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向市场化的中国经济
7859200000039

第39章 近年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问题

从1998 年起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作了巨大的调整,要了解这种调整,要从1993 年7 月以后的宏观经济政策谈起。

1988 年,中国发生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与上一年相比,这一年零售商品价格上升了18.5%,居民消费价格上升了18.8%。这是中国改革以来,除1994 年外,价格上升最快的一年,各地发生了抢购商品潮。中国政府从1988 年的第四季度起实行严厉的“治理整顿”,利用各种手段紧缩投资和货币投放。“治理整顿”的结果使得价格的上升速度迅速下降,1990 年零售商品价格降到只比上年上升2.1%,居民消费价格上升3.1%。严厉的紧缩也引起了经济增长速度的迅速下滑,1989 年和1990 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只增长了4.1%和3.8%。这是改革以来最慢的增长率。为了扭转经济的进一步下滑,宏观经济政策随即放松。从1991 年开始经济又加快增长,1992 年经济又逐渐走向过热。到1993 年上半年,由于投资急剧膨胀,特别是房地产投资迅猛增加,各地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又发生了比1988 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1993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8%,商品零售价格上升13.2%,居民消费价格上升14.7%)。从1993 年7 月起政府又一次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称为“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投资,基建项目要经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审批;提高利率,实行保值储蓄;不仅控制资金的供给总量,而且控制资金的流动,严禁资金流向房地产,实行由中央直接将资金贷给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甚至连银行间的正常拆借也一度停止。经过四年多的紧缩,从1995 年起价格逐年回落,与1996 年相比,1997年商品零售价格只上升0.8%,居民消费价格只上升2.8%,与此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也逐年下降,1997 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由1993 年的13.5%降到8.8%。总的看来,经济的状态仍然良好,但已经潜伏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出现了通货紧缩,有些现象已经渐渐显露出来。1997年7 月泰国发生金融风暴并扩大到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又加剧了这些困难和问题。

通货紧缩是较长时间实行紧缩政策的结果。从1997 年10 月起,社会零售商品价格出现了负增长(在那之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等已经出现负增长),并一直延续至今;大量企业开工不足,企业大面积亏损,1997 年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占25.6%,亏损企业数比上年增加5.68%,国有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更占39.2%,企业亏损额增加,1997 年全国工业的税后利润总额为1626.71 亿元,亏损额为1341.36 亿元(比上年增加11.06%),二者相减后,仅有利润285.35亿元(全国工业总产值为71027.6 亿元),而国有工业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更比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多293.51 亿元,即发生了净亏损;市场销售不旺,产品库存增加,1997 年工业产品的销售率下降,国内生产总值中存货增加额为2866 亿元,占3.75%;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放慢,1997 年仅增长10.1%(1996 年为14.8%);货币供给的增长放慢,M0、M1 和M2 的增长率1996 年为11.6%、18.9%和25.3%,1997 年为15.6%、16.5%和17.1%。经济数据表明,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

针对这种情况,政府从1998 年起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由以往的紧缩政策转变为扩张的政策。但由于对当时的经济形势的认识有不同,1988 年上半年政策的调整力度不足。根据年初制定的计划,1998 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仅为10%。1998 年第一季度贷款净额仅350 亿元,而1996 年第一季度为980 亿元(因1997 年的统计口径不同,故与1996 年比),即比1996 年减少大约2/3.1998 年计划出口增加10%,这表明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预计不足。与1997 年同期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1998 年1 月为7.2%,2 月降到6.8%。出口形势更为严峻,第一季度增长13.2%,第二季度增长率降到3.3%,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减弱。夏季又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鉴于经济加速下滑,到1998 年下半年政府加强了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1998 年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1998 年初确定的中央预算仍不是扩张性的,预算赤字减少100 亿元。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为了制止并扭转经济的进一步下滑,政府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调整了预算,以扩大国内需求。1998 年8 月向商业银行增加发行1080 亿元特种国债,将大量沉淀于银行的存款转化为投资,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并增发80 亿元人民币的外债。中央财政赤字达到960 亿元,比年初预算赤字460 亿元增加500 亿元(增发的1080 亿元国债中,当年只使用500亿元,故预算赤字只增加了500 亿元,另有580 亿元1999 年转贷给地方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未计入中央财政预算赤字)。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起了一些作用,对调整经济结构也有作用。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加快,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6%,比第二季度快0.8 个百分点,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8%,接近8%的预定目标。但是,由于是在下半年才加强实施这项政策的力度,所以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在1999 年才能充分显露出来。

1998 年投资的增长,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投入实现的,1998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增长19.5%,表明民间的投资增长很慢。为了使经济开始加快增长的势头得以保持下去,在民间投资和消费还未启动的情况下,1999 年仍需继续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且还要靠政府的投资。1999 年预期经济的增长率为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中央财政支出将增加946 亿元,中央财政赤字将达1503 亿元。

在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中,除了增加出口退税外,政府没有在减少税收方面采取更多措施。但为了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政府正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政府性的基金和收费。

第二,实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方面,采取了下面一些政策和措施:

(1)增加货款和货币供应量。1998 年为配合财政增发1000 亿元特种国债,银行相应地增加1000 亿元贷款与其配套。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6.7%。1999 年第一季度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加15.7%,增幅比去年底高0.2 个百分点,各项存款余额增加18%,比上年底高1.9个百分点。中央银行运用再贷款等手段,增加货币供给。1998 年末 M0比上年末增长10.1%,M1 和 M2 则分别增长11.9%和15.3%,仍比1997 年慢,但比6 月末加快,M1 快3.2 个百分点,M2 快0.7 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下半年货币供给的增长加快。到1999 年实行松的货币政策。预算1999 年货币发行量1500 亿元,M1 和 M2 分别增长14%和14%~15%。国家银行将新增贷款1 万亿元,增长14.6%。

(2)降低利率。1998 年三次降低利率,金融机构法定一年期存款年利率由1997 年的5.76%降至3.78%,但实际利率仅由1997 年的7.2%降至5.7%,1998 年第二季度为7.4%,仍高于1997 年,之后实际利率才低于1997 年。由于实际利率仍高,利率下降对刺激投资和消费的作用不明显。最近(6 月份),又一次降低利率,存款利率平均降低1 个百分点,可能对投资和消费有些刺激作用。

(3)推广消费信贷,增加消费需求。1998 年在住房和汽车等方面开展了消费信贷。1999 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对扩大消费信贷提出了意见。消费信贷将有助于增加消费需求。我国的商业银行推出消费信贷只是近几年的事。受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影响,许多居民尚不愿意用向银行借钱的办法消费,因此推广消费对增加消费需求的作用短期内还有限,对此不应指望太高。

(4)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增加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为增加外汇储备,除实行鼓励出口和吸引外资等政策外,还开展了严厉打击走私和骗汇、逃汇、套汇的斗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5)商业银行开展对小企业的贷款。

从1998 年全年的情况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从第二季度后才逐渐有所到位,但增加货币供给的渠道仍不大畅通。因为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占其资金来源总量的比重下降,它们已很少依靠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因此中央银行难以利用再贷款扩大货币供给;由于出口下降,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量减少;由于各商业银行资金充裕,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投放资金也遇到了困难。此外,商业银行增加贷款也有困难。因为企业和居民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和实际利率仍较高,降低利率并未使贷款有明显增加,而存款却继续快速增长;由于中央银行加强了对风险的防范,各商业银行对贷款也更加谨慎;为防范流动性风险,各商业银行提高了备付金率,从而又降低了货币派生能力。

第三,增加出口。亚洲金融风暴以及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对中国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1998 年出口仅增加0.5%。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出口额/国民生产总值×100%)已超过20%(1995 年为21.7%),1997 年净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3.6%。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有不小的作用。为了增加出口,加强了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的力度,1998 年扩大了实行出口退税的商品种类,提高了退税率。中国的增值税率为17%,出口退税率还低于此。1999 年将继续提高出口退税率,最近综合退税率平均已达标15%。

第四,增加就业,安置失业者。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企业亏损和倒闭增加、国有企业加快改革,都使得失业人数大量增加。1998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1999 年预计为3.5%。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和公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政府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行了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在企业中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1998 年有600 多万下岗职工重新就业。

第五,在供给方面,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刺激经济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和措施。例如采取了一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等。一些城市建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正在全国建立担保基金的体系。有些城市还建立了互助担保基金,成立了担保公司。有些银行设立了中小企业贷款部门。此外,对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产业如纺织、煤炭、钢铁等进行调整,压缩其生产能力。

总之,从1998 年开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由紧缩转向扩张,政策的目标也由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转向刺激经济增长、增加有效需求特别是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就业以及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同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政策调整的结果开始显现。1998 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经济的增长有所加快。与1998 年同期相比,1999 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约增长8.3%,即快1.1 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长7.6%;第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10.1%,即快1.9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长9.4%。按月来看,1~2 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10.6%,3 月份增长9%,4 月份增长9.1%,5 月份增长8.9%,也就是说,从3 月份起速度在减慢。国家和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额上半年比1998 年同期增长15.1%,其中第一季度增长22.7%,第二季度增长12.1%,比第一季度回落10.6 个百分点,6 月份仅增长9.5%。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98 年同期增长6.4%,其中第一季度增长7.4%,第二季度增长5.5%,比第一季度降低2.4 个百分点。上半年进出口比1998 年同期增长4.4%,其中出口下降4.6%,进口增加16.6%,最近出口有所好转,5 月首次增长4.2%。1~5 月份进出口增长3.4%,出口下降5.3%,进口增长15.3%,累计顺差79.9 亿美元,比1998 年同期减少146.9 亿美元。上半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已连续下降21 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已连续下降15 个月,生产资料价格已连续下降39 个月。至6 月末 M0、M1 和 M2 比1998 年同期增长10.4%、14.1%和17.9%,M0、M1 和 M2 比1998 年底分别高1.8 个百分点,2.2 个百分点和2.6 个百分点。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势5.9%,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成1%,实际增长5.2%。上半年居民储蓄新增额5804.7 亿元,比1998 年同期多增1646.9 亿元。这些数字表明,经济的增长在1998 年第四季度开始加快后,又转向下滑,通货紧缩仍在继续,今后将如何发展有待观察。

对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一些问题需要讨论。

第一,目前经济的不景气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各种不同意见。主要有两种分歧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目前经济的不景气主要是长期实行紧缩政策,没有及时调整的结果。亚洲金融风暴只不过加剧了经济的下滑。1993 年7 月实行紧缩政策是必要的。但长期实行紧缩政策,虽然使得通货膨胀抑制了,价格的上升率降到了零以下,但也使得经济过冷了,产生了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几乎所有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大量企业亏损,成本上升,失业人数增多,人民的收入增长减慢甚至部分人收入减少,市场萎缩,商品销售困难,价格连续下跌。既然是有效需求不足,自然必须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主要从增加有效需求方面拉动经济的增长。我从1993 年7 月后不久就指出,宏观经济政策不能一直紧,也不能一直松,而应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紧一紧,松一松,再紧一紧,再松一松,把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作为长期的政策必定会导致经济的衰退。1995 年鉴于企业的资金周转很困难,企业间的债务链迅速上升,我又提出货币政策应有所放松,应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使企业的生产能继续进行。从1996 年起,鉴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工不足,销售困难,已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我多次进一步建议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防止经济的下滑和衰退。1998 年初更指出,鉴于有效需求进一步下降,我在讨论当年的经济计划、财政预算和金融政策时,又指出应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增加财政赤字,而不应减少财政赤字,要使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增长速度至少达15%以上,等等。现在看来,针对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目前经济的不景气不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而是供给过剩造成的,是实行紧缩政策前大量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过剩的结果。例如,1999 年3 月26 日《中国经济时报》第5 版有一篇题为《断言“中国当前已经陷入通货紧缩的困境”没有根据》的文章说:“近来,经济学界和经济界普遍认为,我国当前已经陷入了通货紧缩的困境,??出路在于放弃‘适度从紧’的政策,放松银根,刺激需求。这种观点对我国当前经济状况的判断是不正确的,提出的对策是不适当的。”又说:“大量企业生产能力闲置和失业增加,并非由于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紧缩银根所致。而是由于重复建设,企业改制减员。这是绝对生产过剩,而非相对生产过剩”。另外,也有人认为,那是由于企业普遍赢利下降或亏损,而又不愿像市场经济中的企业那样减少产出,从而造成供给过剩的结果。按照这种意见,当前的经济不景气是经济结构问题造成的或供给过剩造成的,解决的办法自然不是增加有效需求,而是调整经济结构,压缩和淘汰过剩的生产能力以减少供给,这样,商品滞销、价格下降、企业亏损、失业增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种意见直到1998 年初占了主导地位,以后少了,但近来又有些人在讲了。这种意见是不符合我国当前经济情况的,按照这种意见去做,就会掉转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方向。然而,至今仍有一些人持这种意见。

在我看来,中国的经济结构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造成的商品供给短缺给企业以发展的巨大机遇,许多产业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而当短缺问题基本过去以后,有些部门的生产能力出现了过剩,需要调整,这是不错的。但商品普遍过剩,那就主要不是经济结构的问题,供给过剩的问题了,而是长期紧缩导致的需求不足的问题了。其实,经济结构问题也只能在增加有效需求中结合着解决,不增加需求而一味压缩供给只能使经济更加萧条。这是易明的道理。至于说企业在出现大量亏损后仍不减少产出,这更不是事实。目前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大约在40%~50%闲置,还有不少企业倒闭、停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难道不表明企业的供给已经在减少么?为解决当前的问题,除主要增加有效需求外,自然也应在改善供给方面做出努力,这就是淘汰一批产品和技术落后的企业以及生产能力、淘汰一批亏损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加强企业的技术更新,鼓励企业创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降低成本,以刺激需求,创造需求。目前,企业在这方面的努力很不够,财政和金融给予企业的支持也不够。

第二,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应从宏观经济方面入手还是应从微观经济方面入手?这也是有争论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当前的问题是微观经济的问题,靠从宏观经济方面实行扩张的政策来解决是无效的。理由是:国有企业仍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企仍然不分,企业负债率高,管理混乱,亏损严重,在微观经济的这种状况下,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例如,财政增加投资,银行降低利率,增加贷款),对刺激经济,增加需求,是无效的。例如,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信用不好,拖欠银行的贷款,不愿归还,或无力归还。即使中央银行实行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也不愿意增加贷款或难以增加贷款,贷款后企业不能有效使用,不仅对拉动经济无补于事,还会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又如,财政增加投资,由于实施投资的主体对投资缺少责任,常常发生投资失误,胡乱花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投资很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很有限,还会给今后的财政造成困难。因此,这些人认为,为解决当前的经济困难,不应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应该从微观上改革国有企业入手,国有企业的效益好了,国民经济也就好了。

这种意见有其道理,但那是要在中长期去完成的。当前的经济问题既有中长期的问题,更有短期的问题。解决中长期的问题是必要的,但远水不救近火。如果不及时着重从宏观经济入手,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消费不旺、市场清淡、销售困难、企业开工不足、亏损严重、失业增加等问题,经济就会进一步走向衰退。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企业无法生存,哪里谈得上改革?这些问题又怎能解决?虽然国有企业的问题严重,但在通货紧缩、市场不振的情况下,其困难就更大。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增加了有效需求,市场状况好转,经济加快增长,国有企业的问题虽然不会自然解决,但它们的状况会有所好转,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还可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有利条件。更何况在我国,非国有企业已经占相当大的比重(在工业中已达3/4),改变了通货紧缩的环境,增加了有效需求,非国有企业就会渐渐从目前的困境中走出来。这当然不是说当前可以不顾国有企业的改革,而是应该说在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时应结合微观基础的改革,改革国有企业、发展非国有企业。扩张性的宏观政策能为此创造宽松的环境。

第三,当前为了增加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应以运用财政政策为主还是运用货币政策为主?这个问题虽然没有进行多的讨论,但却是必须解决的。应该说货币政策实行起来更灵活,传导得更快。但从1998 年和1999 年的情况看,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更容易,而运用松的货币政策则不容易,因为,中国的银行制度很不完善,金融市场也不发达和完善,企业和居民对货币政策的变化不敏感,银行可以运用的调节金融的手段不多也不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受阻,运用的效果有限。1998 年三次降低利率,市场没有明显反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当然运用财政政策必须有货币政策与其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1998 年为与财政增发的1000 亿元国债相配套,曾决定银行增发1000 亿元贷款,这是必要的,只是实际上没有完成,全年货币发行比年初计划少了近500 亿元。银行想增加货币的供给苦于没有畅通的渠道,银行的存差越来越大。鉴于这种情况,为尽快扭转经济的下滑,主要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而且在经济的下滑未得到扭转,市场未启动前,在没有更有力的措施的情况下,还必须继续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否则增加的财政支出对拉动经济的效果就会逐渐衰减。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运用是有限度的,要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实行的时间长了会产生严重后果。今后应设法更多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1999 年6 月的降息的幅度大,效果已经显现。看来,为拉动经济必须使各种措施互相配合,而不是相互抵消。例如,财政的收入政策与支出政策就应相互配合,不能一手通过增发国债以增加支出,一手却又增加税收以增加收入。有人主张在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以迫使企业改革。我认为,这种意见是不对的,因为,在当前的情况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不椿火上加油,只会加快许多企业的垮台。

第四,在增加投资需求时,如何启动民间的投资?这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民间投资增长不快,那么单靠政府财政的投资支出,是难以拉动经济的。民间投资没有大的启动,除民间对经济的信心不足外,还由于民间的资金实力弱,而融资的渠道又不畅,国有银行不愿贷款给民间企业,到证券市场融资更受到不公平的限制,同时,不少领域仍为国有企业所垄断,不让民间企业进入,因此,民间能投资的领域狭小。为增加投资以拉动经济,必须为民间投资创造公平的机会,减少投资准入的限制,在融资上给民间企业以宽畅的渠道。此外,还应有激励民间投资的政策。

第五,为拉动经济增长,在增加需求中应主要增加投资需求还是增加消费需求?从1998 年的情况看,增加投资需求比增加消费需求容易。增加投资需求可以直接地拉动投资品的生产,进而间接地拉动与投资品生产有关的产品的生产,同时增加投资需求也可以增加消费需求,因为投资中大约有40%会转化为对消费的需求。但是也应看到,增加投资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投资项目的选择。目前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必要的,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链短,其所能带动的工业大约只占制造业的15%,如果有一些投资用于建设加工工业特别是装备工业项目,用于技术改造(1999 年上半年技术改造投资仅比1998 年同期增长1.1%),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就会更强些。此外,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如何最终要看消费能否启动,如果消费没有启动,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就有限,其拉动经济的链条在消费启动前就中断了。消费需求不启动,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最终也不能扭转。因此,目前增加需求的重点应转移到增加消费需求上。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放慢,企业亏损增加,下岗失业者增多,农产品价格下降,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放慢,同时城市居民要为社会保险、购买住房、支付子女学费而积蓄,使得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不佳,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要刺激消费还应采取更多的措施。增加消费需求不容易,除扩大消费信贷等办法外,增加居民的收入,增加职工的工资是一个途径,但在当前的财政和经济的情况下,增加工资也是相当有限的,因此对拉动消费的作用不能期望太高。增加住房的消费对启动市场会有较大作用,因为住房消费的产业关连度大,可以带动许多相关的消费。为启动住房消费,应设法降低住房价格。在住房价格中各种税费占55%,其中有些税(如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和许多费是不应征收的,或者是不应通过住房价格征收的,或者是应该减少的。如果减免税费使房价大幅度下降,住房消费定会有大的启动。尽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减少职工的后顾之忧,以增加居民的安全感,对改变居民的支出预期,从而提高其消费倾向,会有很好的作用。

第六,在增加有效需求中,增加出口与扩大内需如何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很快,1997 年,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1997 年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8.8%)中出口的贡献约占2.2 个百分点,增加出口曾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但1998年以来,出口遇到巨大困难,1999 年难以指望出口有多少增加。因此要靠增加出口来拉动经济已不大可能。同时,我国作为大国,出口依存度已相当高,今后不大可能大幅度提高。虽然增加出口仍是重要的,但当前以至今后为促进经济的增长应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主。改革开放后,我国国内面临的是计划经济遗留的严重短缺市场,几乎没有什么产品不是短缺的,对企业来说,不必为产品销不出去而发愁,因此人们并不重视扩大国内市场问题。同时,那时正值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是其转移的国家之一。那时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国际上有广大的市场,这给我国出口创造了极好的机会。当前国内外的市场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外市场,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商品、较低档次的商品遇到了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同类商品的激烈竞争,我国商品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已经不可能主要依靠这类商品大幅度地增加出口。我国需要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更多地出口质量更高的、科技含量更多的、附加值更大的商品。这就要求我国的产业结构有大的调整,企业的技术有大的提高。为了使我国的经济扭转下滑的走势,今后能保持较高的增长率,除继续努力扩大出口外,必须以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为主。扩大国内需求,不仅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更是今后的重要课题。由于我国国内市场对商品的需求的档次已经大大提高,必须生产适应国内市场需求这种变化的商品,而这也有利于增加出口。所以,在当前拉动经济增长中,还必须注意结合技术改造和创新以及结构的调整,以增强我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这不仅是为了增加出口,也是为从供给方面刺激需求、创造需求以扩大国内市场所要求的。

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加快向市场经济转变,各种改革也在深入进行。在实行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中,以及在经济增长下滑中,市场的约束加强,使得还未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暴露出许多问题。为了扭转经济增长的下滑,除了从各方面增加需求和调整供给以外,还必须深化改革,而且只有改革的配合,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才能收到好的成效。这里只就当前需要改革并正在改革的几个方面谈一谈。

第一,金融制度的改革。经济紧缩和不景气,使得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增加,风险加大,同时也更加暴露出它们及其主要客户——国有企业存在的体制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改革金融制度,防范金融风险,已经成为迫切而又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近来进行的改革不少。主要有:

撤销了按各级行政设置的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设立了9 个地区性分行,以加强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的集中管理,防止地方政府对中央银行业务的干扰。

1998 年取消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指标的行政控制,实行限额管理下的资产负债比率管理,这不仅使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更有自主权,而且增强其自我约束,使其更注意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增加收益。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推进按经济区划和业务量设置分支机构,强化内部控制,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法,以便更准确地反映银行的风险状况,加强风险控制。正在建设银行试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处理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对不良信贷资产进行重组。从1996 年起,正通过提取逐年增加的呆账准备金用于冲销银行的坏账。1998 年财政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2700 亿特别国债,并将所得资金注入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其资本金,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

降低再贷款利率,取消再贴现额度的行政控制,发展再贴现业务,改变再贴现余额逐年减少的状况。增加证券交易品种,扩大公开市场业务。建立贷款担保基金,开展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贷款,促进其发展。开展存款的再保险。

在我看来,在改革金融制度中,不仅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而且要疏通资金流通的渠道,解决渠道堵塞的问题,否则中央银行想增加基础货币,商业银行想增加贷款也不大可能,实行松的货币政策的效果会打折扣。

第二,改革财政体制。主要是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推进税费改革,清理整顿和取消不合理收费,将合理的收费规范为法定税收和规费,取消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收取的管理费,将政府的经营性服务收费改为经营收费,其收入纳税,将政府设立的具有税收性质的基金改为税收等。税费改革可以减轻企业、居民的负担,也有助于增加其投资需求或消费需求。

第三,改革国有企业。紧缩政策和经济增长的放慢以及市场约束的加强,使国有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要改变这种困境,一方面必须扭转经济下滑的局面,使经济更快增长,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改革国有企业。中国政府提出在三年(1998~2000 年)内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也即扭亏为盈。这是很艰巨的任务。小国有企业的改革较为容易,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加快改革中。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关系到它们在市场经济中能否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地增长。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情况如不根本改变,国家财政就将遇到更大困难。财政赤字将进一步扩大,政府的大量投资将难以收回,大量的债务难以偿还。也就是说目前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拉动的作用不仅会减弱,而且会给今后的财政以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困难。同时,不通过改革改变国有企业效益不佳、亏损严重的状况,在实施松的货币政策中,商业银行或者不愿意多贷款,或者其不良贷款难以减少甚至会增加,风险难以减小甚至会增大。所以在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如何改革,这里不讨论。

第四,增加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近几年,由于向市场经济转变加快,为适应市场的竞争,国有企业不得不将多余的职工精简下来,同时,经济增长的放慢和市场约束的加强又引起一些企业停业和倒闭,造成大量人员下岗、失业。增加就业和保障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就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正在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再就业工程,实行保障下岗、失业者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支持和鼓励发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以增加就业。从根本上说,要增加就业必须扭转经济的下滑,加快经济的增长。

第五,改革住房制度。当前,在许多商品难以销售的情况下,居民购买住房是启动消费、增加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很强的。但是要使居民愿意并有能力购买住房,必须对住房制度、对银行的经营进行改革。目前正在对住房制度进行改革,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停止作为福利给职工分配住房,提高住房租金,建立住房基金,建立和发展住房的二级市场,去除住房建设和销售中的各种不合理收费以降低住房价格等,同时,商业银行也开展了住房信贷。在这些措施下,住房市场正开始启动,但还不快,还需进一步改革。

还有其他一些改革,这里不多谈。总之,必须结合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加快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1998 年和1999 年《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199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199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1997 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1998 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关于1998 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和1999 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中国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年。

《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经济运行月报,1999 年2 月份国民经济监测指标》,《经济日报》,1999 年4 月1 日。

董辅:《增加三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文汇报》,1999 年2 月1 日。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分析》,1999 年第3期。

本文系作者为参加1999 年香港“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结构调整国际会议”而写,1999 年4 月4 日;之后,作者根据新的数据对某些数据作了调整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