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7851300000161

第161章 宋仲彬

宋仲彬(1884—1948),名毓璘,又名益民。直隶(河北)乐亭井坨侯庄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祖父宋庭荫与广荫、森荫三弟兄被乡人誉为“同胞三孝廉”,由仕途归隐后,置下田产,经商课子。其父宋伟远(字静仁),系生员,著名乡绅。

李大钊11岁时到宋家学馆就读,和年长5岁的宋仲彬结为盟兄弟。1905年二人双双考入永平府(今卢龙县城)中学堂。在这里,他们共同接受新学,接触新思想,拓宽了视野,为以后开展革命活动打下了基础。

1907年李大钊和宋仲彬二人从永平府中学毕业。宋仲彬尚武,考入保定武备学堂。李大钊则抱着再造中华的理想,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他们此后虽然不在一个学校,但书信往来频繁。

1910年,宋仲彬从保定武备学堂毕业,李大钊及时去信,劝他去南方,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但他没有听从李大钊的劝告,当了天津警备司令孙洪伊的侍卫长。辛亥革命后,经李大钊等亲友的一再相劝,宋仲彬离津南下,担任了孙中山大总统府的后勤处长。

1916年5月中旬,李大钊弃学自日本回上海,参加反袁斗争。宋仲彬闻讯后,自南京专程去迎接李大钊。他俩与白坚武等人在上海盘桓多日,研讨并实施反袁大计。7月11日,李大钊与霍例白、宋仲彬乘通州轮离沪北上。李大钊在北京立足后,宋仲彬每次由南方回来,都住在李大钊处。1920年李大钊把家眷接到北京后,所住的西城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就成了宋仲彬在北京的落脚点。

1921年12月,孙中山去桂林视察工作,宋仲彬随行。李大钊前来拜谒孙中山。宋仲彬亲自去车站迎接,并为李大钊安排好住宿。孙中山与李大钊会晤,交换了对时局的看法和国共两党的情况,双方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信赖。1922年8月,李大钊前往上海第二次拜谒孙中山,下榻在宋仲彬处。宋仲彬见李大钊穿着朴素而略显寒酸的衣服,便说:“守常,你穿这样的衣服见逸仙先生是不合适的,走,咱们上街。”说着,拉起李大钊来到成衣铺,为李大钊重新购置了衣服。回来后,俩人倾诉离别情愫,畅谈国家今后的去向和革命的前途。

1925年4月,李大钊介绍宋仲彬到冯玉祥部队。由于宋仲彬勇敢善战,被冯玉祥提升为旅长。经李大钊介绍,宋仲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12月底,李大钊第五次来张家口,亲自参加并主持了“西北农工兵代表大会”。会上李大钊被选为农工兵大同盟书记。在此期间,李大钊和宋仲彬两个人常常在一起散步谈心,并经李大钊提议,两人骑马在张家口的草原上合影留念。这张珍贵历史照片,一直由宋仲彬的家人保存,可惜这张珍贵的照片在“文革”中被无知的村民撕毁。另外,李大钊和宋仲彬于20年代初在宋仲彬家屋内合过一张影,两人坐在太师椅上,目视前方,似在关注着中国的命运,可惜这张照片也在“文革”抄家时遗失。

1927年初,奉系军阀张作霖占领北京,并大肆抓捕共产党人。宋仲彬得知李大钊处境很危险,危急之中找到李大钊,恳切要求保护李大钊出京,到他的部队暂避,李大钊坚决不肯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这位旅长只好很惋惜地走了。4月28日,张作霖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将李大钊等20人绞杀。宋仲彬闻讯后失声痛哭,怀着异常沉痛的心情参加了冯玉祥为李大钊举行的追悼会。后来,因冯玉祥的政治态度一度向蒋介石靠拢,而把共产党人“礼送出境”,宋仲彬几经辗转,于1929年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后的宋仲彬,对李大钊的家属极尽照顾,形成世代情谊。李葆华、李光华的求学时期都得到了宋仲彬真切细致的关怀。

“九·一八”事变后和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宋仲彬感于国耻,利用自己的资财和声望,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宋仲彬被选为晋察冀边区参议,曾受到聂荣臻等领导的接见。1946年春,李葆华任晋察冀监察局组织部长时,为感谢宋仲彬早年的养护之情,特地接他去张家口小住。当时李葆华曾问宋仲彬:“二大伯,您对全国的形势怎么看?”宋仲彬以老军人特有的眼光说:“我们如果占了东北,全国解放就有希望了。”以后国内形势的发展与宋仲彬预料的一样。1946年,经上级党委研究决定,鉴于宋仲彬的特殊身份及为革命所作的贡献,确定他为“特殊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