴关系外交政策,对东盟整体也是采用同样的战略思维。但是,与东盟等国的关系,更加注重制度的框架内,走向更深层次的合作,真正体现“睦邻、安邻、富邻”一体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