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7851300000122

第122章 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彰,后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字半农,号曲庵,笔名有寒星、范奴冬等。江苏江阴人。现代著名诗人、杂文家和语言学者,中国早期摄影理论家,著作《半农谈影》,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摄影美学专著。音乐家刘天华、刘北茂之兄。1920年9月,时在英国伦敦的刘半农写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著名情诗,经赵元任谱曲,流传至今。首创了“她”字,并第一次将“她”字入诗。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在文学、戏剧、教育改革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出版诗集《瓦釜集》、《扬鞭集》(1926年)。其他有《半农杂文》、《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编有《初期白话诗稿》,其中收有李大钊的诗作《山中即景》。译著有《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1934年6月19日,前往内蒙古等地实地调查方言音调和声调。但在考察途中,刘半农遭到昆虫的叮咬,不幸传染上致命的回归热。7月14日与世长辞,葬于北平西郊香山玉皇顶南岗。

1917年夏,中学肄业的刘半农经陈独秀推荐被北大校长蔡元培正式聘请为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1918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至北京,刘半农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轮流担任编辑。

1918年元月,刘半农和沈尹默商议发起民歌征集活动,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大力支持。李大钊、胡适、罗家伦等著名教授和学生们都记录了歌谣,参与应征。

刘半农与李大钊既是同事又是好友,即使在李大钊牺牲多年后刘半农忆及仍悲愤不已,一次他对家人说:“记得大钊先生就义的前一年,我去看望他,当谈到‘三·一八’惨案时,先生痛斥了军阀段祺瑞对爱国学生的血腥镇压,并用拳头击着书桌愤愤地说:‘惨无人道!简直是惨无人道!’可他对自己被军警殴伤面部与双手却只字不提!”

1933年4月,刘半农积极奔走为李大钊举行公葬。蒋梦麟提出刘半农来承担撰写李大钊碑文,刘半农毅然命笔。碑文:“君温良长厚,处己以约,接物以诚,为学不疲,诲人不倦,是以从游日众,名满域中。会张作霖自称大元帅于北京,政出武夫,儒冠可溺,遂逮君及同游六十余众,而令何丰林(时任安国 军政府军事部长、‘党人案’军法会审审判长)按其狱。君与路友于、张伯华、邓文晖等二十人遂同罹于难。风凄雨横,摧此英贤,呜呼哀哉。”然而,就是这样一篇措辞委婉、含蓄、温和,带有一点传统文人风的碑文,在风凄雨横的1933年也不能公开采用。刘半农不得已,遂又改用工整遒劲的唐人写经体书法分别给李大钊烈士与夫人写了仅有死者姓名、籍贯、生卒年月日和五个遗孤姓名的两块墓碑。此碑文在刘半农生前未能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