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
7947600000042

第42章 工党的党内斗争(2)

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工党内部的斗争又发展起来了,左右两派之间在内外政策上的分歧又暴露出来。在内政上,威尔逊政府为缓和英镑危机而执行的紧缩政府开支,提高一些消费品的间接税和冻结工资的政策,引起左派的不满和反对。在外交上,工党领导人提出的“在条件适当时英国将参加共同体”的主张也遭到左派的反对。威尔逊政府越来越向右摆动,这使党内左派感到失望,于是工党议会党团内部的左派势力重新集结起来,组成了“论坛派”。在这之前,工党内部就已出现了一些左派组织,不过他们基本都是在议会外活动,并且观点庞杂,步调不一,没有对工党领导权构成直接的威胁。而“论坛派”则是在议会内活动并奋力夺取党的最高领导权。“论坛派”因以《论坛》周刊为活动基地而得名。其成员许多是记者、作家和工会活动家。接替比万任《论坛》主编的富特就是一名知名的记者。“论坛派”的崛起是工党日渐左倾和右派逐渐失势的标志。不过在60年代下半期,“论坛派”的影响还比较有限,其主要活动是批评威尔逊政府的内外政策。1970年工党在大选中失败。这以后,大工会的领袖也向左倾转变。“论坛派”便同左翼工会以及议会外的各个左派团体互相配合,遥相呼应,开始有步骤地在党内争夺权力,直至最高领导权,以便能够直接参与制订、贯彻党的政策,而不仅仅是充当压力集团。与此同时,左派在失去了自己的领袖威尔逊之后,又有了新领袖,这就是托尼·本。托尼·本出身贵族家庭,然而却具有左倾思想,25岁时当上了下院议员,他有令人目眩的口才。他的思想具有民粹主义倾向,主张用群众民主来代替议会民主,让群众直接参与企业各级管理,工会有权监督私人企业,管理国有化企业,直到管理整个国家经济。“论坛派”出现后,他经常充任该派的发言人。所以,进入70年代,左派势力迅速发展。70年代初,“论坛派”约有50个议员,到1974年已有80人,加上其支持者,左派议员已达到100人。同时,左派在工党执委会和影子内阁中的人数也不断增加。1973年左派掌握了执委会,在全部29名委员中,左派占15名,右派占14名,左派主要人物托尼·本和富特都进入执委会。1974年当威尔逊再次上台执政时,“论坛派”老将伊恩·米当选为工党议会党团主席。不仅如此,在54个新议员当中,有26人是论坛派,而且,论坛派有多人参加新内阁,其中托尼·本任工业大臣,富特任就业大臣。

在论坛派不断壮大的同时,其它左派组织也在发展。1973年,一批左派议员在下院聚会,成立了另一个左派组织——“争取工党民主运动”,宗旨是在工党内推行左倾政策。该组织得到了“论坛派”的支持。同年,该组织为工党执委会起草了《1973年工党纲领》,并在工党年会上通过。这个纲领要求在英国大规模地实行国有化,是一个非常激进的左倾纲领。它的通过表明工党年会已为左派把持。

工党右派在左派步步紧逼的声势面前试图守住阵地,于1974年联合中间派议员组成“宣言派”,同“论坛派”对抗。工党内部斗争升级。这之后,右派还相继成立了“争取工党胜利运动”和“社会民主联盟”等党内组织,以抵抗左派的进攻。然而右派仍处于明显劣势。1976年威尔逊感到难以应付经济危机和党内斗争加深的危机以及政府地位日益不稳的危机,于3月份突然辞去职务。继任首相和党的领袖卡拉汉虽属右派并力图为右派支撑局面,但已无力扭转大局。不久,在同年10月党的年会上,富特被选为副领袖。左派已进入最高领导层。

1979年5月工党在大选中失败下台。此后,左派更是咄咄逼人,加快了争夺领导权的步伐。他们打出的旗号是以追究党的领导层在大选中失败的责任为名,要求彻底改变党的政策和党章规定的权力结构,加强党内民主。在1979年的年会上,以托尼·本为首的左派提出了修改党章的三个提案:1)改变党的领袖只由议会党团选举产生这一制度,领袖要由工会代表、地方党组织代表和议会党团一起选举产生;2)现任议员不再是下届大选时当然的议员候选人,其候选人资格需经选区党组织重新审定;3)取消领袖控制制定党的竞选纲领的权力,而改由党的执委会掌握此权力。这三项提案的目的是要削弱议会党团和领袖的权力,同时加强左派占优势的工会、地方党组织和工党执委会的权力。后两项提案获得通过,这是工党30年来所进行的最大的改革,左派取得了夺取领导权的—个决定性的胜利。

年会过后,卡拉汉辞职。在1980年的年会上,富特当选为工党正领袖,副领袖是右派的希利。党的最高职务落入左派之手,长期由右派把持领袖职位的局面结束了。但是,左派的夺权斗争并未就此结束,因为党的最重要机构,即议会党团仍为右派和中间派所控制。在1981年1月的工党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左派的提案,规定,今后选举党的领袖和副领袖的权力属于新建立的选举团,在选举团内,工会选票占40%,地方党组织的选票占30%,议会党团的选票仅占30%。这样,议会党团选举领袖的权力几乎被剥夺。至此,左派的既定目标完全实现,夺权斗争获得全面胜利。这一结果给工党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当左派夺取党的最高领导权的攻势正猛之时,右派也试图进行抗争。1980年8月,前外交大臣大卫·欧文、前运输大臣威廉·罗杰斯和前教育大臣雪莉·威廉斯三人联合发表声明,要求工党掀起反对极左的运动,否则他们将退党并成立新党。这一政治动向立即引起舆论界的重视,他们三人被称为“三人帮”。这三人在1977年都参加了工党内的—个右派组织——“劳动胜利会”并在反对左派的斗争中紧密团结在一起。右派的抗争丝毫无济于事。左派继续进攻,在1980年的年会上,通过了一系列左派的内外政策的决议,诸如扩大国有化、控制进口、增加公共开支、单方面核裁军、退出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不部署美国巡航导弹等。右派防不胜防,节节败退,再也无法忍受。于是“三人帮”开始积极活动。他们曾劝说希利加入他们的行列,遭到拒绝。于是他们自己开始了行动,大卫·欧文退出影子内阁,雪利·威廉斯声称她不参加议员竞选。此时正好另一位重要右派人物罗伊。詹金斯任欧共体主席四年届满之后回到伦敦。詹金斯多次会晤欧文,商量成立新党。于是“三人帮”成了“四人帮”。“四人帮”中也是三男一女并都是英国政坛上的知名人士。其中詹金斯是核心人物,曾任过工党政府财政大臣和党的副领袖。由于共同体之争他辞去了副领袖之职。欧文曾任外交大臣,能言善辩,年轻有为,对问题很有见地,被认为是个难得的政治人才。罗杰斯多次担任过重要大臣职务,颇得人们敬重。威廉斯夫人也多次出任大臣之职,是英国政界名人,妇女界颇受欢迎的领袖,在当时的英国,她是仅次于撒切尔夫人的女政治家。1981年1月25日,也就是工党特别代表大会通过削减议会党团的权力的决议通过的次日,“四人帮”在欧文家发表了《石灰屋宣言》,正式宣布成立业已得到九名工党议员支持的“社会民主理事会”,紧接着他们又匆匆拼凑了包括本人在内的一百位知名人士的签名登在《卫报》上表示支持声援该组织。3月26日,“四人帮”等几名工党议员不顾富特的一再劝阻,在伦敦宣布成立了社会民主党。工党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分裂成为现实。虽然卡拉汉、希利等重要右派人物仍留在党内,但“四人帮”一下子就从工党内拉出了一支拥有8万名党员,27名下院议员的队伍,使工党遭受巨大损失。工党的分裂和新的社民党的出现曾震动了英国和整个国际舆论界,这是自1922年工党成为英国第二大党以来英国政局出现的最大变化。

分裂使工党大伤元气,1983年的大选,工党遭受了有史以来最惨重的失败,所获选票跌落到1922年以来的最低点,不到投票总数的28%。1987年大选虽有所回升,但远远落后于保守党。党员人数也大大减少,集体党员由1979年的723.6万人减到1983年的645.4万人,个人党员数目减少的更多。

然而工党分裂之后,党内仍不团结,党内斗争仍未停止。党内派系林立,除左派和右派外,极左派的势力又有所发展。这些极左派的组织虽然人数不多,但组织严密,活动能力很强,控制着不少地区党组织,有相当的能量,对党的领导层形成一定的威胁。

从1983年起,工党经过金诺克、史密斯和布莱尔三任领导人的改革,党内团结已有所改善,虽然在1994年10月至1995年4月的修改党章第四条斗争中,左派与右派的斗争仍十分激烈,但没有引起党的分裂。

然而,工党自身所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党内斗争随时有激化的可能。目前,工党的党内矛盾主要有如下两方面:

1.结构性的矛盾。即存在于不同组织机构体系之间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议会党团、选区工党和工会这三者在争夺对党内事务控制权上的矛盾和斗争。

2.各派系之间的矛盾。目前工党内仍存在着右派、中右派、中派、中左派、左派和极左派等派别,其中右派和左派之间的矛盾仍占主导地位,是党内斗争的主线。1995年1月18日,英国《独立报》发表一篇文章,文中将英国工党议员分成7个派系:以托尼·本为首的“强硬左派”、以彼得·海恩为首的“新传统派”、以约翰·莱斯特为首的“旧风格工党派”、以罗伊·哈特·斯利为首的“老右派”、以罗宾·库克为首的“左翼现代派”、以杰克·肖为首的“现代派”和以莫·莫勒姆为首的“极端现代派”。其中三个现代派占40%,是布莱尔的支持者;老右派和老式工党派占20%,是布莱尔可争取的对象;强硬左派和新传统派占40%,是现代派的对立面。

上述两个战线上的矛盾的斗争往往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仍然构成影响工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党内派别组织

工党的党内派别组织较发达,许多派别组织不仅有自己明确的纲领主张,而且有自己的组织机构。目前工党内的派别组织主要有:

1.工党议员论坛集团(简称论坛派)。建于1964年。是工党内代表左派议员的一个主要组织,因以《论坛》周刊为活动基地而得名。在60—80年代工党左派夺取党的领导权的斗争中,论坛派起了重要作用。1982年论坛派的20多名成员脱离出去建立了同论坛派对立的另一个左派组织——工党议员运动集团。但是论坛派在议会工党内仍有很大的影响。

1990年,该派的一些成员为了抵制一些人对该派激进政策的动摇,建立起了秘密的“晚餐俱乐部”,专门讨论左派的策略问题。后来该俱乐部在被媒介揭露后解散。在金诺克任领袖的最后几年,该派因在对领袖的批评上意见各一,从而变得涣散。1992年大选后,该派内的一些有影响的议员做出决定,要使论坛派复兴,重新成为议会工党内有影响的力量,以捍卫工党的意识形态。

1992年10月欧洲议会布鲁塞尔会议后,论坛派中的欧洲议会议员都一致同意放弃他们的论坛派成员的资格,并决定建立一个独立的“欧洲议会论坛集团”。该组织的宗旨是反对国会批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2.工党议员(社会主义)运动集团。该集团目前是议会工党内的主要强硬左派组织。1982年,工党左派首领托尼·本在竞选副领袖中以微弱少数失败,一些论坛派中的议员对论坛派在这次竞争中的表现不满,于是分离出去组成“运动集团”。在80年代初,在工党左派内部中已逐渐分化出强硬左派和温和左派,双方在很多重大问题上有分歧。1983年工党在选举中失败后,两个左派间分歧更加明显。温和左派认为:工党应该作为一个广泛的阶级的联盟而存在,其政策应该被设计成能够代表各方面选民的呼声。而强硬左派却坚持工党必须坚持原有的社会主义纲领,绝不妥协。“运动集团”属于后者。1983年大选后,“运动集团”的支持者有所增加,在工党议员中已占20%。以后,其力量下降。该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使左派在议会中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推进左派在议会外同工会的联系;反对工党领导层对内部反对派的政治迫害和驱逐。在90年代初,该组织表现出了衰落的迹象。金诺克任领袖时曾几乎把该组织的成员全都从前座议员和影子内阁中驱逐出去从而使它在党内外于孤立状态。后来,该组织的许多成员向金诺克投降,于是又重新被加封官职。1991年,该组织在欧洲问题上发生严重分裂。一部分成员一反从前的反对欧洲统一的立场,认为“民主的联邦主义”同他们的社会主义标签是—致的。到1992年,该组织的成员从46人降到31人。

1992年2月,《星期日泰晤士报》披露,“运动集团”的一个重要成员,前工党总书记吉姆·莫蒂默曾同前苏联驻伦敦大使有密切接触,从而推断工党同前苏联有联系。1992年7月大选后,“运动集团”在利兹举行大会,象征左派在工党失败后又重新振作起来。该组织的主席柏尼·格兰特议员宣称,这次大会是左派复兴的开始,尽管它现在还不寻求从工党分离出去。该组织内的一些托派分子曾试图取得控制该组织的权力,但没能成功。目前,工党内的一些重要人物,如托尼·本、玛格丽特。伯克特(前副领袖)和杰里米·科宾都是该组织的骨干力量。在92年7月大会上,“运动集团”还决定成立“运动集团支持者联络网”作为它的附属组织。在80年代末,它已有一个附属组织——“工党青年社会主义者运动集团”。

3.工党协调委员会。是工党内主要的中左翼组织,建于1978年,是由工党内一些左翼议员和工会活动家创建。1980年,该组织宣称它拥有700名成员,还有40个选区工党直接以集体名义加入。在80年代早期,该组织同英国共产党有密切联系。1982年中,该组织决定抛弃它的主要创建者一一托尼·本,并聚到党的领袖富特和副领袖希利的旗帜下,表明它开始向右转。1985年底,该组织在利物浦举行年会,通过一个宪章,概括了它的主要主张。宪章强调该组织的愿望是使金诺克入主唐宁街,但同时又认为对社会中阶级状况的理解是为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斗争的关键。进入90年代,该组织开始衰落。1993年1月该组织举行年会,只有40个积极分子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