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企业核心能力》(1990)一文发表以来,能力理论的分支——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理论得到了重视和快速的发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核心能力的局限性浮现了出来。巴顿(Leonard-Barton)于1992年提出了核心能力存在核心刚性的问题。核心刚性的存在使得核心能力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有可能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一个包袱。核心能力的局限性使得能力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理论得到了发展和重视。提斯等人(Teece&Pisano,1994)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Integrate)、建立(Build)以及重构(Reconfigure)企业内外能力(Competence)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Ability)”,并在1997年提出了著名的动态能力框架。温特(Winter,2002)提出的基本能力的定义则为动态能力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动态能力的内涵及特征
1.动态能力内涵
Teece等提出的动态能力这个概念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但是对动态能力的内涵的解释却存在一定的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李兴旺和王迎军,2004):
(1)动态能力是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的能力。Teece、Pisano和Shuen(1997)认为,成功企业往往具有有效协调、整合与配置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并显示出及时、快速与灵活的产品创新能力。为了识别作为优势源泉的企业特殊能力的范围,Teece、Pisano和Shuen(1997)提出了“动态能力”分析框架,他们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该定义有两个要点:①“动态”即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整合重构内外部组织知识、技能和资源)的能力;②“能力”是指战略管理在更新自身能力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企业动态能力强调的是一种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是更新企业能力的能力。
(2)动态能力是可以识别的明确的常规流程或者惯例。Kathleen(1998)认为,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的常规惯例(Routines)或者流程(Process)。动态能力主要有:整合资源的动态能力,如产品开发常规惯例、战略决策形成等;重新配置资源的动态能力,包括复制、转卖常规惯例以用来复制、转变和重新组合资源;与获取和让渡资源有关的动态能力,如知识创新常规惯例、从外部获取资源的常规惯例等(Kathleen和Jeffrey,2000)。Zott(1997)认为,在一段时期内每个企业独特的资源配置都可都通过模仿或试验来改变、选择和保持,动态能力是一系列指导公司资源建构发展的常规程序。动态能力是在指导企业资源重构、演进和运营常规中的日常组织程序(Zott,2003)。
(3)动态能力是一种产生多元化业务的知识特性。Subba和Narasimha(2001)借鉴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提出动态能力是产生多样化的业务的知识特性。知识的有用性来源于头脑的抽象能力,抽象能力帮助人们融会贯通,也就是知识具有跨越时空转移的特性。这样,产生多样化的能力和知识是一致的,动态能力帮助公司具有先动优势,并及时适应动态环境。
(4)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者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的能力。董俊武、黄江圳和陈成红(2004)认为,能力可以被作为企业知识的集合,能够改变能力的能力的背后是技术知识。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企业追求新知识的过程。改变能力的结果是企业建立了一套新的知识结构。
2.动态能力特征
(1)不同的环境下动态能力的特征不同。Kathleen(2000)等学者认为,在一般动态市场中动态能力的特征是复杂的,有效的动态能力依赖于现存的知识,可以促进流程的可预见性;在高速变化的市场中动态能力的特征是简单,简单的常规惯例使经理们广泛关注重要的问题,而不是将自己锁定在具体行为或过去的经验的运用之中,有利于迅速地作出决策以适应环境、学习机制和获得经验的速度引导动态能力的进化。Kathleen的这种观点隐含了一个命题,即动态能力在不同的环境特征下其作用特征不同,这一命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实证研究成果的支持。
(2)动态能力特征与核心能力相似,并具有开拓性。黄江圳、谭力文(2002)认为,动态能力在特征上与核心能力有相似之处,如企业的动态能力也具有价值性、独特性等特征,但动态能力理论是改变企业能力的能力,动态能力将焦点放在创新的开拓性动力上。因为倾向于以具有强烈路径依赖的经验性学识为基础的再生性动力,并不能改变能力中的惯性,动态能力只有放在创新的开拓性动力上才能克服能力中的惯性。
二、动态能力与绩效关系
1.动态能力的三个属性影响企业绩效
Zott(2003)认为,动态能力被看做一系列指导公司资源建构发展的常规程序,并且动态能力是融入在指导企业资源重构演进和运营常规中的日常组织程序。通过计算机模拟,重点研究了动态能力的哪些属性影响绩效,这些属性怎样导致产业内绩效差异的出现。研究结果认为,同一产业的企业绩效的差异是因为动态能力的三个属性,即配置资源的时机、配置资源的成本和配置资源的学习(模仿)。与绩效相关的企业之间在动态能力这三个属性方面差异,引起了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但这种差异没有长期性。
2.不同的竞争策略和不同创新类型下,动态能力对绩效的影响有所不同
张志坚(2001)在进行问卷的定量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①动态能力在不同的竞争策略下的确会对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合作性策略的影响下,动态能力的内部资产位置优势将影响财务相关绩效和管理相关绩效;在竞争性策略的影响下,分析数据则显示动态能力的程序优势会对财务相关绩效产生影响,动态能力的内部位置优势及路径优势会对管理相关绩效产生影响;②动态能力在不同的能力更新因素影响下的确会对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科技创新影响下,各项动态能力并不影响财务相关绩效,然而在经营管理创新因素的影响下,分析数据则显示企业在组织结构与管理过程、方式上的创新将增加动态能力对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的影响力。
三、企业动态能力的分析框架
Teece等(1997)认为,企业内部以非交易方式组织的管理行动所形成的组织能力,是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来复制的,因此,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就成为了区别市场和企业的关键,基于此,Teece、Pisano和Shuen在其动态能力理论分析框架里提出了三个关键要素——组织和管理过程、位置和发展路径。
1.组织和管理过程
该过程有三个内容:协调和整合(Integration)、学习、重构和转变(Reco-nfiguration)。
(1)整合:整合过程包括内部整合(Internal Integration)和外部整合(External Integration)。内部整合指管理人员在企业内部协调和整合各种资源和能力;外部整合指要获得与发展战略所匹配的整合外部的资源和能力,最常见的战略联盟、虚拟公司、供应商和采购商的关系、技术合作证明了外部整合和融汇资源(Sourcing)的重要性。
动态能力部分地来自独特的协调和组合方式。企业的困难在于流程系统的重构式创新要求新的惯例来整合和协调。由于与关系紧密性流程系统相伴随的不同层面的组织能力系统具有一致性,以致在不改变其他方面时不能改变某一层面。例如,精益生产方式(Womack,1991)改变了泰勒或福特生产方式,这个过程很难被复制,因为要求系统的组织层面的改变和组织内部的关系难以出现同样的效果,而通过独特的协调与组合则可能解决这个难题。
实证研究表明组织的整合方式是企业各种能力差异的一个重要根据。Garvin(1988)研究了18个空调制造厂,发现品质表现和投资情况、工厂的自动化水平没有相关关系。品质表现是特别的组织惯例驱动的。这些惯例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把顾客的经验和工厂设计选择联系起来、协调工厂和要素供应商。Clark和Fujimoto(1991)研究了汽车厂商的项目开发,发现协调惯例发挥了作用。它们的研究发现,不同企业协调不同活动存在显著的差异度。这些协调惯例和能力之间的差异对绩效的差异有重要影响,包括开发成本、开发领先周期和品质等,这些差异能持续好长一段时间。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与协调相关的惯例是为这些企业独有的。
(2)学习:学习是使企业能够通过重复和试验更快和更好地完成任务的一个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企业能够识别新的市场机会。学习包括个人和组织的技能,因此,学习过程内在地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也就是说,学习过程不仅仅通过重复和个体的竞争来进行,也通过个人之间理解复杂问题的合作效应进行学习需要交流的共同编码、需要协调的探索程序。由集体学习所产生的组织知识存在于新的活动模式中,存在于“惯例”或新的组织逻辑之中,因为这种知识存在于集体行为中。
(3)重构:环境的迅速变化内在地要求企业重新构造其资产结构,从而通过重构实现必要的转型。重构和转型的能力本身就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组织技能。它内在地要求企业对市场、技术进行持续的调查,下定决心选择最好的新的结构和方式。分散化和部门自治有助于这个过程,拥有这样能力的企业表现出高度柔性的特点。
2.位置
一个企业的战略地位是指由其拥有的资产在产业中和上下游关系中的静态地位及其学习过程和其他内外部过程共同决定的战略态势,基于此,Teece等(1997)将“位置”定义为企业特定的资产。特定资产既包括有形的财务资产,还包括互补资产、技术资产、声誉资产、制度资产等无形资产。
(1)财产资产:从短期来看,企业的现金地位和相关的权衡可能是战略性的,但从长期来看,现金流比什么都重要。
(2)地理位置资产:地理位置资产是不能交易的,特别是不动产投资,土地位置、环境等因素都是地理位置资产独特性的来源。
(3)技术资产:不是指那些可以交易的诀窍知识,而是指那些企业不愿意拿出来售卖的难以模仿的独特技术知识。这些技术资产不一定能够通过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4)互补资产:技术创新需要利用相关的特定资产来生产和提供新产品和服务,这需要企业建立相应的互补资产,尽管这些资产可以挪作他用。互补性资产是企业的专用资产,仅与特定产品、技术或经营方式联系才有价值,通常包括制造设备、分销网络、客户关系、供应渠道、服务队伍、互补性技术、组织管理能力等。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可能使这些资产被更好地利用或受损失。
声誉资产、制度资产等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它们因具有难交易性和难模仿性而凸显其价值性。
在每一个产业中,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位置。因此,企业战略的核心就是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目标位置。企业选择位置需要回答如下问题:企业的目标顾客是什么,企业能给目标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如何有效率地实现这一点,这三个维度的正确选择是建构企业动态能力的必要条件。如果选择了和竞争对手不同的、独特的战略位置,则企业将在竞争中获胜;反之,则可能造成战略失效。
3.发展路径
企业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Teece等(1997)将“路径”分为“路径依赖”、“技术机会”。路径依赖是指一个公司以前的投资和惯例影响着未来的行为路径选择,当收益递增时,路径依赖的重要性会被放大,通过考虑技术机会路径依赖的前景可被预测。企业的历史制约着未来的选择,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企业的学习过程往往是局部的,学习的机会又受过去活动的约束,因为学习的过程常常是一种试验、反馈、评价的过程,如果太多的参数同时改变,企业的驾驭能力会被削弱,学习的效果也会偏离企业的目标,所以企业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企业的路径决定了技术机会的获取。“技术机会”是基础科学的传播、普及与新科技突破速度的函数,但是,技术机会不可能完全外在于产业的发展,它成为产业活动空间与速度的部分约束条件,且具有企业异质性。
Teece等(1997)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的基本逻辑是,以组织惯例、技能和互补资产为基础的组织能力,内嵌着大量独特的缄默性知识,所以企业的组织能力难以复制、模仿。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嵌入企业内部的、由过程和位置所决定的、演进路径塑造的高绩效惯例。此外,由于价值、文化、制度和声誉等无形资产的难以交易性,组织能力难以在市场上买到,而只有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孕育、培养、保持和更新(王国顺,2006)。
四、动态能力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企业动态能力存在于企业的组织和管理程序中,其形成是由企业的资产地位和发展路径决定的。Teece等学者认为企业内外部能力包括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能力,动态能力置于其管理和组织流程之中,这种流程的形成是由其(特殊)资产情况和其可利用途径决定的。动态能力框架包括组织的和管理的流程、企业专属资产地位和发展路径,并且对动态能力框架进行了具体的解释:①组织的、管理的流程组织和管理流程有三个角色,即内外部协调或整合、学习、企业资产结构再造。②企业专属资产地位。企业战略情况是由其特定资产决定的,几种直观的资产种类有:技术资产、辅助资产(技术创新所需的生产和分销新产品与服务的特定资产的使用)、财务资产、声誉资产、结构性资产、市场资产等。③发展路径。包括路径依赖(企业的出路是其目前位置和将来路径的函数,它目前的位置一般是由其经历的路径形成的)和技术机会(企业行为特定领域的执行部分是由其技术机会决定的,这是人们广泛认同的)。但是Teece等学者对此并没有进一步的论证。我国台湾地区(张志坚、张旭男和张道钊)和韩国(Sunkyung Kwon等)的一些学者据此进行了实证研究。
(2)动态能力的形成主要是由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源管理决定的。Subba(2001)认为,动态能力的形成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因素是组织设计,建立有中层经理领导的自组织,可以促进企业业务多样化的动态能力;另一个因素是人力资源管理,Subba从四个方面(人员挑选重视知识的宽度和深度;职位描述概念的丰富化;以培训来扩充人员现有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奖励成功、惩罚失败会不利于探索性学习)论述了对动态能力形成产生作用。
(3)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也是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变过程。唐春晖(2003)认为,知识形成包括五个阶段(知识获得、传递、共享、发挥和更新阶段),企业动态能力在知识形成的前三个阶段中将已经拥有的知识储存在组织惯例中,形成企业现有的能力;与此同时,企业在知识发挥中也在进行知识更新,并将新的知识逐渐转化成新的组织惯例,发展成新的组织能力。董俊武等(2004)的观点基本上也是从知识对动态能力的作用角度研究了动态能力的形成,认为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企业追求新知识的过程,并且结合组织知识的演变过程,提出了动态能力的产生、演变过程:变异(环境刺激)—内部选择(内部反应:改进现有惯例,或者建立新惯例)—传播(在企业内部推广新的或改进后的惯例)—保持环境刺激(重复运用,转化为缄默知识)。
五、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
(1)从抽象的动态能力发展为具有结构、体系和具体种类的可操作性动态能力。秦伟认为:“应该提供一个操作性定义,即提供一组可直接测量的项目或者变量,来界定隐变量或者抽象概念的意义……依照抽象定义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提出一些可观察的调查指标来说明如何度量一个概念。”动态能力只有具有了可观察的结构和体系,才有助于动态能力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
(2)动态能力与组织层次和组织特征相互关系的研究、对动态能力在不同组织层次表现出的差异的研究(Teece等学者已经提出动态能力应当有不同的组织层次,但没有作系统研究),特别是按照战略的组织层次划分公司层次、战略经营单位和职能部门三个层次的动态能力的差异研究是需要系统和深化的;动态能力与组织特征关系的研究需要沿着Subba的研究方向,进一步研究组织规模大小和集权/分权组织对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研究组织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创新、承担风险和远见卓识等精神)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挑选、培训、评估和奖励)对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作用。
(3)深入研究价值链与动态能力的关系。价值链是一个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体系(Porter,1992),价值链在一定程度上限定或者左右着资源整合。因为支撑价值链活动体现运行的是相应的一组具有一定存量和结构的资产。Teece认为,企业的知识资本、辅助资产等资产的地位决定动态能力的形成,如品牌资产的存量和性质就可以影响外部生产资源的整合能力。价值链活动体系与资源整合存在密切的关系,还表现在资产的专用性及其相互关系使得各活动之间产生了依赖,也形成了紧密的配合,这会限定企业吸纳新资源和撤退旧资源的范围和数量,表现为动态能力的路径依赖。此外,价值链活动体系的复杂程度也会影响价值链的动态能力的产生,活动体系越复杂,企业吸纳、整合外部资源的难度也越大,目前的研究还没有涉及这方面的问题,因而需要创新研究。
(4)对不同环境下动态能力的不同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由于企业为了适应动态环境而需要拥有动态能力,这说明环境的特点不同对动态能力的要求程度也不同。结合动态环境理论研究的这些成果,对不同环境下动态能力的不同特征进行实证研究是有意义的。
(5)动态能力的测量或者评价维度的识别研究、如何衡量一个企业动态能力的大小和强弱,在目前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中还是一个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