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向市场化的中国经济
7859200000047

第47章 增加三方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

近年来,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出现市场清淡,企业开工不足,亏损增加,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放慢,需要增加有效需求以拉动经济。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开始取得一定效果。这里我想就增加需求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增加出口需求——着眼点是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由三部分构成:(1)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额,(2)资本形成总额,(3)最终消费额。增加净出口是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个途径。增加出口还可以拉动与出口有关连的产业,从而间接地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我国增加出口遇到困难。1998 年出口总额比1997 年增长0.5%。为拉动经济的增长,1999年仍需努力增加出口。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计入的不是出口总额而是净出口,也就是出口额超过进口之差,1998 年我国有435.9亿美元的净出口,也就是说,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仍是正值,粗略计算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为3.7%,与1997 年的3.6%大体持平,但仍高于1996 年的2.1%。1999 年和以后为了从需求方面拉动经济的增长,努力增加出口仍是重要的,但如何做则值得研究。

查一查统计资料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所取得的成绩是相当大的,以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来说,我国1994 年为22.4%,1995 年为21.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的数字计算),比日本和美国都要高得多。日本1994 年为8.6%,美国1994 年为7.4%,1995 年为8.1%,1996 年为8.3%(《世界统计,1998》,第206 页,日本总务厅统计局编)。对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大的大国来说,出口依存度低是合理的,日本和美国都在9%以内,这是正常现象,而有些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小国,出口的依存度可以达到100%以上,例如新加坡1996 年为131.8%。我国也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内市场(特别是潜在市场)大的大国,为什么出口依存度如此之高呢?比日本和美国这些出口竞争力很强的国家高得多呢?除表明我国出口工作取得巨大成绩以外,还有什么原因呢?1998 年11 月初,我曾在日本与东京大学、一桥大学的日本教授讨论过。初步意见是:(1)我国的出口商品中进料加工的比重很大,有人估计占出口商品额的一半左右,不知是否确切,这些进料加工的出口商品额中包括了比重相当大的进料加工用的原材料价值,用它作百分比计算而得出的出口依存度自然也就大了,比日本,美国要大得多;(2)由于价格的原因,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有所低估,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应比按现实价格统计的数值更高,用前者作分母,自然出口依存度也大了。而日本则相反,根据日本的统计,1995 年日本每人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1009美元,这是偏高的,如按购买力平价折算,该年日本每人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1795 美元(《世界统计》,第80 页、92 页),即比前者大88%。这就是说,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日本的出口依存度应为16.2%(粗略估算)。

根据上面的分析,有以下几点看法需要提出来:(1)为增加出口需求,提高我国的出口依存度仍需努力,但潜力不太大,更重要的是改善出口商品的构成,如果在不降低出口依存度的前提下,能够多出口价格高、特别是增加值高的商品,我国按价值计算的出口总额也可以增加,这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2)如上所述对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做出贡献的是净出口,我国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995~1997 年分别为1.7%、2.1%和3.6%,日本1995 年为1.5%,1996 年为0.5%,美国1995 年为-1.3%,1996 年也为-1.3%(《世界统计》,第84 页)。为了拉动经济的增长,我国的进出口还应保持顺差。从长远看,出口和进口应大体平衡,顺差太大会引起与他国的贸易摩擦。从增加需求来拉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看,主要要靠增加国内的需求。这不是说增加出口不重要,更不是说进口不重要,应该说出口和进口同样重要,今后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不应是通过增加净出口直接增加国内生产总值,而是通过进口和出口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出口什么、进口什么都应更多着眼于此。例如,出口那些产业关连度高的、价值(特别是增加值)高的商品就比出口进料加工的商品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大得多,进口高新技术产品就比进口食品对经济拉动的作用要大得多。

二、增加投资需求——应与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

从支出角度看,构成国内生产值的资本形成又分为两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和存货增加额。在1997 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占33.75%,存货增加额占3.75%。二者的比重比日本、美国都高。1996 年二者的比重,日本为29.6%和0.2%,美国为14.5%和0.2%(《世界统计》,第84 页)。这是我国国民收入的积累率高所决定的。

当前,为了增加有效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增加投资是一个重要途径。投资的结果形成固定资产,直接增加了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时,投资还会间接地拉动经济的增长,即一方面,增加投资会增加对各种投资品(钢材、水泥、机器设备等)的需求,拉动生产投资品的企业的生产(有些水泥厂现在已经满负荷生产了),进而又会拉动与投资品生产有关连的企业的生产;另一方面,增加投资会增加最终消费,因为投资中大约40%要转化为消费(如支付建筑企业等职工的收入,转化为消费),而增加消费又会带动生产。因此,增加投资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不仅仅在于投资本身产生的需求,还在于投资的乘数效应。这里先不谈增加投资通过增加消费需求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其实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仅限于当年和近期,而且在于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因为固定资产的运用是长时期的,生产性的固定资产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从而增加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其作用的大小,要看投资项目的选择。如果投资项目选择不当,虽然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形成会增加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并对投资品的生产会起一些拉动的作用,但对今后,或者作用不大,或者成为一堆无用的废物,使得投资无法收回,造成资源的损失。

用增加投资来拉动经济在当前是可行的,在消费不旺的情况下,可把居民不愿消费而沉淀下来的收入(储蓄、手持现金)转化为投资,但利用这种办法也应是有限度的。如上所述,我国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比重本来就相当高,在国内生产总值中资本形成的比重也相当高,今后投资仍会随经济的发展而增加,但投资过多又会限制消费,而且还要看财政的承受能力。1998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其中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而国有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估计主要又是政府投入形成的,而政府的投入又主要是靠发行大量国债从而增加财政赤字来实现的。这不仅增加了当年的财政负担,而且还会给以后年度的财政造成压力。由于历年累计的国债已有相当大的数量,目前政府每发行100 元国债,大约有70 多元要用于偿还到期的国债和支付利息。国债发行继续增加,政府的可用部分的比重还会进一步降低。值得注意的是1998 年政府的投资很大(国有企业投入的情况如何,没有数字可引用),而民间(非国有经济)的投入未见增长。1999 年要继续增加投资需求,如果民间投资没有增长,就必须继续发行大量国债,继续增加财政赤字。这就可能在今后引发通货膨胀。因此,在增加投资需求中,如何启动民间投资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民间投资没有启动,一是因为民间对经济的走势还不乐观,信心不足,二是因为民间的经济实力不足,贷款不易。为启动民间投资,减轻财政负担,在银行贷款方面应对民间企业以支持,政府甚至应为鼓励民间投资制定一些政策。可考虑选择一些前景好的项目,由政府和民间企业共同投资,在政府投资收回后,政府再把自己的股权转让给民间的共同投资者。这样做有几个好处:(1)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2)由于项目好,同时有政府参加投资,民间共同投资者易于获得银行贷款;(3)将来政府要退出来,便于民间投资者独立经营;(4)政府在转让股权时还可从资产增值中获得更多收入。相反,如果一些好项目都由政府把着自己投资,在目前的情况下民间的投资就不易启动。

在市场经济中,当经济处于不景气或衰退状况时,正是大幅度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的时机,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民经济的素质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就会促进经济的回升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目前如此大规模投资正需要而且可能把增加有效需求与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要淘汰一批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一批企业,进行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的更新、对高新技术企业增加投入。如果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合适的加工工业也应该投入。

存货的增加额是构成国内生产总值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保证经济的连续运行,必须有存货,而在经济增长中,存货一般也需要增加。但超过正常需要的存货,则是资源的无效配置,甚至造成资源的浪费。存货增加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往往反映经济的走势,在经济迅速增长时,一般地说其比重较低(如1992 年和1993 年分别占5%和5.8%);而在经济衰退时,一般地说其比重较高(如1989 年和1990 年分别为10.4%和9.2%)。但总的说来,我国的存货增加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太高了。如前所述,日本和美国只占0.2%。这只能用我国经济效益低来解释。目前,为增加有效需求以拉动经济的增长,用增加存货的办法是不足取的,不顾经济效益地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会导致存货大量增加,虽然在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增加了一块,但这有什么实际好处呢?至少使一部分资源冻结在仓库里了。

三、增加消费需求——把握两条途径与两种办法

在社会生产的运行中,有一部分产品和服务用于出口,其净出口计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有一部分用于生产的消费,它们作为中间投入额已经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扣除了,不构成国内生产总值,另一部分用于形成固定资产和最终消费,构成国内生产总值。社会生产归根到底为了消费,因此也离不开消费。增加国内的需求最主要的是增加消费需求,即增加最终消费。这不仅是由于最终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大,1997 年在我国占58.8%,而且因为增加投资需求最终也必须能拉动消费,增加最终消费,否则其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就有限,其拉动经济的链条在拉动消费前就中断了。举其中一个情况,前面说过,投资中大约40%要转化为消费,如果从投资中获得收入的居民(如建筑工人)不愿将其用于消费或者只将其中小部分用于消费,投资的拉动作用就弱了,在居民消费倾向低的情况下这是可能发生的。

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最终消费和政府最终消费两部分。它们在1997 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各占47.5%和11.3%,二者合计共占58.8%,而在最终消费中它们各占80.7%和19.3%。1996 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的比重日本为69.6%,二者分别占59.8%和9.8%,美国为86.6%,二者分别为68%和18.6%,而在最终消费中两者的比例日本为85.9%和14.1%,美国为87.5%和21.5%(《世界统计》,第84页)。这就是说,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的比重较低,这与我国积累率高,投资比重高有关。在最终消费中,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的比重较低,与居民的储蓄倾向高有关。我国政府最终消费的比重则比日本高,比美国低。从我国情况看,当前增加消费需求就是要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至于政府的消费需求,则不可能有多少增加,特别是由于改革政府机构,控制财政赤字,政府的消费需求更难有多少增加。

要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以拉动经济的增长有两个途径:

1.增加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就要增加居民的实际收入。除了从增加的投资中有一部分转为增加居民的收入外,还应该从其他各种渠道增加居民的实际收入。但从当前经济状况看,由于下岗、失业增加、利率下降,增加居民实际收入的途径不是很多。而且在居民实际收入增加后,如何使其用于最终消费还有待解决。要增加消费最重要的是增加居民的实际收入。

2.把居民已有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引出来,使其用于最终消费。从目前看来,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要下很大功夫。这里又有两个办法:

一个办法是用供给去创造需求、开拓需求,我在一篇文章(《开拓需求,创造需求》,1998 年6 月15 日《文汇报》)中已经谈过这个问题。人们的有些需求是潜在的,甚至是还不存在的,如果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商品和服务,就可以把人们的这类需求创造出来,开拓出来。例如近来销售红火的VCD 就是厂家开发出这种商品后创造出新的需求的结果。用供给去创造需求、开拓需求,要靠企业的创新。在市场疲软的状况下,更需要用供给去创造需求,开拓需求,这样就能增加消费,使企业摆脱困境。

另一个办法是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改变人们的收入预期。人们的消费心理、消费倾向是很奇怪的,有其惰性,形成以后,没有外力的作用很难改变,如果一旦有一部分人改变,在消费的示范效应的作用下,会很快传播开来,甚至形成一种时尚。当前人们不愿花钱有其合理性,报刊上已经谈得很多,这里不赘述。一旦形成这种消费心理、消费倾向和收入的预期的条件改变,沉淀着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就会用于增加消费。例如,可以设想,如果一些商品的价格不是下降或预期下降,而是上升或预期上升,而且有继续上涨的趋势,有些居民就会把银行的钱取出来购买,你买我买,市场清淡的局面就会改变。

在我国居民最终消费中,1996 年非农业居民和农业居民各占50%(《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47 页)。同年,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各占29.37%和70.63%(同上第69 页。城镇和乡村人口与非农业和农业居民在统计口径上有些差异,由于手头没有后者的数字,只好用前者代替)。据此粗略计算,就最终消费来说,非农业居民比农业居民大约高1.35 倍。据另外的统计数字,非农业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农业居民高2.2倍(同上,第292 页)。从这里可以看出,农村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即使在当前,增加农业居民的最终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也有巨大意义。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居民的储蓄中城乡居民的比例为80%和20%(同上,第293 页),前者比后者多3 倍,也就是说,在当前,启动城市居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更具现实性。目前居民消费倾向低也主要是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低。

从增加出口、增加投资和增加消费这三个增加有效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的途径看,增加出口受国际市场容量、他国经济状况和国际竞争的约束,难度较大。增加消费需求还要经历一个过程。增加投资较为容易。1998 年增加投资的效果正在显露,1999 年还得继续增加投资,在消费需求启动起来后方可使投资的增长放慢,而且也必须逐渐放慢,以防止通货膨胀。如果投资恰当,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是长期的。而消费一旦启动就会从社会生产的终端一步一步向上游产品拉动,进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那些产业关连度大的、生产链条长的消费品,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所以,从长远看,为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应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下大力气。

原载《文汇报》,1999 年2 月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