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与逻辑:中国外交战略发展30年
7849900000022

第22章 深化合作:“感情深,一口闷”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条约、论坛、组织机构等建立了许多稳定的合作框架与机制,并且将择机促进经贸一体化的自由区建设,把双边、多边关系推向较高水平。

中国促建上海合作组织,保持中亚稳定和发展。

2001年6月14日至15日,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成员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15日,6国元首举行首次会晤,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该文件宣布,为更有效地共同利用机遇和应对新挑战与威胁,提升相互合作层次和水平,6国决定在“上海五国”机制基础上成立上海合作组织。6国元首还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为联合打击“三股势力”奠定了法律基础。

200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举行峰会,6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3份重要法律、政治文件。《上海合作组织宪章》的签署,对上海合作组织宗旨原则、组织结构、运作形式、合作方向及对外交往等作了明确阐述,标志着新组织从国际法意义上得以真正建立,为该组织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法律基础。根据《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和《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发展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等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海合作组织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相互尊重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所有成员国一律平等;通过相互协商解决所有问题;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对外开放,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倡导并实践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

上海合作组织会徽2002年10月10日至11日,中国与吉尔吉斯共和国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在两国边境地区成功举行。这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吉两国首次举行的双边联合军事演习,也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与外国军队联合举行实兵演习。

2003年5月29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在莫斯科举行第三次会晤,并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其间,成员国的国防部长举行会晤并签署备忘录,决定分别在北京和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设立秘书处和反恐中心,于2004年1月1日前正式运转。同年8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在哈萨克斯坦东部边境地区的乌恰拉尔市举行。中、哈、吉、俄、塔5国武装力量1000余人参加演习。这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首次举行的多边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上海合作组织不断探索并扩大其内部功能,主要是从多边安全磋商机制向经贸、技术等多项内容扩展,于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意义深化了。上海合作组织外长会议2001年9月14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在阿拉木图举行首次会晤。6国总理在会晤中一致决定启动6国多边经贸合作进程,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关于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及启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程的备忘录》。宣布正式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并发表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总理第一次会晤新闻公报》。

2003年9月23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二次会晤在北京举行,会晤中,6国总理着重讨论了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问题,还就组织内部建设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会晤结束时,6国总理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关于技术性启动上海合作组织常设机构的备忘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会晤联合公报》等6个文件。

2004年6月17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加强务实合作共谋和平发展》的重要讲话。成员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塔什干宣言》。

2004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会晤时合影2004年9月23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三次会议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各国领导人着重就进一步发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安全、经贸、人文和环保等领域多边合作进行了讨论。会议发表了联合公报,并通过了《关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落实措施计划》等9个决议。

2005年7月5日,上海合作组织第五次元首会晤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胡锦涛主席出席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6个成员国元首就深化地区安全合作、经济合作等协调立场,作出具体部署,并就重大国际及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6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等重要文件,决定给予巴基斯坦、伊朗、印度观察员地位,决定继续采取一系列加强团结、合作反恐、发展经济的具体步骤。

2005年10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四次会议。当天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四次会议结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说,瑞雪兆丰年,在莫斯科第一场大雪降临时我们召开了此次会议,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他指出,上海合作组织高举和平、发展和合作旗帜,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地区稳定和发展为宗旨。上海合作组织是个开放性组织,不针对任何第三方。该组织愿意同其他国际组织保持密切联系。温总理谈道:上海合作组织的纲领已经制定了,现在的关键是要狠抓落实,经济和安全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合作的两个重点。在经济合作方面成员国之间要加强政策协调,加大投入,加紧落实各项具体措施,使各项协议得到实在结果。温家宝表示,中国愿意为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今年中方提出要用3年时间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培训1500名专业人才,这项计划总计需要费用7500万元人民币。中方还提供9亿美元出口买方优惠信贷,年利率为2%,期限为20年。根据项目落实情况,投入还可继续增加。他强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在谈到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时,温家宝说,企业参与不足和资金投入不够是影响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的两大重要问题。他指出,要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动员企业参加经济合作,成为经济合作的主体。此外,要增加各方面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政策和人才方面的投入。温家宝指出,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已经形成了开展经济合作的法律基础和运行机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措施。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成员国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扎扎实实将企业参与和资金投入等问题解决好。

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以后,显著的特点如下。

第一,上海合作组织成为人口最多的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现有6个成员国,即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并且同意巴基斯坦、印度和伊朗成为该组织的观察员,这意味着南亚的两个大国巴基斯坦和印度,以及波斯湾大国伊朗,先是作为观察员参与上海合作组织,今后很可能成为正式的成员国。这就表明,上海合作组织开始突破中亚的范围,将区域合作扩展至南亚与波斯湾。由于印度的人口仅次于中国,且在经济发展上也和中国一样既具规模也有极大的潜力,印度的参与,使上海合作组织一举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安全与区域合作组织,这一趋势,无论如何评价都是不过分的。

第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声明有这样的表述:“元首们指出,在矛盾的全球化进程中,在平等、相互尊重、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非对抗思维和不断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原则基础上开展多边合作,有助于维护普遍和平与安全,呼吁国际社会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是全人类的财富。在信息技术和交通迅猛发展的时代,这种多样性应促进相互了解和宽容,避免极端态度,发展对话。应充分保障各国人民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在人权领域,必须严格和始终尊重各国人民历史传统和民族特点,坚持所有国家主权平等。”

在中俄峰会上,胡锦涛和普京已经分别代表中俄两强发表了类似的看法。显然,这是对美国单边主义和谋求霸权的否定。现在上海合作组织6国都表明了这一态度,而且有理由相信作为观察员的巴基斯坦、印度和伊朗也对国际关系的准则持类似的态度。这种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张,肯定将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相应。

第三,上海合作组织为亚欧地域政治制定新规则。在全球化时代,以共同的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国际同盟是没有前途的,只有在经济合作方面能够产生凝聚力,对参与各方都能带来持续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合作,才有生命力,才能持久。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之初是以维护区域安全为宗旨的,近年在中国的推动下,开始扩大经济合作。加强各成员国对外经贸、交通、环保、紧急救灾、文化和教育部门的合作。各方同意加快建立该组织发展基金。同时,各方同意加强银行间协作,为实施区域合作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有了中国这一龙头的带动,上海合作组织已经吸引了巴、印、伊三国,蒙古和阿富汗的参与也指日可待。

美国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但是美国不可能包办世界所有事务。中亚远离美国,石油资源丰富,美国固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插足这一地区的事务,但是不能以排除中俄等大国作为前提。上海合作组织为亚欧的地域政治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

中国与东盟:从伙伴到自由贸易一体化。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3国于1961年7月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4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发表了《曼谷宣言》,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成立几十年来,东盟已日益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东盟是中国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中国已同所有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双方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在国际事务中一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当年7月,中国外长钱其琛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

随着政治交往的不断发展,中国1996年3月明确提出希望成为东盟全面对话国。中国的倡议得到东盟各国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东盟外长一致同意中国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中国首次出席了当月举行的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

1997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发表了《联合宣言》,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

东盟各成员国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对话合作,2002年11月,在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2003年10月,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

2004年,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提出了加强双方合作的10点新倡议。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与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

2005年12月,在第九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根据温家宝总理的倡议,会议决定在原五大重点合作领域基础上,将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卫生列为双方新的五大重点合作领域。此外,东盟宣布中国正式成为其东部增长区发展伙伴。

随着互利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稳步推进。2005年7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双方7000余种商品开始全面降税,贸易额持续增长。2006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

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双方确定了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十几年来中国与东盟经贸成就显著湄公河流域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卫生等十大重点合作领域。在执法、青年交流、非传统安全等20多个领域也开展了广泛合作。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农业、信息通信、非传统安全领域、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交通、文化6个领域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设立了中国——东盟合作基金和中国——东盟卫生合作基金,用于支持中国——东盟领域合作。东盟10国均已成为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双方互为主要旅游客源对象。2005年,双方人员往来达659.42万人次。中国已与东盟10国分别签署了着眼于双方21世纪关系发展的政治文件。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还包括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合作机制与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合作机制。

总之,中国政府坚定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与东盟建设更加强劲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与周边其他组织。

中国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推动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的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6个国家共同发起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旨在通过加强各成员国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有成员国6个,即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亚行作为参与方和出资方,主要负责为GMS有关会议及具体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GMS采取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所作决定需经各成员国一致认可。GMS最高决策机构为领导人会议,每3年举行1次。各成员国按照字母顺序轮流主办,目前已举行两届。GMS日常决策机构是部长级会议,下设高官会、工作组及专题论坛等。

GMS机制建立十几年来,在交通、能源、电信、环境、旅游、农业、人力资源开发、贸易和投资9个重点合作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截至2006年年底,GMS在上述领域开展了100多个合作项目,动员资金总额69.27亿美元,其中亚行直接项目贷款19.21亿美元,技术援助7320万美元。

2001年,GMS第10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GMS未来十年战略框架》,提出了下列五大战略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私营部门参与、加强人力资源和能力建设、保护环境及合理利用资源。

GMS首次领导人会议于2002年11月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于2005年7月在中国昆明举行。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定于2008年在老挝万象举行。

中国一贯重视并积极参与GMS合作,主张项目主导、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中国重视GMS在消除贫困和区域合作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参与GMS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并结合区域特点不断提出合作倡议,与GMS各国的合作不断深化,为本区域以及亚洲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云南和广西是中国参与GMS具体合作项目的主要省份。

朱镕基总理出席了2002年GMS首次领导人会议并发表讲话。温家宝总理主持了2005年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并发表主旨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主张,提出次区域合作指导原则,并就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农业、环境保护、人力资源、卫生等具体领域的合作提出建议。

中国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后,亚太国家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多边安全对话。1992年初东盟首脑会议就加强地区政治、安全对话达成共识。1993年7月,第26届东盟外长会议在新加坡举行。会议特别安排了东盟6个成员国、7个对话伙伴国、3个观察员国和2个来宾国外长参加“非正式晚宴”。各国外长同意于1994年在曼谷召开东盟地区论坛(ARF),就地区政治安全问题进行非正式磋商。1994年7月25日,ARF首次会议在曼谷召开。ARF是目前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渠道,自成立以来,已经举行了14次外长会议。2006年4月,中国与文莱在北京主办了第四次ARF反恐与打击跨国犯罪会间会。会议讨论了地区恐怖主义发展,恐怖主义根源、反恐战略和措施等问题。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三届部长级会议第一次高官会2001年2月12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APEC高官会主席王光亚主持会议。2006年9月18日至20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了第六次ARF救灾会间会。与会代表回顾了ARF救灾合作现状,总结了军民救灾资源,探讨了开展救灾合作的重点领域与实施方式。中方向会议提交了《ARF救灾合作指导原则》(草案)和ARF救灾资源与能力建设调查系列表格,为ARF下一步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受到各方重视。

2007年9月19日至21日,中国和泰国在陕西省西安市主办了ARF禁毒研讨会,主题为“社会参与禁毒工作”。会议回顾了2004年昆明ARF毒品替代发展研讨会有关合作共识的落实情况,探讨了各国毒情和发展趋势,重点交流了各国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禁毒工作的政策经验。2007年8月2日,第14届ARF外长会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杨洁箎外长率团与会。会议讨论了当前国际地区形势,审议通过了《ARF支持执行安理会1540号决议声明》、《ARF促进不同文明间对话声明》,《ARF救灾合作指导原则》、《ARF主席之友权责文件》和《ARF专家名人有关建议的可行性报告》。

外交部长杨洁篪在第14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上就亚太地区形势、地区安全对话合作和新安全观阐述了中方看法。杨洁篪说,亚太地区仍面临诸多挑战: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能源资源压力增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令人关切的是,在冷战思维作用下,强化双边军事同盟、谋求绝对军事优势的倾向有所发展,损害了建立政治互信的努力,给地区安全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杨洁篪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新安全观在亚太地区的实践:①相互尊重,相互平等;②互利合作,共同发展;③求同存异,协商共事。杨洁篪强调,新安全观是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理念的安全观,是综合安全APEC成员国构成情况图观、发展安全观、合作安全观、共同安全观,是建立在亚太地区多样性和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安全观念和安全模式,顺应人民的意愿和时代潮流,符合亚太地区和平、发展、进步、繁荣的内在规律和要求,各方应该倍加珍视,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拓展睦邻关系。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于1989年。宗旨是:保持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促进成员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维护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

2001年APEC在上海举行,唐装理所当然成为了本届APEC会议的领袖服装。

APEC现有21个成员国,分别是中国、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泰国、美国和越南等。1997年温哥华领导人会议宣布APEC进入10年巩固期,暂不接纳新成员。此外,APEC还有3个观察员,分别是东盟秘书处、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和太平洋岛国论坛。

APEC共有5个层次的运作机制,即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级会议,高官会,委员会和工作组,秘书处。其中,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最高级别的会议,其首次会议于1993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APEC主要讨论与全球及区域经济有关的议题,如促进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实施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动金融稳定和改革,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和能力建设等。近年来,APEC也开始介入一些与经济相关的其他议题,如人类安全(包括反恐、卫生和能源)、反腐败、备灾和文化合作等。

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在1989年“六四”政治风波之后西方各国对中国采取了制裁和封锁,中国利用亚太经合组织等组织的多边论坛作用,逐步打开了与各国的政治、经济的对话与合作。

中国对周边区域国际组织的态度经历了从拒绝到承认、从消极旁观到积极参与、从象征性主张到实质性建设、从注重实际利益到努力寻求双赢的过程。中国积极参与这些国际组织“游戏规则”的制定,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建设”转化,正逐渐成为这一体制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中国与区域国际组织的关系渐入佳境,有助于把“睦邻友好”对外政策变成稳定的现实,改善中国的地缘政治格局,从而更好地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