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1898—1958),原名木官,字警民,笔名西谛、宾芬、郭源新、落雪。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市)。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结识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11月,共同创办《新社会》杂志,宣传“五四”新文化思想。12月,在《新中国》杂志发表翻译的列宁文章《俄罗斯之政党》。1920年夏,他和耿济之翻译了《国际歌》歌词。
1920年11月,郑振铎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成立文学研究会。经李大钊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3月30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大会,郑振铎出席,会议决定建立团的机关——事务所,并选李大钊、郑振铎为出版委员。
1921年毕业后,郑振铎到上海工作,先后主编《时事新报》的《学灯》和《文学旬刊》。1923年起主编《小说月报》。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同年,他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沈雁冰、胡愈之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这一时期,他撰写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俄国文学史略》、《太(泰)戈尔传》、《文学大纲》等。
1927年2月,郑振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公会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的革命活动。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上海市总工会召开市民抗议大会,郑振铎参加了集会和游行,还与胡愈之等人联合写了一封给国民党的抗议信。在信中他们悲愤地说:“党国大计,纷纭万端,非弟等所愿过问。惟目睹此率兽食人之惨剧,则万难苟安缄默。弟等诚不忍见闸北数十万居民于遭李宝章、毕庶澄残杀之余,复在青天白日旗下,遭革命军队之屠戮,望先生等鉴而谅之。”最后署名,郑振铎是领衔者。此信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后,影响很大,反动当局恼羞成怒,通知浙江军阀按名搜捕。4月28日,郑振铎崇敬的李大钊先生,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残酷杀害。在这种白色恐怖的形势下,5月,他离妻别子,乘船到欧洲避难和游学。
郑振铎于1928年10月回国。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失事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