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7851300000138

第138章 马林

马林(1883—1942),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英文名Hendricus Josephus Franciscus Marie Sneevliet(Henk Sneevliet)。荷兰鹿特丹人。生于职员家庭。1900年中学毕业后到荷兰铁路工作。1902年加入荷兰社会民主党。1913年前往荷属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并参加当地的荷兰社会民主党的活动。1918年被爪哇当局驱逐出境,返回荷兰,加入荷兰共产党。1920年在他的影响下,社会民主工会的部分人创立了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同年7月他以荷兰共产党代表的资格赴苏联以马林的名字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并作为爪哇的代表担任民族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秘书,被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

1921年初受共产国际委派到中国帮助建党,先后多次与北京的李大钊、张国焘和上海的李达、李汉俊等商谈,最后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前,张太雷为大会筹备组翻译了《中国共产党宣言》草案,提交马林修改。7月,马林出席在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传达共产国际指示。

第一次国共合作马林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曾经在爪哇从事过工人运动、有过统一战线工作经验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中共“一大”后听说共产国际有召集中国各个革命团体参加远东人民代表大会的消息,很快就萌生了联合并依靠民族主义力量的设想。1921年12月,经李大钊介绍,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前往桂林孙中山大本营所在地,与孙三次长谈,并广泛接触国民党的其他一些领导人。随后,又进一步赴国民党的根据地广州访问,与更多的国民党人沟通。此次考察,使他最终确定了要推动国共两党合作的想法。

回到上海之后,马林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不已。在给莫斯科的报告中,他对国民党的状况做了一个热情洋溢的描述,不仅强调在国民党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接触过社会主义,自称社会主义者”,同情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而且断定“孙中山同工人已经有了长期的联系,党的领导人在广州支持工会组织,在罢工中总是站在工人一边”。他的结论是:共产国际应当与孙中山的国民党建立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全力去帮助中国共产党。至于力量弱小,又与工人运动毫无关系的中国共产党,最好的出路也许就是加入国民党,因为在那里他们才可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马林首先提议让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在了解到国共两党力量相差悬殊的状况之后,接受马林的观点,要求中共“应该在国民党内和工会内把拥护共产党的人组织成一些小组”。1922年8月12日,马林带着共产国际的上方宝剑赶回上海,马上拉上张太雷会见张继,说明共产国际的上述指示精神。然后即开始做陈独秀等人的工作。中共中央为了等待北京的李大钊和张国焘到沪一同讨论,被迫将预定的会议延至月底举行。在此期间,孙中山恰好因军事失利由广东退回上海,马林遂向孙中山转达共产国际的决定,并与孙中山和张继等具体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及改组国民党的相关问题。孙中山当场表示,赞成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做国民党的党员。于是,马林立即与李大钊、张国焘、瞿秋白等中共领导人个别交谈,再做说服工作。28日至30日,马林与中共领导人集中到杭州西湖,举行秘密会议,“讨论与国民党合作问题”。尽管与会者中仍有人对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一点持有异议,但当马林提出“中国党是否服从国际决议”,“于是中共中央为尊重国际纪律遂不得不接受国际提议”,再“没有遇到激烈反对”。“参加讨论的执委会委员们一致认为,通过积极参加这个民族主义运动可以为我们的工作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会后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存共产党,后者对于国民党内的工作发出指示并领导工会的组织工作。”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3年10月,马林被调回莫斯科,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同年再次到中国。1924年4月回到荷兰,1927年因参加托派组织脱离荷兰共产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荷兰抵抗运动。1942年被纳粹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