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考致富
7979200000034

第34章 战胜六个恐惧恶魔(2)

拖拉。喜欢将去年就应该完成的事推迟到明天再说;花足以完成工作的时间用于制造托词和借口,这种表现与过于小心、怀疑和担忧密切相关;只要能够逃避,就拒绝承担责任;情愿妥协而不愿奋起抗争;向困难低头,而不是将困难作为进步的阶梯来使用;为一分钱和生活讨价还价,而不去追求繁荣、富裕、富足、满足和幸福;总盘算着遭受失败时怎么办,而不是破釜沉舟、自断退路,这又进一步表现为自信心、目的的明确性、自控能力、主动精神、激情、志向、节俭意识和健全的推理能力很脆弱甚至完全缺乏;期待贫穷而不是渴望致富,以及与那些甘愿受穷的人交往,而不是想办法与那些渴求并得到财富的人为伴。

对批评的恐惧

多数人起码在受到批评时感到非常不舒服。有时候,当有人责难他们时,他们会变得忧郁和沮丧。对批评的恐惧会剥夺人的主动精神、毁掉人的想象能力、限制人的个性发挥、消除人的自立能力,并以上百种其他方式对我们造成伤害。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往往会给孩子造成不可补救的伤害。我儿时有个好友,他母亲几乎成天喜欢用一根鞭子惩罚他,每次揍完之后还少不了那句话,“你不到20岁就会进班房”。17岁那年,他被送进劳教所。

批评这种事每个人都做得太多。每个人都有一大堆批评,不管别人接受不接受,他们都会免费送上。最亲近的人通常最爱批评人。批评应该被视为一种犯罪(实际上,它是性质最恶劣的一种犯罪),因为每个父母都通过毫无必要的批评,在孩子的头脑中树立了自卑情结。善于个性化管理的老板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潜力,靠的不是批评,而是提出富有见地的建议。父母对孩子若采用这种方法,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批评会在人的心灵注入恐惧或怨恨,但却不能建立爱或关怀。

对病痛的恐惧

这种恐惧也许该追溯到身体和社会遗传领域。从根源上看,它与恐惧衰老、恐惧死亡的理由密切相关,因为这种恐惧会将人带到一个万事皆未可知的“恐怖世界”的边缘。人们只能通过听到的一些让人不安的故事,来了解这个未知世界。有些以“卖健康”为生的不法分子为获取不义之财,经常让人记起对病痛的恐惧。

总体上讲,人之所以害怕病痛,是因为病痛会带来痛苦,而且当死神降临时,人对于可能发生的事含有的不确定性怀有恐惧感。此外,人们也害怕病痛让人付出的经济代价。

有位著名的医生估计,所有看医生并请求专业服务的人当中,75%的人患有忧郁症(即想出来的病)。据可信资料显示,对疾病的恐惧(哪怕丝毫没有恐惧的理由),往往会造成害怕患病的人出现生理症状。真正强大而有力的是人的头脑!这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若干年前进行的一系列实验证明,通过暗示可使人得病。我们就进行过这种实验:请三个熟人去拜访“受害者”,而且每个人都问同样的问题即“你怎么了。从脸色看,你病得很重。”“受害者”对第一个提问者通常是咧嘴一笑,若无其事地说,“哦,没什么,我很好”。第二个提问者从对方身上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了,但是感觉非常糟。”“受害者”对第三个提问者通常坦率地承认,说他觉得自己真的病了。

如果你怀疑这种实验是否真会让受访者不舒服,可以在某个熟人身上试一试,但是做实验时不要太过火。在原始文明背景中,人们报复敌人的方法就是对“受害者”念一段“符咒”。因为他们相信,咒语会变成现实,在咒语的作用下,受害者真会生病,有时甚至因此丧命。

大量证据表明,疾病的最初表现形式通常是一个消极的思想冲动。通过暗示,这个冲动能够从一个人的大脑传给另一个人的大脑。当然,你也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它。

医生有时候为了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会将病人送到某个新环境中,因为“心态”的改变对于健康必不可少。恐惧病痛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头脑中蕴藏。对爱情和事业的担忧、恐惧、沮丧以及失望,都能促使这粒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对失恋的恐惧

这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根源何在,我想不需要赘述。它显然源于古人习惯于一夫多妻,经常窃取同伴的妻子,而且一有机会就为所欲为。

对失恋的恐惧是所有6种基本恐惧中最令人痛苦的一种。它对人身心的伤害,可能比其他任何一种恐惧造成的伤害都要大。

这种恐惧的显著症状之一是嫉妒,即在没有可靠证据的前提下,对朋友和爱人无端猜疑。另一个症状就是习惯于谴责配偶不贞而又毫无理由。其症状若进一步发展,则表现为怀疑所有人、不绝对相信任何人,以及朋友、亲戚、商业伙伴和爱人稍有不敬便借题发挥、吹毛求疵,却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理由。

对衰老的恐惧

造成这种常见恐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有可能生病。这一点随着人年龄的增长,显得越来越普遍。情欲也是恐惧衰老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的性吸引力减退。

对衰老的恐惧还有另一个原因在起作用,那就是衰老有可能导致人失去自由和独立性,因为年迈可能给人带来肉体自由和经济自由的双重丧失。

有的人在变老时会表现出行动迟缓、产生自卑情结的倾向,错误地认为自己会由于年老“慢慢不行了”(事实上,从心理和精神方面看,人最有用处的岁月有一部分存在于晚年)。遗憾的是,有些年长者由于误以为自己由于太老而不再具有主动性、想象力和自立能力,从而真的失去了这些能力。

对死亡的恐惧

对某些人来说,对死亡的恐惧是所有基本恐惧中最残酷的一种。其原因不言自明:我们不知道人死之后还有什么指望。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精彩阐述的那样,死后的世界是“隐秘的国土,任何行者到了这个目的地,都无法再回头”。

与没有伟大高校的年代相比,如今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不再常见。科学家为这个世界带来了真理的曙光,真理的光芒又使人们迅速摆脱了对死亡的极端恐惧。在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帮助下,我们驱散了对黑暗时代的恐惧,而那个时代曾经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摧毁着人们的理智。

这种恐惧无济于事。无论你对死亡怎么想,死神都迟早会降临。既然如此,就将死亡当成一种必然出现的事物加以接受并忘掉死亡吧。人终有一死,否则世界就不会发展,社会就不会进步。

组成整个世界的东西只有两样,即能量和物质。我们从基础物理中学到,物质和能量(我们唯一知道的两个事实)都不能被制造或消灭,但是物质和能量都可以转换。

如果说生命是一种东西,那么它就是能量。如果能量和物质都不能被消灭,那么生命当然也就无法消灭。像其他形式的能量一样,生命可以通过各种转化或变化过程传递下去,但是你不能消灭它。死亡不过是转化而已。

如果死亡不只是变化或转化,那么人死之后,除了漫长而永恒的安睡,什么也不会发生。而安睡没什么好怕。所以,你应该永远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担忧

担忧是建立在恐惧基础上的精神状态。它发挥作用的过程很慢,却持续不断。担忧是个阴险而狡猾的家伙,它会“步步为营”地巩固自身地位,直到瓦解人的推理能力、破坏自信心和主动性。担忧是由于犹豫而引起的一种持续性恐惧,因此是一种可以掌控的精神状态。

动荡不安的心是无助的,而犹豫正是引起内心不安的元凶。多数人都缺少果断决策的意志力,就算决策作出也难以一以贯之,哪怕在寻常的商业环境中也是如此。在经济动荡的年代,阻碍人发展的不仅包括天生喜欢缓慢决策的倾向,而且还要受到周围的人犹豫心态的影响,而这些人的心态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大面积犹豫”的普遍心态。

犹豫可以将6种基本恐惧转化为担忧。如果将死亡当成不可避免的事加以接受,你就能使自己永远不再恐惧死亡;如果你不论积累了何种财富都能下定心安理得、不再担忧的决心,就能消除对贫穷的恐惧;如果决心不再担心别人所想、所行或所言,你就能制服对批评的恐惧;如果你在接受衰老时,不将其当成一种负担,而是看成满载着年轻人并不具备的智慧、自控力和领悟力的幸运之事,就能消除对衰老的恐惧;如果你决心忘掉疾病的症状,就能使自己摆脱对病痛的恐惧;如果你决心在必要时没有爱也能好好过,就能支配对失恋的恐惧。

生活赐予你的任何东西,都不值得你付出担忧的代价。只要作出这样一个总体上的决定,你就能消除五花八门的担忧习惯。伴随这个决定随之而来的,将是镇定、安宁和头脑平静,而这些都能为你带来幸福。

头脑中充满恐惧感的人不仅会丧失自身采取理智行动的机会,而且会将这些具有破坏性的震波传递到其他人的大脑中,并使他们也丧失理智行动的机会。

连一只狗或一匹马都知道主人什么时候不勇敢,而且它们还能辨别出主人传递给它们的震波,并采取相应行动。有人发现,在动物王国智力更低的物种中,也能找到这种辨别恐惧震波的能力。蜜蜂能迅速感知某个人的大脑里有没有恐惧。出现某些未可知的原因,蜜蜂更喜欢蛰那些头脑中释放出恐惧震波的人,而不是骚扰那些头脑中毫无畏惧成分的人。

恐惧震波能迅速果断地从一个人的头脑传递至另一个人的头脑,就像人声从广播站传递到接收站那样。重要的是,二者借助的媒介也一模一样。

通灵是真事。人的想法可以自动从一个人的大脑传递到另一个人的大脑,而无论释放或接收这些想法的人能否发现这一事实。

实际上,通过口头表达消极或破坏性想法的人,必然会遇到与这些口语内容相应的后果,其形式是某种破坏性的“回击效应”,在没有口头表达的帮助下,仅释放出具有破坏性的思想冲动,就能以一种以上的方式产生“回击效应”。第一,也可能是需要记住的最重要一点,就是释放出破坏性想法的人必定会由于自身创造性想象能力的丧失而受到伤害。第二,头脑中出现的任何破坏性情感,都能形成一种消极的个性,这种个性会让别人退避三舍,往往还能化友为敌。伤害那些怀有或释放出消极想法的人的第三条渠道,在于另一个重要事实:这些思想冲动不仅会伤害别人,而且会深埋于释放者的潜意识思维里,并在那里成为此人性格的一部分。

人永远也不会仅仅释放出某个想法,便不再受到这种想法的伤害。当人释放某个想法时,想法不仅会以大气为介质而四散蔓延,而且还会永久地植根于释放者的潜意识思维之中。

人活世间的大事多半是获得成功。要想成功,你必须寻找安宁、获取生活的物质必需品,最重要的是,获取幸福。而所有这些能显示成功的东西,最初的表现形式都是思想冲动。

你也许能控制自己的大脑,有力量将选定的各种思想冲动流入其中。在享有这一权利的同时,你也有建设性运用大脑的责任。你是自身尘世宿命的主宰,这一点就像你有能力控制自身想法一样必定无疑。你能影响、引导并最终控制所处的环境,将人生打造成理想中的模样。但从另一方面讲,你可能不注重使用属于你的特权——即将人生打理得有条不紊。从此,你将投身于“环境”的广阔海洋,在那里,你像海面上的一片木屑,任由海浪上下颠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