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7851300000137

第137章 马骏

马骏(1895—1927),字遹泉,号准台,别名马天安,绰号美髯公。吉林宁安(今属黑龙江)人。回族。1912年夏考入吉林省立第一中学。1915年考入天津私立南开学校,积极参加反对“二十一条”卖国条约,成为南开学生运动的中坚力量。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马骏积极投身到这一伟大爱国运动中,被选为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兼执行部长。由于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杰出的组织才能,同学们拥戴他为学生运动领袖。他组织领导天津学生罢课游行,积极声援北京学生运动。为了阻止北洋军阀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马骏和天津、北京学生代表面见大总统徐世昌,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马骏领导了京、津四五千名学生请愿,他被公推为请愿总指挥,在天安门展开了三天三夜的请愿示威活动,抗议山东当局野蛮屠杀爱国运动领导人和北洋政府无理逮捕声援山东惨案的请愿学生。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没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马骏因在五四运动中率领学生在天安门的请愿示威,其指挥若定、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得到爱国学生的高度赞扬,被誉为“马天安”。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骏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被选为全国各界联合会驻沪常务理事,积极参加筹备联合会的工作,成为京、津、沪一带青年运动的领袖。在领导五四爱国运动中,马骏与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共同发起成立了著名的革命团体觉悟社,成为天津学生运动的领导核心。他们还共同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成为天津学生宣传先进思想的阵地。

1919年9月16日,周恩来、马骏、邓颖超、郭隆真、刘清扬等在天津草厂庵学生联合会办公室举行第一次会议,“觉悟社”正式成立,并通过了周恩来起草的方案。方案规定:觉悟社本着“革心”、“革新”的精神,以“自觉”、“自决”为宗旨,出版《觉悟》杂志,宣传进步思想。北京《晨报》称它是“天津学界中最优秀、纯洁、奋斗、觉悟的青年团体”,成为当时天津反帝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在北方革命社团中享有很高声望,是共产主义小组的萌芽。觉悟社组织严密,内部实行委员制,分工负责。社员之间和对外交往,发表文章都有谐音所取笔名。邓颖超是一号,称“逸豪”;周恩来是五号,称“伍豪”;郭隆真是十三号,称“石衫”;刘清扬是二十五号,称“念吾”;马骏是二十九号,称“念九”。

1919年9月21日,李大钊应邀赴天津,在维斯理堂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意义,对天津青年进行了公开演讲。第二天又应周恩来、马骏等进步青年的邀请,到刚成立五天的天津进步团体——觉悟社,和社员们座谈。座谈中,李大钊对觉悟社和《觉悟》杂志,表示赞赏,并给予许多鼓励和指示,嘱咐社员们认真阅读《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

1920年1月23日,为抗议日本浪人暴行,天津学界推举马骏等人为代表前往省公署请愿。24日,天津警察厅命警察殴打并逮捕了马骏等请愿代表。经过狱中难友们的坚决斗争和全国人民的积极声援,迫使反动当局于7月中旬释放了全体被捕代表。马骏出狱时,已蓄起很长的胡须,大家都称他为“美髯公”。8月,马骏、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刘清扬等在北京陶然亭举行“觉悟社年会”,受到李大钊的亲切会见。

1920年底,马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之后受组织派遣先后到济南、天津、南京和哈尔滨等地创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受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和李大钊的派遣到哈尔滨开展革命工作。马骏回到东北后,经常活动于宁安、哈尔滨、吉林等地,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革命思想。“五卅”惨案之后,马骏积极组织和领导了吉林省城声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被选为吉林沪案后援会会长。组织了有近万人参加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1925年9月,马骏接到李大钊派他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来函。从此他离开了吉林,但他在此播下的星星之火却成燎原之势。

1927年夏,马骏从莫斯科中山大学结业回国,任中共北京临时市党部书记兼组织部长,负责重建北京市委。同年12月3日,由于叛徒出卖,马骏被捕,1928年2月15日,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