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现代企业理论
7957700000016

第16章 代理成本理论

现代公司以规模生产、技术创新和层级制管理为基础,两权分离已成为基本特征,更好地实现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合,随之就出现了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所产生的分工效果和规模经济是以代理人忠实服务于委托人为前提。但是,由于代理人是一个具有独立利益和行为目标的经济人,其行为目标与委托人的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以及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全性,在经济生活中这一假定前提很难满足。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就会存在代理人问题,它包括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一、代理成本

法人企业的代理关系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致,代理人为了个人需求的满足而会产生投机行为,给委托人造成利益损失。委托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需要对代理人进行监督,监督会发生费用,包括收集信息和建立监督机构所花的费用。由于信息不对称,即委托人不可能完全掌握代理人的个人信息,加上环境的不确定性,委托人对代理人的努力水平不能准确度量,因而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不可能完全有效,即利益损失不可能为零。监督费用与利益损失之和构成代理成本。代理成本的主要来源为企业的融资导致,下面将具体分析。

1.股权融资产生的代理成本

詹森和麦克林首次分析了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他们认为,如果最初企业的所有者是唯一的,而且本身兼任企业经营管理者,他将完全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制定各项决策。当企业的创业所有者为扩大企业规模,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向外部筹集资金时,就有可能产生经营管理者与外部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经营者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的情况下,当经理增加其努力时,他承担了努力的全部成本,但却只能获得部分由他追加努力所创造的财富。另外,当他增加在职消费时,他享受全部的收益,却只承担在职消费的部分成本。因此,随着经营管理者持有股份的减少,经营管理者偷懒和谋求私利的积极性就会增大,而他勇于开拓和甘于奉献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就会减弱。同时,如果证券市场的特征是理性预期,外部股权投资者就会意识到一旦经营管理者的股份份额减少,他就会增加非货币收益,外部股东购买股票支付的价格也会降低。最终的后果就是企业的价值小于经营管理者作为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这两种价值的差额就是代理关系产生的“剩余损失”,构成外部股权融资代理成本的一部分。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还包括委托人设计合适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而发生的监督成本,以及代理人支付的保证成本。股权筹资的代理成本随着外部股份的增加而增加。

2.债权融资的代理成本

尽管负债有利于抑制经理的道德风险,降低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但是,企业举债融资又会导致股东的道德风险,债权人与股东之间产生冲突。因为债务契约诱使股东选择风险更大的项目进行投资,如果高风险项目投资成功,他能够获得高风险项目带来的额外收益;如果高风险项目投资失败,由于有限责任,失败造成的损失由债权人承担。随着债务融资比例的上升,股东将选择更具风险的项目,这就是股东采用的资产替代行为。如果债权人能够理性地预期到股东的资产替代行为,将使举债的成本上升。经营者的资产替代行为所带来的企业价值下降,就是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产生一种“剩余损失”,构成债权融资的代理成本。债权融资的代理成本还包括债权人承担的监督成本和企业承担的保证成本,以及破产重组成本。债权融资的代理成本与举债融资的比例正相关,其理由是:①随着举债融资比例的提高,企业股东可以从债权人那里得到的财富转移总额逐渐增加;②在经理对企业的绝对投资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举债融资比例的提高,企业内部股东的股份占总股份的份额逐渐上升,企业内部股东从债权人那里获得的财富转移的份额也随之升高,其侵蚀外部债权人的积极性也会增强。这两方面的原因促使债权融资的代理成本增大。

3.影响融资代理成本的因素

(1)股权集中度。股东监控企业要付出成本,股东监控企业的动力源自于其监控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就监控成本而言,大股东与小股东实施有效监控的成本基本是一致的,但他们获取的收益却相差很大,大股东取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小股东的收益,小股东的理性选择便是放弃对企业的监控权而“搭便车”。如果股权过于分散,就会造成监控者的缺位。所以,股权集中度越高,内部控制越有效,代理成本中的剩余损失也就越低。这也就是德、日两国企业普遍采用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原因。相反,英、美两国由于股权分散而缺乏内部监督约束。

(2)股东的性质。如果是监控能力较强的股东,股东的内部控制就较为容易,代理成本也就更低。一般来讲,银行作为大股东,由于熟悉企业业务,同时利用贷款和企业在银行开设的账户,能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拥有监控上的信息优势和便利条件。法玛(Fama,1985)认为银行作为股东是企业最有效的监督主体,但是否允许银行持有公司的股票,各国法律有不同的规定。由于个体股东缺乏监控企业的能力和动力,而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监督成本与其收益相配比,因此它不像一般投资者那样成为“搭便车”的主体,机构投资者就被视为公司治理中加强股东地位的重要支柱。正如卡特(Carter,1992)所指出的,如果机构投资者不履行监控职责,则其对公司的监控很难解决。在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就是所谓的市场治理,其标志为机构投资者更深层地影响着所投资持股的上市公司的治理,不再单纯为取得交易收益而投资,有效地降低了代理成本。

(3)融资结构。融资结构是指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状况,即企业不同融资方式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企业融资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外源融资又分为负债与股本两类,其中股本的持有者又有内外之分。内部经理人持有的股份越多,他们偷懒和谋取私利的动力就会减弱。莫克(Morck,1998)等人提出的证据说明,当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在0~5%时,企业的赢利能力开始上升;当持股比例进一步上升达到25%时,赢利能力开始下降,随着这种所有权比例超过25%,赢利能力又开始上升,尽管上升的速度很慢。另外,随着经营管理者持股比例的提高,他们可能会作出回购股份收缩经营以转移资源这样的好决策,这对前景一般的企业来说,是最为合理与最优的(Jensen,1993)。这表明管理者持有较高的股份比例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高和代理成本的降低。另外,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随着举债融资比例的增大,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减小,债权融资代理成本将增大。确定融资结构需要在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和债权融资的代理成本之间权衡,最佳的融资结构可通过最小化总代理成本确定,这时股权融资的边际代理成本等于债权融资的边际代理成本(Jensen和Meckling,1976)。

(4)偿债保障机制。偿债保障机制大体分为防止偿债危机出现的事前保障机制和当企业出现偿债危机时对债权保护的事后保障机制两类。事前保障机制包括负债企业对债务责任的自动履行机制、债权人的信用和配给机制、限制债务期限和债务资金用途、债务工具的流动性和可转换性、抵押担保等。事后保障机制主要依赖强制性的法律程度,其主要措施包括自发性和解与结算、破产清算与重组、“戳穿公司的面纱”。如果没有建立有效的偿债保障机制,举债融资的激励作用不但不能发挥出来,反而变成经济中的不利因素,增加代理成本。

(5)银行监控企业的力度。银行对企业的监控力度越强,就越能限制企业从事有损于债权人的行为,进而更能降低代理成本。而银行对企业监控力度的大小又建立在银行是否有能力,特别是是否有动力监控企业的基础之上。德国推行全能银行,允许银行从事商业贷款和证券投资业务,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票,并对银行持股比例不作限制,还允许银行代表股东行使投票权,全能银行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具有较大的控制权。美国一直限制银行对企业的直接影响,禁止商业银行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票,银行与企业之间主要是一种借贷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银行贷款朝着“银团”的方向发展,银团贷款通过“状态依存”机制取得对企业直接的控制权。日本实行主银行制度,商业银行对企业的影响,虽低于德国,但远高于美国。

(6)经理人员的外部约束力度。经理人员的外部约束主要通过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激励来实现。经理人市场不断评价经理的业绩,不称职的经理得到的将不再是其名誉损失,如果他们必须更换工作,或被解雇,则他们预期的收益将会减少,从而降低其保留效用。另外,当公司经营不善时,股价下跌并成为资本市场上被接管的对象,成功的接管可以更换经理。正如法玛所认为的,经理人市场的存在或经理更换的压力,是促使经理努力工作的主要原因(Fama,1980)。

二、降低代理成本的制度安排

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进行内部制度安排,建立内部监督机制;二是完善市场体系,形成外部环境约束。

1.内部制度安排

(1)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实现所有者和劳动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机制。在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中,所有者通过行使选择经营者的权利挑选董事、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如果经营者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所有者权益、偷懒或不负责任,股东大会有权处分和撤换他们,甚至重组董事会和经理班子。通过行使重大决策权来控制经营者的行为,如制定公司章程,对兼并、投资和增资等重大事项进行审批或否决;通过由所有者和职工代表组成的监督机构,以法律和公司章程为依据,对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活动实施监督,维护公司的利益。

(2)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和内部管理条例,明确股东与公司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经营者行为。公司章程是公司内部的法律性文件,它对公司的组织原则、投资者权益、业务范围和方法、公司发展方向都作了明确规定。公司一经注册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公司章程就受政府法律保护。为了更具体地规定和调整公司本身的业务活动以及公司各执行机构和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公司还应在公司章程的约束下制定公司条例。条例是公司的内部规章制度,它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资本的增减、董事的资格和报酬、职员的选聘和职权、会计与审计制度等做出更加具体的规定。股东对董事会和对公司条例有完全的控制权。公司全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公司章程和条例,投资者利用章程和条例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经营者行为实施控制,以降低代理成本。

(3)设计合理的经营者报酬制度。报酬是一种激励手段,合理的经营者报酬制度必须把经营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使他们的个人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经营者的报酬一般有三种形式:工资、奖金、股息。这三种报酬形式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会产生不同的激励作用。工资是一种固定收入,起保险作用,但激励功能较弱;奖金与当年业绩挂钩,激励作用较大,但容易引起短期行为;股息最能反映经营者的真实业绩,具有较好的激励作用,但风险太大。合理的报酬结构应是三种报酬形式的优化组合。

2.利用外部市场环境约束

利用外部市场环境约束,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的市场机制使得经营者如果不从公司利益出发而不负责任的经营或偷懒,将会受到市场竞争的惩罚,从而达到控制代理成本的目的。

(1)金融市场对代理者的约束。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必须从金融市场取得,包括采取发行股票、债券和短期融资等方式。在金融市场上,企业能否获得自己需要的资金,主要决定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好的企业,投资者就愿意向其投资,债权人也愿意以贷款、赊销等方式向其提供资金,否则投资者、债权人就不会作出上述决策。显然,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或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使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佳的企业,难以从金融市场上得到它所需要的资金,这对经营者是一种惩罚。对上市公司来说,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由于资本市场的特殊性而以股票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股价看好的公司,说明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好,因此,股票价格能为股东监督和揭示事先未能知道的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信息。资本市场的竞争,企业并购活跃,有实力的企业可用低价收购因经营管理不善而效益低下的企业,从而接管它,并撤换其在任的经营者。剩余求偿权的自由转让和“敌意性”并购产生对低效经营者的惩罚,使经营者不敢偷懒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必须为增加经营效果而努力,即经营者的行为实际上与所有者的利益一致化,也就降低了代理成本。

(2)商品市场对代理者的约束。在商品市场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将受到消费者的评判,质量好的产品和服务因深受用户欢迎而会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质量差的产品和服务就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市场占有率下降,严重时就会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畅销与否,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并反映了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所有者会根据市场提供的信息决定对经营者进行任免和奖惩。这也说明,商品市场的竞争结果将约束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

(3)企业家市场使经营者优胜劣汰,促使代理成本降低。在有效的企业家市场上,有能力的企业家不仅有更多的企业聘用,而且可以得到高职位、高工资和更快的晋升,低能力的经营者不会有太大的市场,而且被聘也只是低职位和低工资。受聘于大公司的经营者不仅地位高,而且职位消费也高。对于那些不负责任或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使企业亏损的经营者只能是被解雇。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或机会主义行为而造成企业破产或被兼并的经营者,他不仅要受到被撤职的惩罚,而且根据法律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再被聘为经理或董事。因此,企业家市场使经营者优胜劣汰,这一机制使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收敛,从而使代理成本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