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质的清澈明净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浸月冷波千顷练”是唐人白居易对她的形容;“震泽春生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遥增越峤千寻阔,顿减吴山数尺低。”是明人冯善对她的咏叹。而《太湖美》的广为传唱也正是因为人们对太湖水的清澈明净素来有着美好的印象。
太湖的生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母亲湖的治理并非仅仅至于圩固堤坚,入泄畅通,对她最好的利用也并非只是充分役使而不予呵护与养息。
就在人们为高速度的经济增长欢欣鼓舞的时候,湖水却渐渐失去了她旧日的容颜。
在笔者的记忆里,童年时的太湖水是清澈明净的,一尾小鱼,一粒螺蛳都形态毕显;青年时的太湖水是白波茫茫的,大鱼的脊背,水草的摇曳也依稀可辨;中年时的太湖水开始浑浊,烹食著名的太湖三白【白鱼、银鱼、白虾】忽然有了异样的味道;而年届天命时的太湖水则每况愈下,以至出现了蓝藻如乳漆般封蒙湖面的恐怖景象!
污染!
极度的污染!
太湖流域数以万计的工厂废水日夜不息地在朝太湖排放!
还有大量的生活废水、养殖废水和不断流失的农药和化肥!
数据是触目惊心的:
据1998年统计,太湖总蓄水量是四十四亿立方米,而排入太湖的废水却达到四十五亿立方米!
水质总体降至劣五类,水体中度富营养化,全湖平均总氨、总磷等主要污染指标比八十年代增加一倍以上。
太湖换水周期很长,湖水平均三百天才能更换一次。
这就是说,这一期间的太湖水有一半以上是各种污染废水!
因了太湖水污染而引发的事故、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嘉兴有将近七万亩外荡水面受污染,影响鱼类养殖;
湖州、嘉兴等沿湖城市,发现市场出售的鱼鲜肉质带有柴油味,无法食用;
距离太湖最近的无锡多次因为蓝藻暴发而影响正常供水;
武进1996年上半年频发水污染导致的信访案件一百九十六起,光加泽镇捞村的养殖业受污染事件就死鱼二十多万公斤;
……
如果太湖有知,这个被自己养育的生民不计后果的功利所污秽了的母亲湖不知会作何想。她的叹息,她的悲苦,她的哭泣,那些自诩为太湖儿女的人们不知是否真正听到,真正感知!
有忧患意识的科学家们早就提醒:某些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所谓GDP增长,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看,其实是大大的负增长。
这似乎有些偏激却绝非危言耸听。人类的一切追求,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而幸福安康生活的首要和必须的条件就是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如果自然环境污染了,破坏了,人类都无法生存了,那些所谓的GDP,所谓的经济高增长还有什么意义?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首抒情曲刚刚被拥有太湖佳绝处的无锡定为市歌,岂知,仅仅过了一年,无锡就因大面积暴发蓝藻而为世人侧目。尴尬和不堪还是次要的,真正的忧患和值得痛思的是:对已经遭到极度破坏的母亲湖,太湖的子民该如何应对,如何来治理和保护好这个攸关子孙后代生息繁衍的最基本的自然赐予。
其实,从中央到太湖流域的各级地方政府,对太湖的水污染问题并非没有警觉,采取的决策和措施也并非没有力度。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太湖污染的治理一直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常规性工作,花费的经费也有数百亿元之巨。
1998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规划明确规定太湖治污由江浙沪两省一市分三个阶段共同完成:第一阶段,确保1998年底前全流域工业企业、集约化畜禽场、沿湖宾馆排放废水达到国家标准;第二阶段,到2000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出入湖的主要河流水质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实现太湖水体变清;第三阶段,到2010年基本解决太湖富营养化问题,湖区生态系统转向良性循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98零点行动”。
这是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对环太湖地区污染企业展开的一个特别的整治行动,目标是1999年元旦“零点”前实施污水完全达标排放。
经过“零点行动”,到1999年元旦零点为止,重点排污单位中97.3%实现了达标排放,非重点排污单位的治污设施也已经完成70%。成果可谓辉煌。
然而,“零点行动”过后,污染的回潮显而易见,否则也就不会出现2007年震惊世人的蓝藻大暴发了。
人类是聪敏的,人类也是愚蠢的,尤其在面对一己之私时。
2007年的蓝藻大暴发很可能是太湖水污染整治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这事件的意义就在于,经过大自然如此严厉的惩罚,太湖流域的子民终于开始痛定思痛,以由衷的实际行动投入了治理水污染的艰巨而漫长的奋斗。
2007年5月无锡的供水危机后,按照国务院要求,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紧急启动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总体方案”十分完备,对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都提出了非常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近期目标是:到2012年,使太湖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湖体水质由劣五类提高到五类,东部沿岸区域水质由五类提高到四类,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及其输水骨干河道水质基本达到三类,河网水环境功能区水质有所改善。
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太湖富营养化程度有所改善,减为轻度至中度富营养,湖体水质基本达到四类,部分水域达到三类。“方案”同时对各项污染物排放设置了具体的控制目标。
坦率说,仅就这些诉诸文字的目标要真正达到已经实属不易,要回归太湖水原先那般的清澈明净碧波荡漾的容貌,更得需要怎样艰巨的努力。
广受关注的无锡理所应当地显示了治理太湖水环境的最大决心。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颁布后,无锡痛下决断,不到两年便彻底关闭被称作“五小”和“三高两低”的排污企业一千四百多家。加大投资建成污水管网三千四百多公里,对既有的六十八家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提标改造,全市乡镇以上都建成污水处理厂。同时,环太湖二百米生态防护林也在加紧建设,计划中的一万五千亩植树面积已经完成三分之一以上。这些建设和投资都超过了历史上太湖水污染治理规模的总和!
苏州、常州、湖州、嘉兴等环太湖城市也都采取了类似措施。
十六
就在此文即将完稿之际,笔者专门去太湖佳绝处的鼋头渚游览了半天。值得欣慰的是,此时的太湖水与2007年蓝藻大暴发时期相比已经清爽多了,尤其是湖边大片森林般气势不凡的绿化更是让人赏心悦目,最教人欣喜的是,湖边竟然有了不少钓鱼的人。从鱼桶里的收获看,成绩不是很佳,但他们脸上那份悠然的自得和自信却让我印象至深,也觉得十分美妙。
太湖仍然像一面有些残缺的圆镜那样默然静谧,她是在鉴天、鉴人还是鉴事都不得而知。
她有理由这样默然静谧,因为她经历了太多的岁月,而且还将经历更多的岁月如果你不想打破这面镜子,如果你还想作为人类生存在这个地球上。
【陆永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无锡市作家协会主席】
【管毓鹏:无锡市作家协会秘书长】
《天堂之水》
荆歌
水天堂
如果我们像鸟儿一样飞起来,从高空俯视苏州,就会发现,这几乎是一片被水包围的土地。左太湖,右长江,锦绣的苏州,就像是一朵漂在水上的莲花。这莲花的花瓣上,又点缀着一颗颗绿色的水珠--阳澄湖、尚湖、昆承湖、金鸡湖、独墅湖、同里湖、南星湖以及其他难以计数的众多湖泊。
而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则是苏州城柔美肌体上飘然而过的一根缎带。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就是描述苏州古城水多桥多的景象的。城中是水,城外是水,自古已然。
苏州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城市。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建都于苏州,大夫伍子胥为其建城,周围城墙开有八座陆门,以像天之八风;八座水门,以法地之八卦。整座城池呈“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城中则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园林处处,风光绮丽。
沟通南北漕运的京杭大运河,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就已经出现雏形。当时,吴王夫差欲图北上争霸,役民工无数开河运漕,从苏州老城经望亭、无锡至奔牛镇一直到达孟河,一共开挖了170余公里。可以说,这是江南运河最早开挖的一段吧。
到了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江南运河从镇江到杭州,开挖了800里。河面阔十余丈,可通龙舟。
大运河悠然而深情地流经苏州,令苏州城越发繁荣富庶。
今天的苏州城,仍坐落在当时的原址上,而且依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雅风貌。城中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迹向世人展示古城苏州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的吴文化。
苏州古称“吴”。而“吴”古意为“鱼”。今天的苏州话里,“吴”和“鱼”发音还是一样的。春秋战国时苏州城名为“阖闾大城”,是以吴王名字命名。而“阖闾”含“船首”之意。至于苏州的“苏”字,则“鱼禾所自出,苏字兼之”。由此可见,水,对苏州来说具有怎样特殊的意义。
苏州城依水而建,傍水而存,滨江临湖的地理位置使其城内河道纵横,相应的桥也特别多。在白居易和刘禹锡做苏州刺史时,苏州桥梁数在390座和370座之间。民居依水而建,一艘艘小船就成了苏州城内的交通工具。“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这些名句是历史上文人们对水城苏州的形象描绘。
人们都知道,苏州园林甲天下。而苏州的众多美丽园林,也都与水息息相关,唇齿相依。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盛于明代。苏州是水乡,引水便利,附近又盛产漏皱瘦透的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加之旧时苏州文人荟萃,一些官僚地主及文人学士又追求“虽居闹市而有山林之趣”,这便大大促进了苏州园林的发展。据清代地方志记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将近200处,为全国之冠。苏州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苏州历史上早期著名的私家园林为晋代的辟疆园,明清鼎盛时期,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现存有古典园林60余座。
苏州园林是由山石、水流、花木和建筑等基本要素组成的综合型艺术,虽然园林的占地面积不大,但采用的艺术手法不拘一格,以中国写意山水的艺术手法,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花木,设置亭台楼阁,再加上池塘小桥,使得小小的园林折射出自然的山林野趣,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其园林自然以水为中心,结构小巧精雅,以景取胜,景因园异,再配以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使得苏州园林充满书卷气。人在园中,犹如在诗画之中。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又模仿艺术,生活和艺术浑然一体,互为倒影。
今天的苏州,私家建筑园林的风气,仍然很盛。许多深藏于小巷之中的石库门庭,里面绝对是别有洞天。园林虽小,但亭台轩榭假山池沼一应俱全。苏州画家叶放建于繁华十全街旁的私家园林“南石皮记”,虽然占地不大,但由于既继承了苏州造园传统,又极具现代居住理念而蜚声海内外,成为今天新苏州文人经常的雅聚地。也是外地名士来苏州的必到之所。“南石皮记”中,一方水塘是中心,也是灵魂。假山、半亭、曲桥、居室,皆绕水而筑。精彩绝伦的是一个戏台,它与观众席之间,隔了一片水。隔着这片水,委婉动听的评弹和昆曲传到听者耳中,声音特别地美妙。水在这里,既是间隔,又是扩音设备。同时它还是一方奇异的布景,给至柔至美的苏州艺术,笼上一层恍惚迷离的梦幻的色彩。威尼斯国际大学董事长翁贝尔托·瓦达尼来到“南石皮记”,深为这东方园林着迷。他感叹道:“这模糊了我对其他园林的记忆。”之后,就有了邀请叶放去威尼斯造园的计划。2009年,由中国画家叶放设计建造的占地2000平方米的“当代的”苏州园林“达园”,出现在威尼斯国际大学的校园内。
苏州拥有秀丽的湖光山色,巧夺天工的园林艺术,以及璀璨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优美的传说典故,虽历经2000余年,仍散发着古城特有的古雅的魅力。而这美丽、这灵性、这诗情画意,皆与水有关。
苏州,是一座碧水环绕的天堂。
与吃有关
水造就了苏州的文化,水也给苏州人提供了丰富的吃。
几乎每一个苏州人知道“水八仙”。它们是:茭白、莲藕、水芹、茨菇、荸荠、莼菜、菱和鸡头米。
这“水八仙”中需要特别一说的,就是“鸡头米”。它的学名是“芡实”,因为果实太像是一只母鸡的头,所以才有此俗称。全国有芡实的地方不少,中国烹饪中普遍运用的“勾芡”技法,就离不开此物。但是,苏州的芡实,能被人民群众昵称为“鸡头米”的,却是很有些与众不同。它特别有水性,清香的、娇嫩的、水滑的,就像水乡女子水汪汪的眼睛。和其他所有的芡实比起来,它珍珠一般的外形中,是一种天赐的柔与糯,就像苏州人的说话。世界上,只有苏州,甚至只有苏州的南塘一地,所产的鸡头米才是珍贵的,又柔又糯的,清香水滑的,好吃的。每年的中秋前后,鸡头米上市了,在许多苏州的小巷子里,就能看到许多人排排坐剥鸡头米的景象。“鸡头”是一个大果实,里面包括了很多很多颗小珍珠。而每一颗珍珠大小的鸡头米,另有着一层薄薄的外壳。许多双手,在每年的中秋前后,都会非常灵巧地动作着,把珠圆玉润的鸡头米剥出来。而清香,也就在空中弥散开来。那是一个时令的独特的气味,是一个城市一片地域的独特的气味,它常常是在不经意中飘过来,让人有亲切的欣喜。当然,也偶然会有一点点因斗转星移季节变换而生出的淡淡忧伤。
一市斤剥好的鸡头米,今年已经卖到了58元的高价。我粗略地算过,一粒珍珠大小的“米”,其价是5角钱。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苏州人在这个短暂的时节购买、储存鸡头米的热情。许多人除了“吃时鲜”,还会买上几斤十几斤储存起来。储存的方法也很“水”:将鸡头米和水各半,装入塑料袋,进冰箱速冻。这样一小袋一小袋冷冻起来,想吃的时候,取出来化了,用清水煮了。这样吃,吃到来年都不会坏。若是在寒冷的冬夜有点饿了,冰箱中取出一小袋鸡头米,水龙头上冲一冲,化了冰,再用清水煮了,水一开就可以吃。那种清香和温暖,会深入到身体的最深处,令人感到幸福。
鸡头米不光好吃,还有营养。它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非常丰富。
而“水八仙”中的其余七样,也都是各有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