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治理嘉陵江流域的污染,广元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上下形成“保护母亲河、还嘉陵江一江清水”的共识。从2004年起针对病灶下猛药,全市有92家未实现达标排放的企业被列入了限期治理名单,现已有76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完成污染治理,实现了达标排放。有16家企业安装了水质自动在线监控设施,18家“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已由各级政府依法责令关停。今年,政府又将9家工业企业和6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纳入重点督办治理单位,已有4家工业企业和1家畜禽养殖场完成治理。广元是嘉陵江的上游,一衣带水三个省份。嘉陵江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南麓,由于陕西境内采金船违规作业,导致嘉陵江【广元段】水体泥砂含量高、水浊度高。国家环保总局出面协调解决这一跨省水环境保护问题,积极会同汉中市政府对其境内嘉陵江河道采砂、采金进行了集中整治。宁强县境内3处机械坑采点全部停产并恢复平整了河道,10多艘采金船已规范作业,减少了尾堆和悬浮物。为了水资源的保护,两省达成共识,一个跨省的“川陕环保联合机制”已经形成。
位于嘉陵江尾部的重庆,作为特大城市、中国西部的重镇,任何一次疏忽都可能造成国际影响。所以政府从警戒和预防入手,加强对嘉陵江水源水质的保护。去年汶川大地震以后,为防止唐家山堰塞湖的下泄洪水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政府启动紧急预案,高密度加强对嘉陵江水质监测,以确保市民饮用水安全。嘉陵江、涪江、渠江等都设置了密集监测点,每隔4小时监测一次。监测时采用人工和自动结合,每次至少监测分析28个项目,包括急性毒性、余氯、化学需氧量等。市环保部门还加强了巡查制度,随时监督和提醒贮存有化学危险品的单位注意安全。重庆主城区五大流域的14条市直管三级管网已经实施改造。三级管网主要是将城市排水纳入,然后接入二级管网,最后经过雨污分流,从根本上减少江河的水质污染。管线分布于沙杨路、西南医院至都市花园段、210国道、菜袁路至交通街段、汉渝路、沙中路和大石路等7条道路沿线,全长25公里。我们在朝天门码头能够看见清清的嘉陵江水,心里泛起的或许不仅仅是温暖,更有发自肺腑的由衷的敬意。
嘉陵江水资源水质的治理可圈可点,余不一一。然而,自然景观遭到的破坏却更让人痛心疾首。曾经可以给长江三峡媲美的嘉陵江小三峡最近被取消了国家级风景区称号,这个消息在重庆引起轩然大波。从地理角度看,不管是形成原理,还是历史脉络,嘉陵江小三峡和长江三峡判若兄弟。在第三纪或第四纪【距离现在500至1000万年前】,合川、北碚一带没有高山,也没有峡谷,只有一些小丘陵。嘉陵江从丘陵中穿过,波澜不惊。随着地壳运动的挤压,华蓥山逐渐隆起,从北向南延伸,分岔形成另外三座山,如同一把扫帚。在合川、双桥附近形成巴岳山,在北碚形成缙云山和中梁山,嘉陵江将这三座山一起切断,分别形成3个峡谷--合川沥鼻峡、北碚温塘峡和观音峡,这就是嘉陵江著名的小三峡。小三峡被国家级风景区除名,正是因为这里的风景区两岸密集的采石场、水泥厂、采沙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空气污浊、山体伤痕累累,不但大煞“风景”,而且还不适宜人居,当地许多原住民纷纷迁居,逃离这里的“风景”。专家为嘉陵江小三峡起死回生开出了三道药方:一是彻底关停两岸的采石场、水泥厂、采沙场。将两岸的公路改成旅游观景公路,大量进行绿化,适量增加人文雕塑。其次,在温塘峡修一道索桥,将北温泉和对岸的禅岩寺等连在一起,让市民既可以亲近水,又可以亲近峡谷,增大北温泉公园的体量。第三,在合川至主城之间开通仿古木船,穿行在嘉陵江上。长江、嘉陵江上的木船一共有70多种,著名的有中元棒、南河船、船笼子、滚筒子、麻秧子等。这些船都没有图纸,只留在一代代水木匠的脑袋当中,如果再不加以抢救和保护,很可能失传。现在川江号子已经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这样一个载体,需要这样一条河流加以展示。嘉陵江小三峡紧邻主城,风光秀美,水运功能已大大减轻,最好的抢救和保护就是让它成为展示的场所。“人类有些东西是不能再生的,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再来。”所幸的是,重庆已经着手对嘉陵江小三峡周边的整治,采取坚决措施,关闭了两岸38家采石场,清理了100多万吨垃圾,而且动员社会力量在两岸大量栽种树木。尽管嘉陵江小三峡已经病入膏肓,但峡谷的主体结构还在,架子还在,山和水的格局没有改变。我们期待奇迹出现,期待小三峡在千里嘉陵江上重现生机、绽放异彩。
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自己与河流无关。故乡的河流无论大小,我们都愿意把她称作“母亲河”。我的故乡重庆因为有长江和嘉陵江,所以从小就与江河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后来到了成都,城区里仅有的一条府南河,也被市民称作“母亲河”。记得有一次我和彝人倮伍拉且与成都一个驾驶员发生口角,起因就是对自己母亲河的炫耀。后来我想,这是对水的敬畏,在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而故乡的河流就是这样的领地。
这是人类与水的情结。捍卫、保护也罢,治理、开发也罢,真正的关注和参与在大多数人那里,还依然是空洞的热情。其实我们很少有人真正知道,关于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而且其中的难度大大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回到大禹的“道法自然”,看嘉陵江上历朝历代年复一年的整治,真正动了真格的还是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嘉陵江渠化工程,250个亿打造的“水上高速路”。
所谓渠化,就是根据地形、坡降、地质等条件,将河流分成若干不同水位而又相互衔接的梯级,下一级闸坝的回水与上一级闸坝相衔接,极大满足通航水深的要求。它的特点是:增加航道水深,减低水流流速,使航道的通过能力得到较大的增长;能够综合利用水资源,除改善航行条件外,还可取得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对于枯水期流量小,滩多流急的中小河流,特别是改善丘陵山区型的中小河流和河流上游的品质效果显著,从根本上改善河流的航行条件。世界上不少国家已经较早地对一些河流实施多目标的渠化工程,兴建一系列渠化枢纽,使之成为渠化河流,造福于社会。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密西西比河的上游以及支流的渠化,已成范例。密西西比河在未开发前自然条件并没有优势。历史记载平均每7年发生一次大洪水,上游水深仅0.3米,中游河道游荡不定,浅滩水深1.4米左右,下游河口拦门沙水深也只有2.7米。一些主要支流自然通航条件也较差,田纳西河部分河段宽浅异常,有“河宽一英里,水深一英尺”之说,阿肯色河有“野马”之称,河道变迁频繁。密西西比河的渠化采取统一规划,择地修筑闸坝、渠化河道及疏浚炸礁、人工裁弯等措施,改善河道通航条件。密西西比河上游千余公里及其支流俄亥俄河、田纳西河、阿肯色河等划分17个梯级,经过多年建设,密西西比河水系已形成江、河、湖、海贯通、水深标准统一的内河航道网络,在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源远流长的嘉陵江与密西西比河,尤其是它的支流田纳西河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条年径流量达672亿立方米,相当于我国第二大河黄河年径流量的1.4倍的内陆河,理论水能蕴藏量达1500万千瓦,具有航运、发电、灌溉的巨大潜力。嘉陵江是长江上游北岸的主要支流,从海拔3000米的秦岭南麓一路走来,纵贯陕、陇、川、渝三省一市,在重庆汇入长江。是四川河运开发最早、通航里程最长的河流。自古以来,嘉陵江就是川东北与外界联系的水运交通动脉。新中国成立后,嘉陵江虽经多次整治,结束了只能通航木船的历史,却始终未能实现航道等级的大幅提升。
20世纪末,随着公路运输的迅速崛起,古老的嘉陵江航道沉寂了,我们几乎是眼睁睁看着一江浩荡向东而去。嘉陵江开发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维系“深淘滩、低作堰”的老办法,年年投入资金,保持低水平通航能力;二是梯级渠化、综合开发,从根本上改变嘉陵江落后的通航面貌。四川选择了后者,选择了一条从未有人尝试过的艰难道路。早在1989年,省交通与水电部门一起,对广元至重庆739公里航道进行了联合勘查,制定了流域16个梯级枢纽建设的科学规划。十年奔走,十年论证,十年修订成形。1999年,交通部正式批准嘉陵江梯级渠化、航电开发的宏伟计划,省政府发文批准《嘉陵江渠化规划报告》,确定开发从广元至重庆16个梯级枢纽,通航标准为四级。其实,在这之前,嘉陵江渠化开发的序幕1996年就已经拉开,四川交通打破“独家投资独家经营”的传统观念,按照投资多元化、合作共赢的原则,参股中国华能集团东西关航电枢纽工程合作建设,以1亿元参股,参与了嘉陵江渠化开发的启动。这是大战前的一种实验,这个实验创造了联合建设、滚动开发、多元筹资、股份制运作等多项内河开发的新模式。继东西关航电枢纽工程之后,1998年10月,正式复工了渠江金盘子航电枢纽工程;1999年4月,省港航公司又参股建设嘉陵江红岩子航电枢纽工程;几乎同时,交通行业控股的嘉陵江桐子壕水电站投入建设。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的实践为嘉陵江边全线渠化工程提供了新鲜的经验。一个“综合利用水资源,航电结合,联合建设,滚动开发,全江渠化,发展航运”的内河航运开发新战略逐渐成熟。这一战略在中国内河航运开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渠化”嘉陵江,就是通过建设梯级航电枢纽,提高水位,将原来滩多水急的山区河流变成一条水流平缓、通航拖载量大、安全系数高、运输成本低、通讯及其它配套设施完善、达到四级通航标准的高等级航道。嘉陵江渠化工程完成后,随之产生的其他巨大的综合效益可以不一一历数,单是千吨级船队从广元可直达上海这一直接、直观的概念,就足以让人们幸福地期待了。这对于四川而言,无疑是一剂兴奋剂。而这其中,一座座规模庞大的枢纽工程是渠化嘉陵江的关键。翻开世界航运史,以江河渠化开发著称的美国密西西比河,3年开工一个枢纽工程已被视为壮举,而嘉陵江渠化开发却在新世纪初,就创造了连续两年每年开工两个枢纽工程的奇迹。创造了“一年开工一个枢纽,十年完成四个五年计划”惊人速度,被业界称为中国江河史上的“嘉陵江速度”。嘉陵江渠化全江16级航电枢纽建设中,四川境内建设13级、重庆建设3级。经过近十载的建设,四川段渠化已建成马回、东西关、红岩子、桐子壕、金银台、新政等6个航电枢纽,投入了使用;金溪、小龙门、凤仪、沙溪、青居枢纽正在建设中,最大的亭子口航电枢纽已经启动。重庆段的利泽、草街、井口3个航电枢纽建设也已启动。由于船运、水电的综合开发,广元皇泽寺、凤凰楼,阆中张飞庙、锦屏山,南充陈寿万卷楼,仪陇“朱德故里”等众多人文自然景观也开始了进一步文化旅游开发,沿江地方政府对综合开发嘉陵江,提高其航运能力期望值很高,要求十分迫切。
四川的13个
嘉陵江渠化项目从新世纪初开始,以每年开工一个或两个枢纽的超常速度,前6年共开工建设8个枢纽,其余全部在建。按照这个速度,川境内的嘉陵江渠化建设,将比预计的2020年提前10年完成。桐子壕航电枢纽建成后,出现了明显的辐射效应。不仅渠化航道45公里,使年通航能力达250万吨以上,而且每年给省网送电4.5亿千瓦小时,发电收入1.2亿元,增加地方税收2300万元。在渔业发展上,武胜县沿江网箱养鱼从原来仅120多只箱,猛增到1200只箱,年产鱼从原来的1200多吨增至2万多吨,产值从原来的200多万元增至3000多万元,产值、产量都提高了10倍。同时,航电枢纽蓄水,改变了武胜县原“吃水难”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灌溉条件。武胜还借桐子壕枢纽蓄水形成“秀观湖”之机,在沿江修建了1.7公里集娱乐、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临江大道,与东西关枢纽形成的“太极湖”交相辉映,成为新的景观。在古城阆中,金银台、沙溪航电枢纽建成发电,每年新增5000万元的税收,已接近该市工业产值、税收的三分之一。航道也由原来的六七级升至四级,对防洪拦沙、保障城市和农业灌溉用水都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航电枢纽开发还给阆中对外展示独特的风水格局以及历史文化带来了一个难逢的契机。目前阆中正在策划“嘉陵江黄金水道游”,打造沿江两岸景观带,新建码头,以船为纽带,把阆中古城与沿江山水链接起来,使其沿江旅游项目再度升温。当地老百姓说,“开发金银台,金银滚滚来。”嘉陵江渠化伴随航电枢纽工程的落成,巨额投入的拉动效应显现,沿江地区城镇化进程加速。南部县红岩子航电枢纽建成后,县城扩大了6倍,从原来的3条街道3万余人,扩大到数十条街道15万人。长期缺水的仪陇县城借新政航电枢纽建设实现搬迁,县城面积由4平方公里扩展至25平方公里。城镇土地随之升值。沿江各大枢纽的发电效益为财政匮乏的地方政府提供了稳定而丰厚的税源。金银台、沙溪航电枢纽建成,每年可新增5000万元税;桐子壕航电枢纽建成,年增加地方税收1300万以上;南部县红岩子航电枢纽当年发电收入达6000多万元、税收1000余万元;新政航电枢纽年创税收4000万元;金溪航电枢纽创税收3000多万元。仅仅是嘉陵江的一笔“水电经济”,为贫困地区脱贫铺就了一条金光大道。
由此,我们看到嘉陵江渠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把船舶通航吨位提高5到10倍、每年向周边地区提供95亿千瓦时电能、显著提升沿江各县城防洪等级、通过拦砂调洪有效保护三峡库区。更深一层的意义还在于,为扶贫开发提供了一个卓有成效的现实抓手,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践中走出一条新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启动了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工程,在田纳西干支流上建起54座水库、9个梯级13座船闸,把水患连年、贫穷落后的田纳西河流域变成了一个环境优美、工农业较为发达的美国中等发达地区。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讲,嘉陵江渠化开发就是中国的“田纳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