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上述政策的调整,俄罗斯社会发展取得较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改进之处。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俄罗斯社会政策调整的效果在居民收入水平和劳动力市场两个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
一、居民收入水平
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居民收入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居民货币收入增长较快,工资收入所占比重较高,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下降
1999年以来,随着俄罗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据统计,2001~2006年,俄罗斯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88%,实际工资上涨了118%,实际养老金增加了48%。居民收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工资的提高和各类社会保障的支付,工资在其中所占的比重较高,而且不断增加,2000年所占比重为62.8%,到2006年已增至66.4%。同时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逐渐缩小,2000年为15.4%,到2006年降至11.2%。
(二)不同经济部门职工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较大
资源性产品国际价格的不断上涨,使俄罗斯经济的资源型特征不断强化,矿业、冶金、石油加工和金融部门的竞争力凸显,这些部门的职工工资收入也较高。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这些部门的职工工资总体上是全俄平均工资的2倍以上,而绝大部分行业,尤其是农林、纺织和服装加工、皮革加工、木材加工、教育等行业的工资明显低于全国各行业的平均水平。如2006年,金融领域职工的月平均工资达到26000卢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其次是采矿部门,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3000卢布,是全俄平均水平的2倍,而加工工业部门的平均工资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教育部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卫生和社会服务部门的工资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从近两年的数据看,各部门之间月工资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如2007年1~10月,金融部门、能源开采部门、管道运输部门、焦炭和石油产品加工部门职工的月平均工资分别为33223卢布、32209卢布、28344卢布和27530卢布,各为全俄罗斯平均工资水平的2.6倍、2.5倍、2.2倍和2.1倍。农业、狩猎和林业部门职工的月均工资为5854卢布,仅为全俄罗斯平均水平的45%;纺织和服装加工业为6190卢布,是全俄罗斯平均水平的48%;皮革加工、制鞋业为6878卢布,为全俄罗斯水平的53%。部门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越发明显。
(三)退休人员相比在职人员的物质条件持续恶化
近年来,俄罗斯的退休金不断增加。以中央联邦区为例,1999年年末,俄罗斯的平均退休金低于最低社会保障25%。截至2006年年末,其已高于最低社会保障15%。但是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相比,其物质条件却在不断恶化。如2001~2002年,平均退休金相当于平均工资的31.6%,到2005年相当于27.6%,到2006年第三季度已经仅相当于25.6%,类似于1999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情况。
(四)贫困问题有所缓解,但是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2000年以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居民货币收入增加,贫困人口下降。2000年,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居民占居民总数的30%,2007年上半年,贫困人口的总数为2230万人,占总人口的15.8%。但是在贫困问题得到缓解、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的背景下,收入差距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2000年,俄罗斯的基尼系数为0.397,到2005年达到了0.404.基尼系数的扩大反映了俄罗斯贫富差距的扩大,说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在各类居民之间分配不均衡。收入差距的扩大还反映在中产阶级人口的减少上。根据2007年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院发表的《现代俄罗斯的城市中产阶级》分析报告,中产阶级在城市成年居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已由2003年的25%下降至2007年的20%。
(五)贫困人口主要为农村人口、多子女家庭、无固定工作者及退休伤残人员家庭
俄罗斯贫困人口中的60%为农村居民,多子女家庭的贫困比率也比较高。如在1~2个子女的完整家庭中,贫困家庭占一半;3个以上子女的完整家庭中,贫困家庭占3/4;而3个以上子女的单亲家庭中,贫困家庭占85%。2/3的无固定工作者和一半以上的伤残退休人员家庭也属于贫困人口范畴。
(六)地区间收入差距较大
地区间收入差距大体现在两个指标上:一是居民人均货币收入。以2006年为例,联邦主体间居民人均货币收入最高相差近10.1倍,最少的为印古什共和国,为2996.3卢布,最高的为莫斯科市,为30388.1卢布。二是月均名义工资。2006年1~11月,月均名义工资最高的是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3.2万卢布)、汉特—曼西自治区(2.56万卢布)、楚科奇自治区(2.35万卢布),最低的是达吉斯坦共和国、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卡拉恰耶夫—切尔克斯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阿尔泰边疆区、乌斯季奥尔达布里亚特自治区,月均工资在0.47万~0.6万卢布,地区间月均名义工资的最高差距为6.8倍。
(七)实际工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从近年的数据看,2006年1~10月,实际工资同比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7%和6.5%,而2007年同期,两者分别为14.5%和5.8%,差距扩大的趋势较为明显。这说明将来俄罗斯居民实际工资的增长将会越来越受制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二、劳动力市场
俄罗斯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市场,它的出现至今不过十余年的时间。从2000年开始,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了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强劲增长,有效地刺激了俄罗斯经济的增长,俄罗斯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也开始好转。俄罗斯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如下的发展态势。
(一)劳动力供给增幅较小,女性劳动力人数增加明显
1999~2007年,从经济自立人口数量看,俄罗斯劳动力供给相对较为充足,原因是1983~1990年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不过,经济自立人口的年均增加幅度并不大,2000~2006年年均增幅仅为0.43%。此外,经济自立人口中女性劳动力的供给较男性增加明显。但是劳动力供给较为充裕的状况不可持续。从2007年开始,适龄劳动力绝对人数开始下降,根据预测,从2008年开始,适龄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会下降,这也就意味着经济自立人口绝对数量将会减少。
(二)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俄罗斯连年经济持续增长,就业率也稳定增长,但是总体而言,就业水平变化不大。从历年就业人数的变化上可以发现,2001~2006年各年的就业人口同比增幅仅2002年为1%,其余年份均不足1%。具体的估算数字是,近年来俄罗斯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仅为300万~500万个。可见,俄罗斯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有限。
(三)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但是小企业和个体经营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截至2007年11月底,虽然俄罗斯大中型企业仍旧吸纳了54.2%的就业人口,但是近年来俄罗斯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分化,大中型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小企业、个体经营部门吸纳的劳动力增加较为明显。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9~2005年,在大中型企业工作人员减少了300万人,占该类企业工作人员的10%,而小企业和个体经营部门吸纳的劳动力则增加了1000万人。
(四)就业结构与发达国家日渐趋同,服务业就业人口增加明显
转轨以来,俄罗斯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不断增加。1999~2006年,这种趋势继续推进。根据统计,这七年中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减少了2%,作为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部门,就业人口增加了2%。如果说转轨之前第二产业集中了40%的就业人口,那么到了2006年年底,该数字下降到了30%,降幅达1/4.相对而言,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增加了15%,占到了60%。
(五)失业人口逐年下降,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口不断增加,其中长期性失业人口所占比重较高
在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失业人口不断下降。2000年的失业人口为705.9万,到2007年11月已降至445万人。但是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口却增加较快,如2000年为103.7万人,到2006年达180万。其中失业时间超过1年的长期性失业较为普遍。在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口中,长期性失业人口所占的比重2000~2004年分别为42.3%、36.9%、38.8%、35.7%和38.4%。
(六)产业结构多样化、服务业较为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素质高的地区就业状况较好,而生产类型单一的地区则失业状况较为严重
截至2007年11月底,失业率不足0.9%的地区大多属于产业结构多样化程度较高、服务业较为发达、基础设施状况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的西北和中央联邦区,如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斯摩棱斯克州、图拉州、列宁格勒州、卡卢加州、特维尔州、下诺夫哥罗德州、奥伦堡州、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失业问题较为严重的是南部联邦区,其中车臣共和国和印古什共和国的失业状况令人担忧。2006年年中,车臣共和国的失业率高达72.2%,印古什共和国为61.2%。这些地区的失业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长期性失业所占的比例较高,占60%。造成这些地区失业规模和强度都较大的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地区生产结构单一,缺乏经济增长点,因而造成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
§§第十一章 经济发展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