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1886—1960),原名祖涵,号伯渠,字邃园。湖南安福人。1904年春,到日本东京弘文学校留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同年回国。1907年从事反清活动,被袁世凯通缉。辛亥革命后,积极投入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通缉,于1913年5月逃往日本。1914年7月,在日本和李大钊一起加入中华革命党。后奉命回国,到汉口、长沙等地组织反袁活动,曾任湖南护国 军总司令部参议、湖南省公署秘书及代理政务厅长等职。1917年参加护法斗争,任湘南护法军总司令部参议、湖南省财政厅长。1918年春,随部队撤退至郴州。
“约在一九一八年三、四月,连续接到李大钊的信,详细介绍了十月革命情况及一些小册子、文件,并对目前中国形势阐述了他的所见,得到很大的启发。如何联系膊众,如何组织军队,在实际生活中有些新的认识。”
1920年,林伯渠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
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林伯渠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继续留在国民党内工作,在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整个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2年8月26日,孙中山在自己的寓所楼上客厅再次与李大钊和林伯渠会谈。1941年,林伯渠在延安写的自传中,曾经满怀深情地说:“李大钊是我二次到日本时最好的朋友。”1958年10月,为出版《李大钊选集》,题写七言律诗:“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特抒政理合南北,未许主张泯浊清。尽有胸中无限事,敢抛热血护新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故。北京的党、团组织在李大钊领导下,发动了有30万人参加的悼念活动。出殡那天,有10多万北京市民参加送葬,李大钊与林伯渠等亲自为孙中山抬棺,形成一次大规模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示威。
林伯渠参加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两任农民部长和武汉国民政府军委会秘书长。在发动和领导农运工作时,他认真执行孙中山“扶助农工”的政策,吸收中央从事农运和对农民问题有深刻见解的同志参加,尽力争取国民党左派的支持与合作,把国共两党对农运的领导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推动当时农运的发展建立起卓著的功勋。1926年逃出国民党中央,任第六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被反动军阀杀害,林伯渠悲伤到极点。同年,林伯渠和在武汉的战友一起组织了“八一”南昌起义。之后受党中央派遣,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2年冬,林伯渠回国出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长。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先任中央政府财政部长,继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1945年4月,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历任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