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伏园(1894—1966),原名福源,字养泉,笔名伏庐、柏生、桐柏、松年。浙江绍兴人。早年在山会师范学堂成为鲁迅的学生,后来是北京大学旁听生,再度成为鲁迅的学生。
在方六教授的关心下,孙伏园由李大钊安排兼职北京大学图书馆书记,月薪八元。五四运动时期加入文学社团新潮社并任干事。编《新潮》月刊,主编北京《国民公报》副刊。1920年参加发起文学研究会。1921年夏在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后,接任李大钊主编《晨报》副刊。
1919年,李大钊入主《晨报》副刊,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版,引入一大批知识分子,新文化启蒙成了李大钊主政的核心内容,新思想、新知识、新修养是李大钊的办刊宗旨。一时间,《晨报》副刊成了当时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阵地。孙伏园的影响力没有李大钊和徐志摩大,但他主政的《晨报》副刊却是发展最快,最鼎盛的时期。孙伏园有卓越的编辑才能,鲁迅小说《阿Q正传》即经孙伏园编辑在《晨报》副刊上连载。在李大钊主政的后期,很多人认为《晨报》副刊学理性太浓,不利于副刊扩大影响力。所以,在孙接手后,他在学理和趣味间选了后者,正是这个选择,让他将《晨报》副刊推向鼎盛。李大钊对《晨报》副刊一直很关心,孙伏园对李大钊的建议十分尊重。
1924年11月,孙伏园与鲁迅等发起成立语丝社,出版《语丝》周刊。同年还应邵飘萍的邀请,主编《京报》副刊。1926年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所编辑部干事,次年初任广州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不久去武汉主编《中央日报》的“中央副刊”,曾转载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1927年冬去上海,创办“婴婴书屋”,并主办《贡献》旬刊(国民党改组派办)、《当代》月刊。
1928年,赴法国留学。1931年回国后在河北定县从事平民教育工作,主编《民间》杂志。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重庆中外出版社社长。1939年3月,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后历任《士兵月报》社社长,齐鲁大学国文系主任。1945年去成都,先后在华西大学和铭贤学院任教,同时主编成都《新民报》。建国后,应胡愈之邀请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版本图书馆馆长。
孙伏园是中国新闻史上主编报纸副刊种数最多、历史最长的少数几个人之一,有较丰富的副刊经验,他主编的《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为五四运动时期著名的报纸副刊,人称“副刊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