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7953600000178

第178章 尾声:北江大堤:乐章的休止符(11)

在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下,他们已全面完成了总长68公里的河堤达标。石窟河堤围已建成为抵御洪水的防洪线、贯穿沿岸乡镇的交通线、绿树成片风光旖旎的风景线、促进沿河镇村经济发展的经济线。

在建设改造过程中,他们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针,以坚强的毅力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段一段整治,一步一步推进。一是突出重点。始终把25公里县城防洪堤围作为重中之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首先进行改造。二是攻坚难点。对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的河东、西24公里堤围,千方百计筹措1亿多元,用了2年多时间比原计划提前8个月完工。三是全面开花。在取得经验基础上,对其余地段堤围全面推进。这其中,最难的仍然是筹措资金啊!这是梅州贫穷山区的共同点。蕉岭也做得很不容易:“争”--争取上面支持和配套资金;“借”--银信借贷;“换”--将地和河沙、水等资源引入市场换资金;“凑”--实行“谁家孩子谁家抱”的办法,沿河受益企业、单位、乡镇,凑钱清障、拆迁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可以想象,为筹钱,他们办得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

夕阳西下,周书记陪同我们去看了上游的长潭水库。那里水碧山青,附近还有林木茂密珍稀动物出没的森林公园。目前,蕉岭县的森林覆盖率达78.4%,居全市第一;活立木总蓄积543万立方米;全县有林地面积l10多万亩,生态林面积40万多亩。长潭是省级自然保护区。随行的张利民副书记告诉笔者,要绿满蕉岭,才能保护和保证石窟河的水源水质。这几年,外地多个企业家一直想在蕉岭投资办中纤板厂,都被县委县政府领导婉言谢绝了。老程说,县政府为了集中财力办水利,几十年里都办公条件简陋。今天县里接待客人的桂岭,名叫大厦,都还是当年的招待所,一直也舍不得花钱新建。

笔者想请周书记再谈谈治水的思路和经验。周书记说,治水如果做了点事,都是历届领导班子重视和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当年,万庆良书记、李俊夫书记很重视,起步早,打下了很厚实的基础。全县人民都会记得他们。今天匆忙,欢迎你以后再抽时间来山里走走、看看。近两年,我们还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毛竹产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扶持发展名贵树木产业的决定》,计划用5年时间,发展高产高效毛竹基地l5万亩和名贵树木1万亩。要保护绿水青山,又要扶持群众致富啊。“下次我陪你去看红豆杉基地,全县已种了20万株了。7角钱一株的苗,长了一年多,可卖7元了。农民的希望哪!”

山城的夜,月朗星稀。同这位有想法的县委书记接触时间虽短,却收获良多。能感受到周书记知识面广,思想深邃,办事干练,看问题有独到的眼光。抓治水,他坚忍执著;抓植被造林,他请教专家,独立思考,不随大流,引种珍贵树种。他能同你谈筑堤,谈种树,又能同你谈《人生》,谈《废都》。我很高兴不虚此行,既看到梅江支流一个县域的治水新貌,又多结识一位基层优秀带头人。

回头谈梅州新世纪治水的大手笔,这就不能不说梅江和韩江沿岸180公里重点堤围除险加固工程。

2006年6月初,梅州汀江上游的福建连续暴雨,汀江下游大埔水位猛涨。1日下午,市委书记刘日知接到市水利局的报告,即与邓副市长等人一起,驱车100多公里,赶到大埔茶阳镇。这时,汀江河水还在上涨,大水已经漫上大街,书记当即和水利局长、县领导等一起,召集有关乡镇领导碰头会议,紧急部署,投入救灾抢险。茶阳水上派出所找了一条冲锋舟,沿河巡查指挥。下到高陂镇,刚好碰到陂村大堤管涌,刘书记紧急电请军分区支援,200多名战士上堤,奋战到第二天天亮,才堵住了暗涌救了急。当地群众说,2000年这里也决过堤。当时,一台勾机连同司机,都被洪水卷走……

风雨中忙了半天一夜,刘书记一行就像落汤鸡,浑身上下连裤头都湿了个透。镇上送来一桶热腾腾的包子,大伙在一农户家烤衣,做片刻休息。刘书记眉头打了一个结。这一带他很熟悉,也陪张德江书记来考察过。浩浩荡荡的韩江,瓷都高陂,还有附近10多万人口的留隍镇……当地农民说,年年浸水四五次,一台电视机每年都搬动四五次啊。

这样的经历,这样的见闻,身受感同,你说书记心头会想些什么呢!

时间到了一年后,2007年6月15日,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刘日知书记正式提出整治七大水利隐患,对梅江韩江沿岸180公里堤防进行除险加固这一大工程。他说,我们要给沿岸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

这是梅州水利史上最大的建设项目。是惠民工程、强民工程、德政工程。这项工程,将用三年时间,对沿江镇村41条共180公里堤围进行加固达标建设。据《梅州日报》报道,工程涉及7个县【市】21个镇【办事处】,捍卫耕地31万亩,受益人口98万人。

这项工程,得到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当年10月,省水利厅黄柏青厅长在梅州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议,正式将这项重点堤防,列入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建设项目。省发改委也批准立项。

12月6日,广东省和梅州市在兴宁宁江河段召开誓师大会,李容根副省长和黄柏青厅长出席,正式启动这项工程:

--刘日知书记、李嘉市长亲自担任工作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刘日知书记深入有建设任务的7个县、市,现场调研,提要求,作指导。据《梅州日报》载,刘书记当年有28次检查指导水利工作,平均每个月有两次以上。李嘉市长当年也有21次下去检查指导水利工作。

--陈小山副书记任工程总指挥。他5次主持召开指挥部成员会议,研究解决实际困难。

--邓建华、叶胜坤副市长经常深入工地,帮助解决施工和工程费用问题。

到如今,3年的工期已经过了两年。市水利局领导告诉笔者,工程正在顺利推进。工程按照先干流后支流,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加固达标一宗发挥效益一宗,筑堤与疏浚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施工。技术人员走遍每一条堤围,踏勘,调研,要让设计符合自然规律,经得起历史检验。市指挥部办公室专门增设质量督察组,严格监管工程质量。各县施工单位科学调度,倒排工期,克服各种困难,加快进度。水利局领导说,最难得和感动的是,这项惠民工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沿岸干部群众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觉悟,有的群众自发帮忙做河道清障。整个在建工程征地896亩,拆迁房屋3万多平方米,涉及100多户人家,至今没有接到一宗群众上访和投诉。

至今年10月份统计,7个县市近20个镇20多条堤围130公里已全面动工,占总长度百分之七十以上。蕉岭县已完成建设任务,进度较快的梅县、平远县、兴宁市年底也可完成在建任务。

这就是说,再过一年,即到20l0年底,这项工程全部完成之后,梅州大地上所有结在江河干支流藤蔓上的“宝葫芦”--县市城镇,以及沿梅江韩江两岸的乡镇大地,都基本上不再遭受洪水之害之苦。180公里堤防固若金汤。到那时,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就将变成现实。

五、治水观念大飞跃:从拦水、堵水到导水、亲水

笔者在采访中感觉到,梅州水利工程建设,几十年来做得轰轰烈烈,越做越细致越有档次,越做越纵深,越来越有气魄,越来越大手笔。这种档次,这种发展的纵深,这种气魄和大手笔,既体现在其规模、范围、持久性和工程量等物质层面,更体现在其社会影响和深入人心的深度,以及人们治水观念转变等精神层面。

笔者在水利专家的一次座谈会上,听到肖昭穗局长发言说,经过了那么多年,我们现在终于明白,治水,不能只理解为做某项工程。治水,要讲求综合治理。搞了那么多年水利,到今天才明白,大自然也会寻找自身的平衡。“我搞了半辈子农村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当过公社书记,搞过学大寨,搞农田方格化,河床拉直,想增加农田面积。现在回头看,新河床也会决堤。以前我在平远,见到许多地方改堤;五华有一段堤,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改移到山脚下,但每次发洪水,它照样决堤。大自然、地理、水,有其自身运转规律。大自然本身也有自身修复能力。许多人,包括我们这些水利工作者,都看不到这些。其实,大自然中如森林、树木、山体、溪流,有时会自己修复。十年绿化,不正是靠人力和自然生长力的互为作用吗?有时候,比如小溪小涧,人工过分地强制,就会画蛇添足。”

肖局长的发言高质量,多精彩!过去的水利干部,上个世纪以前做水利工作,哪里会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呢?

我感觉到,梅州的水利工作者,梅州的干部群众,他们的治水观念,他们的治水眼光,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了很大的飞跃。就如他们所说,梅州的治水,进入到更符合规律的更高要求的第三阶段。人类,要从过去只强调“战天斗地”、“人定胜天”、“人在堤在”,到学会懂得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亲和自然。他们也从过去几十年水利建设的拦水、堵水,变为导水、亲水。这种理念上的大飞跃,着实令人深思,给人启迪。

笔者实地参观过梅城近几年新建的从东山大桥到秀兰大桥一段的堤。其最大的变化在于,像早年建的南堤那种悬崖陡壁式的高高的重力堵水墙,不见了,堤面与河水间,有了大面积的缓坡,坡上花红草绿,树木婷婷。堤面是大道,远方高岗上,千佛塔高高在望;新建的东山中学教学楼群,宏伟的市图书馆,宽阔的院士广场,汉剧院,艺术中心……列阵东去,排成一线。浮桥对面,过去人迹罕至时常决堤的破烂地,旧时的金属仓、屠宰场,也育成了满地花草,绿竹成林。眼前的归读公园,据说是市政府拿出1亿多元,将早年已经卖给开发商的地再买回来,还给市民。曲径。情侣。游人。幼儿园出来的手拉手的孩子。想起叶剑英著名的诗:“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滨。”假如叶帅在天有灵,看见自己年轻时读书的东山中学一带今日的变化,肯定也会点头微笑。

东堤的芹黄段,正在建一座湿地公园。这里的江面,原来只宽100米。如果按照早些年的做法,砌上石堤也就完成了。最近,他们反复查找水文资料,反复论证,刘日知书记来看了3次,决定加宽江面,将江堤再内移80多米。为此,不但没有了原来规划开发卖地的2亿元收入,还需多花5000多万元,多征200多亩地。这里已规划成原生态的湿地公园。准备种上枫树、杉林、水草,当洪水大时,有宣泄的出路。让市民能在这里休闲、观水、亲水、爱水。

这是梅州人治水理念提升后的做法和成果。他们开始提出建设“生态水利、民生水利、活力水利”的水利发展新路子,强调科学治水、人水和谐。他们说,“生态水利”是水利建设发展的最高目标。搞“生态水利”既要考虑到

水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又要密切关注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处理好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中,在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节约用水的条件下,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因此,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须尊重生态法则,将生态用水列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方案中。

要抢救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湿地生物的多样性。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量和质的问题,而且应该考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能力。不超度开发。

还有其他一些。

这种理念上的提高和飞跃,直接关乎着他们办水利的水平。蕉岭县整治堤防水利能走在全市各县的前列,就同这种生态视野这种思考水利的眼光、高度及深度有关。

长期以来,他们修堤防、办水利,都同实施绿色生态工程结合起来。他们的石窟河水利工程办得好,全县的绿化造林水土保持,也做得好。他们在2004年就编制了《“绿满蕉岭”大行动活动实施方案》,将林业生态、环境生态、水土保持、水利建设与经济发展人居质量提高,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们在石窟河“一河两岸”景观建设中,就是按照“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理念,努力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把石窟河堤围建成该县的防洪线、交通线、经济线和风景线。他们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规划和建设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交通建设相结合。把石窟河整治与堤路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了宽7米、长30多公里的水泥大路,在河上新建和改造了逢甲大桥等七八座大桥,形成了贯穿沿岸村镇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线。二是与城市开发建设相结合。堤围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两岸建起了沿江路、别墅区、滨江公园等,建起了沿岸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带动城市向沿河两岸发展。三是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整合沿岸客家民俗风情、历史文物古迹和自然生态等旅游资源。通过建4座拦河蓄水电站,形成35公里300多万平方米的碧水平湖。垂柳依依,还原出过去当地人梦寐以求的“锦江”。四是与水电开发相结合。四座电站,引进外商投资,总装机容量1.3万千瓦,年发电5000万千瓦时,缓解了能源瓶颈。

梅州人治水半个多世纪。过去,叫搞水利,与天斗,与地斗,与水斗,哪里有其乐无穷?今天理念慢慢转变了,对大自然敬畏了,对水感恩了,亲水了,和谐了。过去,人们眼中那可怕的穷山恶水,就变得听话,可驯、可导、可引,格外可敬、可爱、可亲。

政府的厚礼和游子的祝福

离开梅州的前一天,程贤章约笔者再沿江堤去走走、看看。

我们驱车从梅城南堤出发,沿着梅江,走走停停。从芹黄出城处回头望,目光尽头处青山环绕,梅江真的就像一条金腰带,绕过梅城,穿过盆地,向东南蜿蜒而去。难怪从上代到子孙都传说,这是一块福地啊!江面上,当年独有的梅江桥老了,矮矮地蹲在那里,而新建的东山、嘉应、梅州等8座大桥,如虹飞架江面。江水映衬着两岸鳞次栉比的座座新楼,梅城变得好大好美。

历史上中国人有句名言,叫“上善若水”。广东人向来崇尚“水为财”。治水和水利,是民生的命脉。眼前的梅江加上它的支流,是粤东北500万客家人、还应该加上赣南和闽西山区人的血脉和生命线。过去,山区的煤、柴炭,靠它运下潮汕;赣粤闽边区需要的盐和海产,从这里运进山去。解放前,含着眼泪离乡的儿女,也都是从梅江桥下面的“水打伯公”码头上火船,经过松口小镇到汕头,再漂泊“过番”去。呵呵,是离乡客的眼泪和滔滔梅江水,浇灌出闻名的“华侨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