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7851300000264

第264章 周炳琳

周炳琳(1892—1963),字枚荪。浙江黄岩(今称黄岩区)人。1912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黄岩县中学堂,次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北大法科经济门。

1918年10月,周炳琳和同学许德珩、邓中夏等人发起组织《国民》杂志社,聘请李大钊为导师。1919年1月《国民》杂志创刊,由许德珩、周炳琳、邓中夏等任编辑部干事,并且轮流担任编辑部主任。周炳琳在《国民》杂志第二卷第一号上,发表了《鲍尔扎维克主义底研究》一文,文章结尾说:鲍尔扎维克主义的红旗必将飘扬在全世界!

1919年,周炳琳参加五四运动,任全国学生联合会秘书,编辑《全国学生联合会日刊》。同年夏,与许德珩作为北大学生代表,闻一多、罗隆基为清华大学代表,到上海谒见孙中山。

1919年7月1日,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并被选为第一组月刊编辑员,协助李大钊编辑《少年中国》月刊。在1919年10月出版的《少年中国》第一卷第四期上撰有《开放大学与妇女解放》一文,这比起1920年初北大吸收甘肃女学生邓春兰入校旁听和1920年暑期北大正式招收女生都要早。1920年3月,周炳琳与邓中夏等发起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夏毕业。1920年7月1日,在北京岳云别墅召开了少年中国学会北京总会第一次年会,内容之一是欢送袁同礼、张申府、康白情和周炳琳出国留学。会上留有照片,照片上除他们四人外,还有李大钊、邓中夏、黄日葵、孟寿椿、雷宝华、陈愚生等会员。7月21日周炳琳在出国前还出席了有李大钊、邓中夏等参加的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召开的少年中国学会的“常会”。

1922年,周炳琳取得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入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和法国巴黎大学深造。

1925年8月回国,受聘国立北京大学经济系讲师。当时的中国革命势力高涨,国民党和共产党已经结成“国民革命”统一阵线。周炳琳经李大钊介绍,加入国民党。从此,周炳琳作为一名国民党员,以自由主义为高标,既参政又议政,踏上了他“由参加政府而寻求新中国底希望”的不懈探索之路。

当年周炳琳等五人出国留学得到资本家资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上海的民族资本家穆耦初办纱厂赚了钱。他拿出一笔钱,请蔡元培校长选拔五名北大学生由他资助出国留学。蔡校长选定了周炳琳、罗家伦、段锡朋、康白情、汪敬熙五位同学。当时少年中国学会有些会员对于接受资本家的资助出国留学的做法表示怀疑和不满。周炳琳则以“将来好为劳苦大众服务”、“学习经济学将研究分配问题、贫富不均问题”等为理由加以申辩。最后,少年中国学会还是在岳云别墅欢送了他和康白情等会员。当时学生界把他们的出国留学叫做“五大臣出洋”,是寓有讽刺意味的。解放后,毛主席在北京饭店设宴招待民主人士时,在门厅见到周炳琳时还说:“你就是当年的五大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