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7953600000062

第62章 黄淮卷(61)

“郑友三!”胡富国忽然朝侧座的一个高个子喊道,“你是省计委第一副主任,是引黄工程的副总指挥;我告诉你,在引黄工程没有胜利建成以前,不会给你升级,也不会给你提官,你就死心塌地一门心思全身扑下来给山西人民抓引黄!你好好学焦裕禄!照我看,你后半辈子抓成了引黄,你这一辈子活得就光彩,活得就有价值,你就能问心无愧笑着去见马克思!”

郑友三只是点头,不知说什么好。

胡富国说:“你站起来,郑友三,让大家认认你;大家睁大眼睛看仔细,好知道将来谁该向你们交账!”

郑友三站起来,一脸肃穆。

200多人都把眼光投向他。

所有的眼光里都是期待和信任。

郑友三的眼睛里有什么东西在闪光。

……

回到太原,是元宵节的晚上。

省城已经是万家灯火,几条主要街道两旁挂满了彩灯。观灯的人真不少,有的是全家出动。

车队在省政府后边的院子里停住。

胡富国下车时,看见不少政府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在扭秧歌闹元宵。

有人喊:“胡书记,来扭几下!”

胡富国抖落身上的大衣,扑进人群。

那几下扭得还相当地道。

突然,他想起了隧洞里、大坝基坑里的引黄建设者。胡富国想,下次去工地,一定要把省城最优秀的艺术家请去……他悄悄地离开了人群。

捎来一个八音鸽哨

引黄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山西的老百姓着急了。

洪洞县有个农民叫张国清,1994年打了3200公斤粮食,交了公粮,留足了口粮,余下的粮食他没有上市。一天早晨,他把600公斤粮食分装13个编织袋,用马车拉到公路旁,拦了一辆过路车,花50元把粮食拉到太原。那辆车不在太原停留,要继续北行,张国清只能把粮食搬下来,雇了两辆三轮车,把粮食拉到省政府。张国清说:“引黄缺少资金,我没有钱,只有这点余粮,我把他贡献给引黄工程,让大家蒸点馍吃。”

修建太旧公路缺少资金,有人倡议发动全省吃“皇粮”的干部捐款,一下子捐了2.3个亿。省委说,山西人均收入较低,引黄工程不能再让大家捐款了,让报纸把这个意思昭告全省人民。

现在顾不得省委的意见了。引黄与每个山西人有关,与他们的子子孙孙有关,每个山西人就要把引黄当成自己的事情,工程建设的资金有困难,自己岂能在一旁袖手?

壶关县有一个叫王晋生的退休工人,托申纪兰捎给省政府一万元,转给引黄工程。退休以后,他在长治街上给饭店洗碗、扫地,几年下来攒下这点钱。他说,我有退休金可以维持生活;引黄需要钱,这点钱拿去买水泥钢材比我留着有价值。

古交钢铁厂一个叫薄昌红的退休工人,一下子送来一万元现金;

晋城市晋普山煤矿机电四队工人张保奂汇来一千元;

省农科院公安科“一名普通民警”【汇款人一栏中就这么填的】汇来一千元;

名单太长了,这里不可能都写上。

正在北京参加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亢龙田,给引黄指挥部写来封信。

“……我的岗位在煤矿,我要扎扎实实做好岗位工作,多出煤,出好煤。省里搞引黄工程,我举双手赞成。我一直在想,我能为引黄做些什么。现在引黄资金有困难,我愿捐出一个月的工资一千零二十四元四角【见工资条】给引黄工程,请一定收下……”

亢龙田是西山矿务局西曲矿综采一队的工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煤炭部特级劳动模范。

文水县胡兰镇东堡村的李补元,专程到太原来找胡富国,没有找见,留下100元钱和一封信回去了。信上说:“这点钱数目虽小,但列【聊】标【表】我一点心意,请您一定要收下,一定收下。今年大旱缺水,地里不能浇,再加上买了假冒肥料,使我今年田里大大减产,收入大幅度降低,生活水平下降,也引向【影响】了对国家与集体的贡献。所以我亲自来捐款,早日引黄入晋是我的心愿,也是全山西父老乡亲的心愿……”

柳林县成家庄宝成希望小学的孩子们,用他们积攒的零花钱,买了35块毛巾给指挥部送来,附信中说:“用我们的毛巾擦擦汗,可以解除一点疲劳,加快工程建设速度,使山西人民早富起来。我们成家庄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礼品虽少,望叔叔阿姨们收下我们的一点爱心。”

襄汾县母子两人来到邮局给指挥部汇款512元,汇款人一栏里写的是“农民”,附言中写“母500元,子12元”;

……

每天都有捐款单寄到引黄指挥部。郭裕怀着急了,在一张捐款单上批道:“应派一名副局长登门感谢并退还捐款;新闻处理也要慎重,如现在接受个人捐款并加以宣传,就等于号召这样做。”

省政府办公厅也在一封慰问信上批道:“少先队员们爱祖国爱家乡支援引黄建设的高尚行为和良好品德值得赞扬;鉴于同学们尚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主要任务是好好学习,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将来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因此不宜提倡在学生中为重点工程捐款、捐物。”

但个人和集体捐款的汇单,邮局还是不断送来。

还有不少人用别的方式表示对引黄建设的支持。

壶关县一青年农民,母亲有精神病,弟弟是弱智;他把家安顿好以后,骑自行车到了太原,找到引黄指挥部,说我没钱,但有力气,我要骑车去偏关,到工程上干活……

阳泉矿务局一退休工人,自带铺盖,还带了一麻袋烤干的饼子,要去工地干活。劝他不要去,他拿出报纸,说省委要求全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大力支持引黄,你们凭什么不让我去?我吃饭有干粮,住宿有铺盖,我要为引黄出力。指挥部安排他住下,继续动员他回去,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他花300元雇了辆“面的”,去了偏关。出租车司机感动了,只收了他150元钱。

盂县离休干部路满裕扛来两面旗,旗长四米,宽有两米,一面用金线绣了“功高盖世”四个字,另一面用金线绣了“引来天上水,造福万代人”十个字。两面旗是用三万多块边角布料缝制而成。老路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引黄河水比上天还难。我是个共产党员,为引黄能做点什么都是值得的。”

老路还受人之托,给指挥部捎来一个小玩意儿:一个八音鸽哨,是一个下身截瘫叫郭二永的残疾人制作的。老路还捎来郭二永的一句话:“愿平安祥和的哨声响彻在引黄工地的上空。”

……

从全省各地,纷纷给引黄工地送来的慰问品,品类实在无法准确统计:

白面、大米、小米、苹果、板栗、核桃……

食油、蔬菜、碱面、酒、饮料、月饼、点心、饼干……

手套、鞋垫、背心、草帽、毛巾、皮鞋、洗衣粉、枕巾、肥皂、中成药……

沁县故县镇林业专业户姜怀云,写信给胡富国,愿将苦心经营13年的800余亩成材山林,全部捐献给引黄工程!

引黄工程建设者和组织领导者面前,还有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呢?

“引大入秦”的启示

中国西部最大的水利工程是“引大入秦”工程:引大通河的水入甘肃的秦王川。“引大入秦”主干渠投资15亿元,经过多年奋战,即将贯通。这个工程由中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承包修建。

钱正英向郭裕怀建议,派人前去甘肃引大入秦工程考察学习,这对搞好引黄入晋工程十分必要。

郭裕怀觉得这个建议很好,迅速作了安排。

郑友三带了引黄工程的顾问、水利厅负责人、引黄工程管理局的副局长、总工程师和副总工程师等10人,到那里进行了8天考察。

他们对引大入秦工程的施工管理、建设监督、机构设置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现场参观了已经完成的输水隧洞和正在施工的工程洞段输水渡槽等等,结合引黄工程的施工情况与对方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

考察团的同志非常辛苦,要看的东西很多,8天的考察真可以说是马不停蹄。一边看一边想,要说的话很多,在回程的火车上就热烈地讨论起来。

他们在甘肃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大入秦工程,中、日、意三方一起干了8年,各方都充分表现了自己,人们把《三国演义》改了个字,称之为“三国演艺”。

“引大”工程1976年就动工兴建,到1986年干了10年,都是中国人自己干。因装备和管理落后,每年上近万名劳力,耗费6000万元,10年只打了近10公里隧道。照这样的速度打下去,打通主渠道就得70多年。1986年公开向国内外招标承包,日本熊谷组和意大利CMC公司中标。日本熊谷组用54个刀头的悬臂掘进机打隧洞,平均日进尺6米左右;他们不搞常规支护,直接喷涂混凝土,省工省时,24名日本人加上480名中国人,用5年时间打通了当时我国最长的隧洞--15.7公里的盘道岭隧道。意大利人用美国TBM大动力双护盾全断面掘进机施工,开挖、衬砌、灌浆一条龙,日进尺50米,300多人,18个月建成了两条总长27.3公里的隧洞。中国在1986年也上了名牌凿洞队伍,这支队伍吃苦耐劳,能打硬仗,但用老办法打钻爆破衬砌开洞,日进尺只有2米左右,六七千人一直干到1994年,才完成主干渠的一半工程;而日、意两国的施工队,在1992年已完成主干渠的另一半工程。

打通一米洞子的费用是:意大利0.7万元【人民币】,日本l万元,中国1.5万元。工程综合进度前4年每年进尺2公里,后4年每年进尺14公里;后4年与前4年相比,1年等于7年。

事实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小平同志说得真对!

搞工程靠“人海战术”是不行的,设计不省人力,施工不计人力,返工不惜人力,结果是人力耗了财力;国外凭借先进科技,大大节省了人力,同时也保证了效益和质量。日、意开掘的洞子全是优质工程,没有任何人员伤亡,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我国工程队尽管人多,却有两个洞子返工,桥涵返工3处,还有数例伤亡。

“引大”工程总指挥说,这浪费的不仅是人力,实际上是金钱!

“三国演艺”演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

每班8小时工作,日本有效利用7.5小时,意大利7.1小时,中国6.5小时;日本以分钟为单位安排工序,管理到人,意大利用电脑衔接20个工种、14个工序,中国施工以小时为单位组合工序,对个人没有时间要求,节省或浪费几分钟几十分钟,不当回事。时间上过于“宽松”,干活必然拖拉,返工也好,伤亡也好,似乎都是难免的,甚至有人看做是正常的。

“引大”的中方科技人员说,有了先进科技,人是财富,时间就是金钱;没有先进科技,人就浪费财富,时间就消耗成本。

为什么越富越省,越穷越大方?根子还在科技和管理上……

实在太值得深思了。

这一趟来得太有价值了。

意大利的CMC公司,带着他们的TBM掘进机,已经转移到引黄工地,因为隧洞断面比“引大”的断面大,他们平均日成洞37米,最高达到65米。洞子也打得实在漂亮。来参观的人都跷大拇指,异口同声承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指挥部已经从美国买回一台TBM掘进机,与意大利CMC公司使用的一样,准备在全面施工中攻南干线使用。机器还躺在库房里,人员正在培训。

郑友三说:“够我们想的了,伙计们!”

郑友三说:“引大工程是‘三国演艺’,我们引黄工程很可能要‘多国演艺’,在演艺时我们能不能表现得更好一些?从现在起就要考虑这个问题!考虑好了咱们向郭指挥和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

其实,中国人是很了不起的。在“引大”CMC工地上有句话:“中国人加现代化管理,就能创造奇迹。”CMC说他们在“引大”工程上创造两项世界纪录,一靠“能干绝活的中国人”,二靠“能出点子”的中国科技人员,三靠意大利的先进管理;关键要有第三条,不然,“绝活”和“点子”都变不成现实效益。总工程师对TBM掘进机提出两条改进意见,第三天CMC就电告美国制造公司,不到一星期美国就派人赶到引大工地,当场按新的意见改进,改进后的掘进机创造出两项世界纪录,外国人直夸“中国人了不起”。可见,不是中国人不行,而是管理制度有弊病,是企业人员缺乏现代素质……

启示后的行动

郑友三给指挥部领导写信。信中说,各单位都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结合从“引大”考察中引发出的思考,针对性地提出各自的整改方案和对全局工作的建议。郑友三的信上还说:要解决队伍适应的问题,重点在观念、素质、作风和敬业精神上下工夫,一定要抓出成效来……

整个工程上开始了全面的检查和整改。

施工单位的指挥班子团结不团结,素质高不高,技术力量如何;不适应施工要求的,那就更换,或者建议更换。

施工合同完善不完善,管理体制是不是规范、科学,监督的机制和手段是否建立和具备;不适应工程要求的,立即完善、规范和强化。

各个岗位的技术工人,有没有上岗证?风镐手、模板工、焊接工、混凝土工、实验室操作人员,是不是符合规定级别?一个工岗一个工岗地去查。

设备是否符合施工要求?空压机、风镐、装载机、运输斗车、混凝土搅拌和浇筑机械、各种模板,都要一一检查。有些单位设备不行,责成他们限期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指挥部给底填资金,购置设备。

不允许转包,所有二级承包的施工单位一律砍掉;转包单位如果不执行,那就请你一起开路。

“质量是生命,安全是保证”、“强化施工管理,确保质量和安全”,这是工地上工人和干部经常挂在嘴上的两句话。

监理到位,是指挥部的一个大动作。

水利部水电六局组建的监理公司,进驻引黄总干线各施工单位。

已过“知天命”之年却精力充沛,短发齐耳脸色白净一身书卷气的总监李秀卿,一上任就带着微笑宣告:“作为一家新成立的监理公司,能够参加到引黄工程建设中来,我们感到十分荣幸。”

李秀卿说:“在工作中,我们将凭借和发挥我们搞地下工程和涉外施工经验丰富的优势,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工作作风,重点搞好质量、投资、进度三控制。在监督工作中,我们将严格遵循‘廉洁、科学、公正’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充分行使我们的职能,一定为山西人民交一个合格工程!”

李秀卿说话痛快利落。

把合同当《圣经》的女总监理

水电六局的基地在丹东,李秀卿的家也在丹东。她是水电六局的总工程师。

李秀卿是福建泉州人,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分配到水电六局,先后在四川岷江渔子溪水电站,鸭绿江上的太平哨水电站、太平湾水电站和太平水电站干过。她在水利工地上结婚,先后有了两个孩子,她带着两个孩子辗转在各个水利工地上。1988年还去伊拉克干了13个月。

30年来,在水利工地上摔打,54岁的李秀卿说她身体不错。她每天要往工地上跑。

李秀卿来到意大利CMC公司承包的总干8号洞。

意大利的TBM掘进机干得正欢,每天成洞几十米。

洞口挺整齐,挺漂亮。

李秀卿往洞子深处走。

怎么回事?隧洞里衬砌的板块接口怎么不大平整?

李秀卿弯下身子仔细查看,不对了,板块接口不平整不说,预制的板块上还有裂纹。

拿过尺子来量,一量便吃了一惊:按技术要求,每块5吨重的预制板块,安装时与另一板块的错台不能超过5毫米,这里却平均超过了1厘米!不少板块上有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