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科课程资源-谈古喻今
7917800000006

第6章 晏婴(4)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②。何贤乎季子?让国也③。其让国奈何?谒也④,馀祭也⑤,夷昧也⑥,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⑦,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⑧。”故谒也死⑨,馀祭也立。馀祭也死⑩,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注释

①聘: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问的一种礼节。使者代表国君,他的身分应是卿;“小聘”则派大夫。

②贤:用作以动词。季子:公子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古以伯、仲、叔、季排行,因此以“季子”为字。《史记》称他“季札”。

③让国:辞让国君之位。据《史记·吴世家》记载,寿梦生前就想立季札,季札力辞,才立长子诸樊(即谒)。寿梦死后,诸樊又让位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止。

④谒:寿梦长子,一作“遏”,号诸樊。《春秋》经写作“吴子遏”,《左传》、《史记》称“诸樊”。

⑤馀祭:寿梦次子,《左传》记其名一作“戴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作“余蔡”。

⑥夷昧:寿梦三子。《左传》作“夷末”,《史记》作“馀昧”。

⑦迮(zé,又读zuò):仓促。

⑧尚:佑助。悔:咎,灾祸,这里指亡故。

⑨谒也死:谒在位十三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在伐楚战争中,中冷箭死于巢(今安徽巢县)。

⑩馀祭也死:馀祭在位四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在视察战船时被看守战船的越国俘虏行刺身亡。

夷昧也死:夷昧在位十七年,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卒。

使而亡:出使在外。《史记·吴世家》所记与此不同:“王馀眛卒,季札让,逃去。”认为季札是为让位而逃走的。

僚:《公羊传》这里说他是“长庶”,即吴王寿梦妾所生的长子,季札的异母兄。《史记·吴世家》则说他是“王馀眛之子”。以《公羊传》为是。

阖庐(lǘ闾):公子光即吴王位后的号,《史记》说他是诸樊之子,《世本》说他是夷昧之子。

专诸:伍了胥为公子光找到的勇士,吴王僚十三年四月丙子,公子光请王僚喝酒,使专诸藏匕首于炙鱼之中,进食时取出匕首刺王僚胸而杀之。

致国乎季子:把王位给季札。《史记·吴世家》谓阖庐刺杀王僚后即承吴王位,无让国于季札之意。

延陵:春秋吴邑,今江苏常州。季札食邑于此,所以又号“延陵季子”。

不名:不直称名。古人生三月取名,年二十行冠礼,另取字。对人表示尊敬,就称其字而不称名。

不一而足:不因为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与今义不同。

译文

吴国本无国君,无大夫之称,这则记载为什么承认它有国君,有大夫呢?是因为季子贤德啊。季子贤在哪里呢?辞让君位啊。辞让君位是怎么回事呢?谒、馀祭、夷昧和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干,兄长都爱他,一同想立他为国君。谒说:“现在如这样仓促地把君位让给他,季子还不会接受的。我愿不传位给儿子而传给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国君,这样把君位传给季子。”馀祭、夷昧都说:“行”。所以几个哥哥做国君时,都勇敢不怕死,就餐时一定祈祷,说:“上天如果保留吴国,就快点让我们遭难吧!”所以谒死了,馀祭做国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国君。夷昧死了,国君的位置就应当属于季子了,但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夷昧的庶长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访回国,一到就把僚当作国君。阖闾说:“先君所以不传位给儿子而传给弟弟,都是为了季子的缘故。要是遵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国君是应该季子来做的;要是不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我应该是做国君的。僚怎么能做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僚,而把国家交给季子。季子不接受,说:“你杀了我国君,我受你给的君位,这是我和你一起篡位了。你杀我哥哥,我又杀你,这是父子兄弟互相残杀,一辈子没完了。”离开国都去了延陵,终身不进吴国都城。所以君子认为他不受君位为义,认为他反对互相残杀为仁。称赞季子的贤德。那么吴国为什么有国君,有大夫呢?承认季子是臣,就应该有君啊。札是什么呢?吴季子的名啊!《春秋》对贤者不称名,此处为什么称名呢?认可夷狄的,不能只凭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季子这个人,被认为是贤的,为什么季子还不够条件呢?认可做人臣子的,一定要使他像个臣子。认可做人儿子的,一定要使他像个儿子啊。

绝妙佳句

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作品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是有相当的文字价值,有的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见,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原文

杜蒉扬觯

知悼子卒①,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②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③。”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④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⑤饮之。降,趋而出。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⑥,是以不与尔言。尔饮⑦旷何也?”曰:“子卯不乐⑧。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⑨,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⑩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

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毋废斯爵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注释

①知悼子:即知罃,晋大夫。

②蒉:音kuì。

③寝:寝宫。

④酌:斟酒,此处意为罚酒。

⑤坐: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又君主坐北朝南,故杜蒉面北而坐,以行臣礼。

⑥曩:以往,从前。开:开导,启发。

⑦饮:此处读去声,作他动词用。

⑧子卯不乐:据说夏桀以乙卯日死,商纣以甲子日亡,后代君主引以为戒,以子卯为疾日,故不举乐。

⑨诏:告诉。不以诏:应告国君而不告,是失职。

⑩亵:亲近,狎近。

共:同“供”。与:参与。两句意思是:杜自己不尽本职,越位干预国政。

觯:音zhì,古代酒器。

译文

知悼子死了,还没有下葬。平公饮酒(作乐),师旷、李调陪伴侍奉,敲击编钟(演奏乐曲)。杜蒉从外面来,听到编钟声,说:“(国王)在哪?”(仆人)说:“在寝宫。”杜蒉前往寝宫,拾阶而上。斟酒道:“师旷干了这杯。”又斟酒道:“李调干了这杯。”又斟酒,在大厅的北面(面对国王)坐下干了酒。走下台阶,跑着出去。

平公喊他进来,说:“蒉,以往的时候你会开导我,所以我不跟你说话。你罚师旷喝酒,是为什么啊?”(杜蒉)说:“子日和卯日不演奏乐曲(据说夏朝的桀王逃亡在山西安邑县于乙卯日死亡;商朝的纣王在甲子日自焚死亡。后代君王引以为戒,以子卯日为‘疾日’,不演奏乐曲)。知悼子还在堂上(停灵),这事与子卯日相比大多了!师旷,是太师啊。(他)不告诉您道理,所以罚他喝酒啊。”“你罚李调喝酒,(又是)为什么呢?”(杜蒉)说:“李调,是君主身边的近臣。为了一点喝的一点吃食忘记了君主的忌讳,所以罚他喝酒啊。”“你自己(罚自己)喝酒,(又是)为什么呢?”(杜蒉)说:“我杜蒉,膳食官而已,不去管刀勺的事务,却敢干预(对国王)讲道理防范错误的事,所以罚自己喝酒。”平公说:“我也有过错啊。斟酒来罚我。”杜蒉洗干净然后高高举起酒杯。

平公对侍从们说:“如果我死了,千万不要丢弃这酒杯啊。”直到今天,(人们)敬完酒后,都要高举酒杯,叫做“杜举”。

绝妙佳句

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