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宇(1896—1925),原名尚德,字锡三。山西静乐峰岭底村(今属娄烦县)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参加多种进步社团,广泛接触有进步思想的老师和学生。在李大钊和《新青年》的影响下,反帝反封建思想日趋成熟。他不仅和李大钊等站在一起,向封建文化的卫道士发起进攻,而且满怀爱国赤诚,和邓中夏等发动和组织了以反对《中日共同军事防敌协定》为斗争目标的总统府请愿,并在请愿失败后组织学生救国会,不久又组织国民社,出版富有反帝爱国色彩的《国民》杂志。因胆略过人,赤诚有为,高君宇很快成为学生运动中的风云人物。
1919年5月4日,高君宇奋勇当先参加了火烧赵家楼、殴击章宗祥的壮烈行动。在运动遭到军阀政府的镇压之际,作为北大学生会和北京学 联负责人之一的高君宇,置生死于不顾,领导爱国学生继续斗争,奔波甚苦,积劳成疾,两次吐血,始终未痊愈。
1920年3月,共产国际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来到北京,与李大钊商讨建党事宜,高君宇参加了与维经斯基的座谈。与此同时,他们还和邓中夏等秘密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开展了工人运动。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号召工人阶级通过破坏政权,以达到建设新的经济组织的目的。同年10月,北京共 产 党小组成立。不久,改名为“北京共 产 党支部”,高君宇为该支部最早的成员之一。11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高君宇和罗章龙等发起创建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被推为书记,开始肩负起领导北京地区青年运动的重任。
1921年中国 共 产 党成立后,北京党组织决定把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作为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进步学生、培养党的积极分子的机构。据此,高君宇和罗章龙等19名发起人经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批准,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招收会员、公布规约的启事,并共同捐款设立了一个附属于该会的小型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还成立了一个翻译组,高君宇、罗章龙分别担任英文、法文翻译组组长。翻译组先后编译了康慕尼斯特丛书、马克思主义丛书、列宁丛书,等等。
1922年1月,高君宇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 产 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春,与李大钊、邓中夏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发起非宗教同盟运动,以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宗教对我国的侵略。同年7月,党的“二大”在上海召开。高君宇以北京代表身份参加大会,并被推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五名委员之一。会后,通过编辑《向导》,撰写文章大力宣传党的反帝反封建政治纲领和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并发起成立民权运动大同盟。8月,和李大钊一起参加西湖会议,积极投入建立统一战线的斗争。1923年6月,高君宇出席中 共“三大”,10月任中 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
高君宇还致力于开展北方工人运动。早在建党前后,就和罗章龙等人深入到京汉铁路沿线,特别是长辛店开展工人运动,并根据北京党组织的指示,创办了《工人周刊》。1923年,参与领导了“二七”大罢 工。惨案发生后,北洋军阀大肆通缉共 产 党人,并指令“不分首从,一律处死”。在这种白色恐怖下,高君宇置生死于不顾,和蔡和森一起,通过《向导》揭露反动军阀的滔天罪行,愤然撰写、发表文章,矛头直指反动军阀和总统黎元洪。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揭露反动军阀屠杀工人的事实真相,根据中 共中央决定,高君宇和罗章龙不顾艰险,编写了《京汉工人流血记》一书。
在北京从事革命斗争的同时,高君宇还多次返回山西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成为山西共产主义运动的开拓者。1921年4月,他被李大钊派回山西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5月1日,在太原成立了山西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1924年5月,受中 共北京区委和李大钊的指派,再次回到太原开展建党活动,建立了山西的第一个党小组。在此基础上,于同年秋建立了中 共太原支部,隶属于中 共北京区委。
1924年3月,任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总务股主任,协助李大钊工作。下半年又南下广州,担任孙中山秘书;年底,陪同孙中山北上,协助进行国民会议促成会筹备工作。12月起任中 共中央北方局委员。
1925年1月,中 共“四大”在上海召开,高君宇抱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高君宇与周恩来“欢谈甚深”。会后,高君宇受周恩来之托,在天津会见了邓颖超,为这一对久别的战友传递了书信。返京后,高君宇立即参加了孙中山主持召开的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筹务工作。1925年3月1日,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高君宇作为大会代表参加了会议。但是大会开始三天,他就因劳累过度,旧病复发,于3月5日深夜与世长辞。李大钊对高君宇英年早逝十分悲痛,送挽联和花圈表示哀悼。
党组织征求高君宇的挚爱女友石评梅的意见,石评梅依高君宇生前的愿望,将墓地选定在陶然亭。石评梅为高君宇的墓碑书写了碑文:“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高君宇生前自题相片的几句话)石评梅在下面又写道:“君宇!我无力挽住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所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石评梅写下了大量痛思高君宇的诗文。1928年9月30日,年仅26岁的石评梅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人世。她的朋友们把她安葬在高君宇的墓旁,墓碑上刻着“春风青冢”四字。后人称之为“高石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