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与逻辑:中国外交战略发展30年
7849900000038

第38章 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到“和平崛起”

中国是不是在崛起,数字最能说明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2年中国GDP约为1.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6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增长速度在7%以上,高于日本的1%、东盟国家的4%~5%和印度的5%。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报告,10年来中国GDP在亚洲地区的份额增长了1倍,达到17%。除了经济份额的增长之外,能说明中国正在崛起的还有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的上升,中国的军事投射能力、文化影响力等软实力的上升。

中国丰富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成本、巨大的潜在市场以及迅速增加的高科技人才,吸引世界各国不断增加在华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与海外企业将生产基地转向中国大陆,使中国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资本输入最多的地区。到2003年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5万家,合同外资金额94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015亿美元。其中,2002年与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均超过500亿美元。依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报告,2003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为57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1557亿美元的36.6%,即超过1/3,仅次于美国的866亿美元。

根据经合组织的统计数字,2002年世界吸引外资名列前茅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内地(527亿美元)、法国(482亿美元)、美国(381亿美元)、荷兰(292亿美元)、英国(250亿美元)、加拿大(214亿美元)、西班牙(212亿美元)、巴西(192亿美元)、爱尔兰(190亿美元)、比利时(183亿美元)、意大利(146亿美元)、香港(137亿美元)。

外商投资的不断增加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不仅正在成为“世界工厂”,而且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研发中心的重要据点。目前国际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地区总部超过30个,研发中心超过400个,而且还在迅速增加之中。外商在华制造基地与研发中心的不断增加,也带动中国航运、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航运中心、物流中心与采购中心正在形成。尤其是中国港口集装箱的吞吐量迅速增长,2003年达到4766万个标准箱,已跃居世界前列,其中上海港口成为世界第三大港口,深圳紧跟其后,升至第4位,预计5年内,深圳港将超过香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首发中国吸引外资全球第三。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2006年10月16日在北京举行首发仪式。根据这份最新报告,中国在2005年吸引外资724亿美元,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再次成为全球第三大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2004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为61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报告还指出,中国跨国公司的崛起引人注目。在《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全球10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中,中国的跨国公司占据了半壁江山,达到50家。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已达636.4亿美元,累计成立境外投资企业9900多家,分布在全球近170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逐步确立。近几年,中国对外贸易量以每年2000多亿美元的金额在增加。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超过60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五大贸易国;2003年突破8000亿美元(8512亿美元),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2004年对外贸易额达到11548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另外,中国作为世界巨大潜在市场的优势正在显现,2003年一举超过法国、英国与日本,由世界第六大贸易进口大国上升为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目前中国已是钢铁、水泥、手机等至少100种产品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科技发展也日新月异,不断有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现。特别是中国“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升空与回收,成为全球第三个有此能力的国家,标志着中国科技进入一个新的高度,被认为是“不仅提升了国家尊严,也代表中国政府决心将全球工厂转变为主要科技动力”。同时,中国在信息产业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与重大突破,也正在改变着中国在世界高科技产业领域中的地位。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即将从资本输入逐渐走向资本输出。一个国家走向资本输出基本上有两个条件:一是国家总体经济实力与企业经济实力的增强,迫切需要开拓国际市场;二是资本管制政策的放松。第一个条件,中国逐渐具备,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具备实力的大型企业急于开拓国际市场,要建立国际品牌,要成为世界级大型跨国企业。第二个条件虽然还不完全具备,但资本市场的开放已提上日程。中国政府正在加快研究开放资本账下的人民币可兑换政策,资本管制将大大放宽。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已逐渐趋热。到2002年年底,中国进出口银行累计共提供360亿美元优惠贷款及担保给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目前对外投资金额超过100亿美元。目前,中国政府正在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鼓励企业赴海外投资与开拓市场。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与反倾销浪潮的出现,中国有实力的企业将会更多地向世界扩大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预计未来5年,中国对外资本输出将迅速发展,并将成为一个新兴的对外资本输出大国。

中国经济对亚洲经济的贡献在2003年表现得更为突出。据统计,2003年,中国市场进口量增长近40%,其中,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增长42%,对日本整体出口增长贡献率达66%;韩国对中国出口增长48%,对韩国总体出口贡献率为32%;台湾省对中国大陆出口增长20%,出口贡献率近70%。中国大陆已成为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省等最大的出口市场,是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是马来西亚、泰国与菲律宾,甚至澳大利亚的第三大出口市场。

新加坡媒体报道,2003年前9个月,新加坡对中国出口306亿新元的货物,而对美国出口只有248亿新元,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市场已超过美国成为新加坡的最大出口市场。中韩贸易发展更为迅速,2002年贸易额达441亿美元,较建交的1992年增长近8倍;2001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韩国第二大出口市场;2003年9月起又取代美国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即到2003年9月,韩国对中国的出口比重达到17.7%,首次超过对美出口贸易的17.5%。同样,台湾与大陆的贸易也在持续发展,大陆不仅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而且2003年两岸贸易总额达到500多亿美元,首次超过台美贸易总额。

日本最大报刊《读卖新闻》与第二大报刊《朝日新闻》分别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支撑力之一。美国曾占日本出口市场的1/3以上,近年却不断萎缩,而亚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2003年12月,日本对美国出口下跌7.8%,对亚洲出口增长16.2%,全年对美国贸易顺差下降跌13.7%,降为6.6万亿日元;对亚洲贸易顺差增长37.6%,达到5.6万亿日元,逐渐逼近美国。其中,2003年,日本对中国出口增长了33.2%,成为日本外贸与经济回升的重要因素。

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0月1日开国大典仪式上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决定和平等对待中国之国家和地区建立外交关系,从此中国开始独立自主地艰难行走在国际丛林之中。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际社会对中国在亚太地区、中东和非洲地区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持肯定的态度,强大起来的中国开始逐渐融入到世界体系中去。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8%,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结果。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却又不断引来西方反华势力的“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的种种攻击。对此,中国的智囊人士纷纷提出中国应“和平崛起”,并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认可。

200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同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发表演讲指出:“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决定通过后,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与其他与会者鼓掌庆贺。“和平崛起”的命题提出之后,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热烈讨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国能否和平崛起?中国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及和平崛起的意义、策略等问题。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震惊了世界。

英国《金融时报》2004年12月30日发表了题为《一条苏醒的巨龙震动世界》的报道,文章作者认为,拿破仑关于中国是东方睡狮的“潜力”的说法是正确的,他建议大家让中国沉睡,“因为一旦她醒来,将震动整个世界”。

英国《泰晤士报》发表威廉·里斯莫格勋爵撰写的文章,文章认为:“18世纪和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然而已经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可能正在崛起为一个超级大国。显然,美国仍是目前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拥有最发达的国防技术。然而,正在改变全球经济的却是中国而不是美国。”

一些经济学家也预测,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改变全球供求关系的格局。在过去两年里,日本对华出口贸易的增长额占日本经济增长额的80%。如果计算世界贸易增长额的话,那么其中有一半要归功于美国和中国。这使得美国和中国成为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而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美国的2倍。

在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全球华人都组织了各种庆祝活动。英国一位老华侨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在过去30年里,整个亚洲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比世界上其他地区高出3%,而中国的表现则超过了亚洲其他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有传闻中国买什么就使得什么商品“贵起来”。

200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取消了所有纺织品进口限额,对于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制造商来说,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机遇。它们目前在美国市场所占的份额约为17%,预计还将攀升至50%。中国在欧盟市场所占的份额应该会从18%升至30%。

在全球性的“中国热”中,西方媒体对国力快速增强的中国,一方面有着多方位的追崇式报道,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中国崛起的疑虑,以及因之而来的担忧。美国《纽约时报》罕见地发表中文标题评论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文章回顾了1000年前全世界最繁荣城市开封盛衰的历史,总结出两个教训,即保持科技活力,实行正确经济政策和避免狂妄自大。以此来提醒美国人,切不可骄傲,而应该奋斗不懈,以免重蹈开封衰败之覆辙。而中国正朝着复兴大国地位的目标迈进。

2001年夏天出版的美籍华人章家敦的《中国即将崩溃》,罗列中国种种危机,预言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将遭灭顶之灾,现行政治经济制度最多只能坚持5年。

有意思的是,该书的这种观点引发了各国媒介大规模的讨论。2003年中国爆发“非典”疫情后,一些国际著名企业人士与章家敦的座谈讨论认为,“中国崩溃论”只在章氏的书中存在,不存在于中国的现实中。

因为,中国加入WTO之后几年来的现实情况显示:中国经济仍保持高速发展,国外投资源源不断,进出口增长强劲,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跨越1000美元的历史拐点,人民币升值,中国又争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和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等。

就在“中国崩溃论”渐渐消失之时,“中国威胁论”又浮出水面。美国国防部和国会先后发表了两个涉华报告,《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等美国知名媒体再次对大陆的军力发展及其威胁提出警告,有的甚至预测大陆可能在2007年攻台。《大西洋月刊》6月号以醒目标题《中国如何与中国作战》,大篇幅剖析大陆的军力发展超出美国预期,还挑明和俄罗斯相比,中国将是更难应付的对手。于是,“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再次掀起波澜。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举行的国际奥委会112次会议中,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代表团成员们欢呼雀跃的情景。更有甚者,分析者别有用心地把中美之间正常的一些商业活动也看作是国家政治角力的延伸,比如对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对“尤尼科”的收购事件,在美方某些“恐共”人士眼中,就不是单纯的一件商业行为。由于民间和国会等交互作用,这项商业活动也被强行夭折了。这样,在“莫须有”、意识形态等综合因素的搅和下,“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并给中国的发展与对外交往蒙上一些紧张和疑虑。

“中国威胁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它实际上对中国的崛起构成了一种“围堵”。“和平崛起”的提出就是为了有效回应“中国威胁论”。

简言之,中国“和平崛起”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国际与国内背景:①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和平崛起”提出的最主要的背景因素;②近年来,国际上有关“中国威胁论”的提法甚为嚣张,严重影响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在此情形下,有必要阐述中国对自身发展的判断以及这种发展对世界可能带来的影响;③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与此相应的是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中国有能力也有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