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经典古诗文800句新解
7981800000011

第11章 拒绝劣行

388.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曹植《七步诗》

译文:(豆子和豆秸)本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要急着互相煎熬呢?

解析:这是一首讽喻诗。曹植以萁豆相煎隐喻其兄曹丕对亲兄弟的残害。这段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文学》。(《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所编的小说集)曹丕和曹植同为曹操之子为卞太后所生,是一母同胞。曹丕为兄,曹植为弟。曹植幼年十分聪颖,曹操对他很宠爱,几次想立他为太子,但因曹植太过任性而失宠。后即由曹丕即位,为魏文帝。曹丕称帝之后,一向被其嫉恨、憎恶的曹植,就成为他首要的迫害对象,屡次贬官迁徙,想把曹植置于死地,于是就有了七步诗的产生。曹丕命令曹植必须在七步之中,做出一首诗,如果走完七步做不出诗来,则将施以斩刑。在如此重压之下,凭着曹植过人的聪颖和刻骨的悲愤,遂应声吟出了这首令人读来感慨万分的七步诗。曹丕听后,面有愧色。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以很形象的拟人手法,沉痛而悲愤地斥责了曹丕被政治野心毒害得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的卑劣行径。这也是曹植在被逼无奈之下,从内心深处所发出的怒吼和反抗。在亲兄弟之间,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怎么能不使人惊心?

亲情在各种感情之中,是最浓、最深、最真的。在亲情之间,密织着一根永远扯不断的血肉纽带。孝和悌(指兄弟友爱),古人要遵行,今人更要遵行。当今社会的一些阴暗角落里所出现的丑行,诸如:逆子无义,逼父上吊。生母绝情,迫女为娼。兄弟分家,刀斧相见等。都为做人道德所不容,都为世人所唾弃。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警示作用,将会绵长久远地被传承下去。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滤豉以为汁。

萁在釜中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89.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晋代·陆机《猛虎行》

译文:口渴时不喝盗泉里的水,炎热时不在坏的树下寻找阴凉。

解词:盗泉:水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北。据《尸子》(《尸子》是战国楚人尸佼的著作,现已失传。)记录,孔子经过盗泉,虽然口很渴,但因为厌恶这个名字,没有去喝里面的水。恶木:坏的树木。《管子》中说:“胸怀耿介之志的人,不在恶木之枝下乘凉。”

解析:此诗句托物言志,表现了诗人洁身自好,心地纯净,绝不与低俗、丑恶相苟合的高尚品格。

社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大世界,是由许许多多,各色人等组成的。因此,在进步、光明、美好的主旋律之下,必然也会有一些沉渣泛起,必然也会有一些丑恶现象和阴暗面不时出现。所以,一个清醒、明智的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场合下,都必须以道德观念来规范自己,不随波逐流,不苟合时俗,抵御诱惑,拒绝丑行。保持纯洁、高尚的操守。

390.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杜甫《绝句漫兴(其五)》

译文:轻佻的柳絮随风飘来飘去,浮薄的桃花随着河水远远流去。

解词:癫狂:轻佻。

解析:杜甫的《绝句漫兴》共九首。约在他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所写。成都草堂的景色十分秀丽,杜甫当时的生活也比较安定。但是,诗人心中仍深怀着国难未除,故园难归,饱经离乱,颠沛流离的苦痛。所以,他此时的心情还是沉重而忧郁的。由此,他此时所写出的诗,虽然也有对美好景物的描写,但基调是低沉的,而且感觉也是异样的。“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就是一例。在通常情况下,柳絮、桃花应该是很美的,但是此时在家国不定,愁思绵绵的诗人眼里,却是令人生厌的轻狂、浅薄之物。

轻狂、浅薄是为人处世的一种错误态度,也是风派人物的典型写照。此类人物为了牟取个人私利,贪图物欲、财欲,投机取巧、见风使舵、哗众取宠、张狂媚俗,无所不用其极。其结果,不仅得不到所想要的,而且还会为众人所不齿。

为人处世要的是“宁拙勿巧,宁涩勿滑,宁丑勿媚”。要的是本色、真性、诚朴。这样,才能站得稳,才能立得住。

绝句漫行(其五)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391.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宋·黄庭坚《鹧鸪天》

译文:白发老人牵挽着菊花,任凭世俗市人冷眼相看。

解词:黄花白发:黄花指菊花,白发指老人。

解析:黄庭坚是一个具有狷介性格的词作家。此首《鹧鸪天》显现出了词人的风骨。黄庭坚仕途不顺,屡遭贬斥,但他倔犟不屈,铁骨铮铮。“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生动地表现了他虽然身处低谷,但却豪情满怀,不同流俗,独立特行,笑傲天地之间的倔犟风姿。确实,人不可无傲骨,不可无尊严。不论处于何种环境,尤其是遭人冷眼低看之时,一定要洒脱旷达;一定要昂起头,挺起胸,傲骨凛然。人生道路常会坎坷不平,生活经历常有艰难困苦,但只要有志气、有气节、有韧性,就一定会战胜困难,谱写辉煌。

鹧鸪天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进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392.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宋代·黄升《鹧鸪天》

译文:文采出众不在于出言锋利,抄着手在一旁默默无言的人,却满腹经纶,意味深长。

解析:这两句诗意在评论浮躁、张扬和内敛、沉稳两种不同的品性和文风。浮躁、张扬自然不是好的品行和文风。因为,好的品行,必须心无旁骛、静心修身养性、自省自悟,以求达到修养的高境界。做学问、学本领,必须坐得住、沉下心,踏踏实实,苦苦攻读、细心钻研、学无止境、永不满足,以求获得真才实学,具有过硬本领。那种浅尝辄止、凭着一知半解,就到处夸夸其谈,吹嘘炫耀的人,其实是胸无点墨的无知、无用之人。“风流不在谈锋胜”,正是辛辣地讽刺这种不正的品行和文风,而“袖手无言味最长”也正是倡导自觉修炼,埋头苦学,渴求知识,以具有沉稳谦逊的好品行,获得真知灼见的好文风。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借鉴。

鹧鸪天

雨过芙蕖叶叶凉,摩挲短发照横塘。一行归鹭拖秋色,几树鸣蝉饯夕阳。花侧畔,柳旁相,微云澹月又昏黄。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393.想当初风尘落落谁怜悯,到今日衣冠楚楚争亲近。——元·无名氏《冻苏秦衣锦还乡》

译文:过去在失意落魄的时候,有谁关心同情过?到现在做了大官衣锦还乡的时候,一个个都争着来表示亲近。

解析:苏秦是战国人,前期仕途不顺,处境艰难,后奉行合纵之策,游说六国共同抗秦,被封为六国之相,风光了一段时光。此曲句就是由苏秦的故事所引发出来的感慨,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势利社会的现实。

用势利眼光观察、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浅薄、低俗、功利、贪婪,其内心世界十分丑恶。他们所追求的只有赤裸裸的权势和钱财。人性中的美,诸如质朴、纯净、圣洁、无私等,在他们的心里,荡然无存,这是可鄙、可憎的。

人和人之间,应当有真情、善意相连;朋友之间,应当相互尊重、患难与共。人人心里都应该有一块净土。

394.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清·宋荦(luò)《邯郸道中》

译文:(通往邯郸道上)来来往往为奔波名利的旅客很多,他们满身尘土,一路劳顿都是为了去拜念卢生。

解词:卢生:是一个典故中的人物。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记载一个故事:在邯郸的一个旅店里,一日来了一个叫卢生的少年。他因应试落第,功名不就而烦恼丛生,叹息不已。道士吕翁看到后,便从囊中取出一个磁枕,让卢生枕上入睡。卢生睡熟之后,就做了一个黄榜高中,就此飞黄腾达的美梦。醒来之后,发现自己仍睡在简陋的客店里,店老板所蒸的黄粱小米饭尚未熟透。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说为许多人所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不过像梦幻一般短暂虚幻,以讽刺像卢生一样的追名逐利者。此故事后演变为成语“一枕黄粱”。

解析: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为了不虚度时光,为了使生命具有意义和价值,就应当有生活目标,有明确追求。而确定目标和追求,却又不是玄奥、空泛的,而是十分平实、具体的。即人要活得实实在在、活得有用有益、活得高尚纯净。不做物欲的奴隶,不求暴富、不去妄求、不存奢望。如此而已。

邯郸道中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墓荒祠也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395.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清·曹雪芹《红楼梦》

译文:用尽了心计太过聪明了,其结果反而害了自己的性命。

解词:机关:心计、心眼。卿卿:卿,古代皇帝对臣下的称呼。后来作为对女子的爱称。曲中用此词含讽刺意。

解析: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五回的《红楼梦十二支曲》,是以词曲形式,预示书中主要人物的身世和结局。其中《聪明累》一曲,是写王熙凤的。王熙凤可称得上是一个绝顶聪明、出类拔萃的能人了。她年纪轻轻的,就独揽着贾府的财政大权,杀伐决断,颇有些大将风度。但是,她太过聪明了,这聪明实则是擅长玩弄权术,用尽心计,施展手段,以此达到掌控财权,图谋私利、满足个人的欲念。凡此种种,致使王熙凤最后落得个“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恶果。

作者对王熙凤冠以“太聪明”一词,实则表露了他对这种人深怀憎恶之情,而且指出“太聪明”的结果,必然归于可悲下场,其中又深含着告诫之意。

任何时代中的人,其为人处世的标准都应是一致的,即: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不损人利己、不图谋私利,尽自己应尽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内心清清亮亮、纯纯净净。如此终了一生,即使十分平凡、普通,也是用一个“大”字写就的人。

396.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清·屈复《偶然作》

译文:有百金就能买到骏马,有千金就能买到美女,有万金就能买到高官,但何处能买到青春呢!

解析:此诗用直白之语,道出了发人深省的警语,看似信手拈来,实则蕴涵着深刻的至理。全诗紧扣着金钱,用比照之法,集中地指出了拜金主义的要害。在拜金者看来,金钱是万能的,而这正是坑害人的祸根。固然,钱可以买到许许多多的东西,但买得到骏马,却买不来高超的骑术;买得到美女,却买不来真情;买得来高官,却买不来官员所应有的情操和尊严。而最重要是,人的生命历程中最可贵、最旺盛、最不可缺少的阶段——青春,是金钱所根本买不到的。

对于金钱应有如下认识:人不能没有钱。属于个人的钱不可过多。人万万不可掉到钱眼里去。金钱绝非万能。

397.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周书》

译文:肆意地耍弄他人,就会丧失良好的品德,只顾一味地迷恋一些玩物,就会丧失了进取的志向。

解析:“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是一种很恶劣的表现,既损人又不利己。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而且时间有限。所以,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为了对得起宝贵的生命,对得起自己,就应老老实实为人,踏踏实实做事。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纯净、高尚。只有这样,才能活得有意义,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既丧德又丧志的人,不仅祸害社会,自己也终身备受精神熬煎,沉重而痛苦。

398.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尚书·周书》

译文:在细节上如不谨慎行事,最终就会败坏高尚的品德。

解词:矜:注重、谨慎。细行:细小的事情。

解析:“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对人们是一个中肯而重要的提醒。它讲明了小事与大事之间的演变和利害关系。有些人对此不予重视,或认识不清,于是常常不拘小节,随意行事。岂不知小事不加注重,就会坏了大事,就会走错了路,因为大事是小事的积累,大事是小事的量变、质变。受贿上千万元的大贪污犯,最初可能是从收五十元红包开始走向邪路的。

细节万万不可忽略啊!

399.不做无益害有益。——《尚书·周书》

译文:不去做无益于自身的事,以免损害了身心健康。

解析:此句对世人具有很深刻的告诫之意,即:人的一生要坚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且还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无益害有益”的恶果。确实,人生在世,不一定能创出丰功伟业,但却应当使自己纯净、高尚。为人处世,实实在在、本本分分,该做的,努力去做;不该做的,绝对不做。要拒绝种种非分的诱惑,不贪图功利钱财。这样度过一生,就可问心无愧,就是值得的。

400.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左传·隐公三年》

译文:骄傲、奢侈、无度、放纵是自我走向邪路的缘由。

解词:奢:奢侈。淫:无度。逸:放纵。自:自己、自我。

解析:骄、奢、淫、逸是恶行的概括。如果一个人身上此四类劣性样样俱全,这就意味着,此人必已走向了邪路,自我毁灭了。因为,人一旦沾染了此类“毒菌”,就埋下了走向邪路的祸根和铸成了走向邪路的内在因素。因此。“骄、奢、淫、逸,所自邪也”所起到的告诫、警世作用,深远而久长。

克己、自律是防护向罪错之路滑行的有效制剂,人人都要牢记于心,一生遵循,并身体力行。

40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一个人如果总在做不义的坏事,必然会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解词:毙:倒下。可作“死亡或灭亡”解。

解析:俗语说:恶有恶报。“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一种“恶报”。这种恶报,不带有任何迷信色彩,而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如果一个人总在做坏事,势必对他人、对社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伤害大了,伤害久了,必然会造成严重的恶果。恶果的表现形式必然是自我毁灭。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多行不义必自毙”告诫人们,要做好事,做好人。绝不做坏事、做坏人。

402.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左传·襄公十年》

译文:众人的愤怒难触犯,专权的欲望难实现。

解析:此文句评述了两种不良表现及后果,蕴涵着深刻的告诫之意,是规劝执政者的警句。一者是“众怒难犯”。当大众一致对某件事表示了不满、愤怒时,就十分鲜明地表明了这件事必定大大地违背了群众的利益和意愿,肯定是错误的。如果立即敏感地意识到这一情况的严重性,及时纠正,还可挽回坏的影响;如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意孤行,触犯众怒,必定会造成无法收拾的恶果,后患无穷。一者是“专欲难成”。当执政者大权独揽,而又独断专行、刚愎自用,其决策必定谬之千里、错误百出。这种表现的结果,必然会陷于孤立无助、自取惨败的境地。

403.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译文:要想加罪他人,还怕找不到罪名吗?

解词:之:他。第三人称代词。

解析:此文句道出了一种很卑劣、恶毒的行径。即:为了牟取宗派集团或个人的私利,不择手段,不顾事实,颠倒黑白、罗织罪名,陷害他人。此种行径是奸佞小人所为,绝不能容忍。这种违背道德和法规的恶行,必须坚决予以谴责、抵制、制裁。

此文句后演变为成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广泛流传使用。

404.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周语》

译文:处事轻率随意的人,就会缺少谋略;骄傲自满的人则必待人无礼。

解析:此文句指出了两种不良表现,一则处事轻率随意,不认真、不严谨;二则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并指出了其“寡谋”、“无礼”的不良后果。一个执政者,无论在指挥战事或治理政事之时,如果抱着轻率随意、骄横跋扈的错误态度,都会必败无疑。这是被无数历史事实所充分证明过的。此外,任何一个人,如果也如此“轻”和“骄”,其结果也同样归于失败。因此,必须对此高度重视。

凡事都要认真思考,不随意轻举妄动。做人永远谦逊自重,不虚夸浮华。

405.见乱而不惕,所残必多,其饰弥章。——《国语·周语》

译文:看到出了乱子而不警惕,损失必然很多,如果只想去掩盖错误,其结果只能更加明显地表露出来。

解词:残:损害。饰:掩饰。弥章:更加明显。章:明显、显著。

解析:在任何时期、环境和实践中,出现一些错误,都是正常的。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只要有错必究,就可挽回损失。怕的是错误一旦发生,就千方百计地去回避、掩盖,从而造成无可挽回的恶果。此文句所阐明的正是这个道理,而且扼要、精辟。可谓至理名言,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406.义者,利之足也;贪者,怨之本也。废义则利不立,厚贪则怨生。——《国语·晋语》

译文:信义是利益的支撑点;贪婪是招怨的根源。背弃信义就会使利益失去支撑,过于贪婪就会怨恨丛生。

解词:足:立足。可作“支撑点”解。

解析:此文句通过义与贪的对比,表达了取信义、弃贪婪的信念。“义者,利之足也”阐明了讲求信义是为民谋利的根本。而“贪者,怨之本也”则指出贪婪造成的恶果。“废义则利不立,厚贪则怨生”进一步阐明了废义而厚贪的严重而无可挽回的后果。因此人人都应讲求信义,摒弃贪婪。

407.不以禄私其亲,功多之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战国策·燕策》

译文:不能以丰厚的薪俸来偏私自己亲近的人,谁的功劳大,就授予谁;不能把高官随意赐给自己喜欢的人,谁能称职就委任谁。

解词:禄:官吏的薪俸。私:偏袒私情。随:随意。当:担当。

解析:对于当政者来说,清正、明达、秉公处事,是最重要的。尤其在任用、赏罚方面,更要公正、无私,唯贤是用,杜绝任人唯亲、赏罚不公。这样,才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在权力、地位、金钱所编织的万花筒面前,不眼晕目眩,不心旌摇曳的官员,是老百姓最拥戴、最信任的人。

408.巧言令色,鲜仁矣。——《论语·学而》

译文: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解词:令色:装出和善的样子。鲜:少。

解析:巧言令色是一种居心不正、虚伪造作、阿谀奉迎、品德低下的不良表现。孔子尖锐而深刻地指出,持有这种生活态度的人,缺少仁德。确实,为人处世,应持有真挚、本分的态度,万不可为了个人私利,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处所,随意变换不同面孔,察言观色、揣度人心、花言巧语、取悦讨好。

“仁”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和核心,孔子把“巧言令色”,提高到“鲜仁矣”的高度,表现出他对此种恶劣表现的深恶痛绝和愿社会品德高尚成风的热切追求。

409.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译文:急于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解析:“欲速则不达”一句中的“欲速”不仅是思路和方法的偏差,而且更是一种错误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的形成,是由于急功近利所致。急功近利的内核,一个“私”字即可概括。为什么做事一心想急于求成呢?实际上,是求利的念头在驱动。“则不达”是此种心态驱动的必然结果。因为,求利而图快,必然会违反办事的常态和规律,由此也就必定会使自己所期望的愿望落空。

“欲速则不达”现已演变为常用成语。

410.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

译文:在没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利益时,总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利益后,又忧虑会失去。如果这样害怕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地去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了。

解析:一个过于计较私利的人,就如句中所述的一样,终日困扰在患得患失之中。他终日不得安宁,心里所想的,除了自己,还是自己,精神负担十分沉重。这样的活法,既得不到满足,又从不会快乐,而且,如果发展下去,就有可能“无所不至”,即可能会一无所得,甚至身败名裂。这何苦来呢?所以,困于患得患失之中的人,应该换一种活法。即从心里不断剔除私念,逐步从过于计较个人利害得失中走出来,不妄求、不奢求,调整好心态,对社会和家庭,尽自己应尽的责任,求得生活稳定,并且有望不断富裕,家庭和美。这是一种平常而普通的活法,但只要坚持,只要知足,就能常乐,就是幸福。

此句后演变成语“患得患失”。

411.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译文:整天吃得饱饱的,却不动脑子想着干点什么事,这样是难以混下去的呀!

解析: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人,好逸恶劳而又贪图享受,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这种人可怜又可悲。长期这样混下去,就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毫无贡献的寄生虫,不仅自己精神没有寄托,空虚无聊,而且会被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代所淘汰。孔子在几千年前,就给此种人予以谆谆告诫。面对古圣人的忠告,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不应该幡然悔悟,改过自新吗?

412.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

译文:志向不坚定的人,其聪明才智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讲话不守信用的人,其行动就不会果敢。

解词:果:果敢。

解析:在人应具有的美德之中,志向和信用是最首要和不可或缺的。志向就是一个人想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路的意愿和决心,是奋斗和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信用是一种人格要求,是一种责任。人如果不具有志向和信用,则必会“智不达”、“行不果”,毫无建树、一事无成。墨子的论断如此精辟、准确,令人叹服。

应将此作为诤言和忠告牢记于心。

413.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译文:一个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无耻,是最可耻的。

解词:无耻:指没有羞耻之心。

解析:孟子的这段话,痛下针砭地指出,人如果到了不知“羞耻”的地步,就是人间最可耻最不幸的人了。此言含有极深刻的告诫之意,发人深省。羞耻就是不光彩、不体面。羞耻心就是懂得什么是高尚,什么是低贱;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有了羞耻心,就能自戒、自律、自爱、自尊、自重;没有羞耻心,就厚颜无耻、胡作非为、没皮没脸、人格卑劣。

414.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

译文:一个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他人的老师。

解词:患:忧患。可作“毛病、忌讳”解。

解析:孟子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指出并抨击了一些人的骄傲浅薄、虚夸浮躁。学无止境,一个真正想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无论如何刻苦攻读,无论掌握了多少知识,都不会满足,更不会骄傲。必会始终坚持学习,从不会中断,活到老,学到老。只有那些胸无大志,不求上进之人,才浅尝辄止,就自持学富八斗;胸无点墨,却好为人师。这种表现只能显露出此类人的无知、愚蠢、浅薄。其结果只能是不学无术、自毁前程。

415.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眇要。——《老子·道经》

译文:不认为他的师长是尊贵的,不珍爱所得到的资质,虽然自认为明智,其实是糊涂,这就是精妙的道理。

解词:资:资质。此处可作“从师长处学来的学识”解。知:通“智”。眇要:眇同妙。眇要:指精妙的道理。

解析:此文句强调必须尊重师长,坚持并善于学习师长的学识和品德。万不可由于自己有了一些长进,就慢待、傲视师长,自满自足。此外,从恶人恶事中所得到的借鉴,也应倍加珍惜,终身受益,不可忽视。

老子“贵师爱资”的告诫,应牢记于心。

416.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老子·道经》

译文:没有哪一种罪恶比放纵欲望更大。没有哪一种祸害比不知满足更大。

解析:此段话堪称经典警句,具有极深刻的告诫意义。老子认为“罪莫大于可欲”。“欲”就是贪欲。这是罪恶的根源。一个人如果不抵御欲念,就会背上贪欲的枷锁。贪欲的追逐,无不是在奢求和妄想中进行的,并且极难满足。贪欲者的追求实质上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如有些贪欲者能在煎熬中清醒,或许可以有救,但是深陷于其中的人是很难幡然悔悟的。于是,这些人因为受贪欲的驱动,就会无所不用其极,从而利令智昏、抗蒙拐骗、贪污受贿、图财害命,最后必定归于毁灭。

“祸莫大于不知足”中的“不知足”,就是从不满足。和贪欲紧密相连,或者说是贪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些不知足的人的私欲如一时得到了侥幸的满足后,还会有新的欲念,再满足后,又会再有更多的奢求……如此下去,欲壑难填、贪得无厌,永无休止地不满足,从而丧失理智、为所欲为、伤天害理。其结局也无疑归于毁灭。

贪欲和不知足是祸根,贪欲和不知足是无底洞。看看那些贪官们,或锒铛入狱,或命丧黄泉,无一不是贪欲惹的祸!

41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德经》

译文:名誉和生命相比什么更可亲?自身和财物相比哪个更重要?得到和失去相比哪个害处更大?所以,过分的爱名利就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过多的收藏敛财必会招致更大的损失。

解词:孰:谁,哪个。货:财物。病:弊病,祸害。

解析:这段名言的中心意思是讲如何看待得与失和取与舍。老子先以设问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深思在名利、财富和自身存在之间的选择和取舍中,应采取何种态度。然后,十分明确地表明了“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结论。其中蕴涵着他所一贯倡导的大道的精髓,并充满着辩证观念。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每个人随时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选择。加之名利、地位、财富等又极具诱惑力,如果面对各种选择,自己头脑不清醒,心中又无根底,就有可能被功利所迷惑、把名望利禄放在首位,从而陷入追名逐利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为此,在面临选择而又一时把握不定时,就应认真地思考并回答老子的设问,即:“名与身孰亲?”身亲。“身与货孰多?”身多。“得与失孰病?”得病。对此,在任何社会环境里,在任何人生阶段,都不要有任何的犹豫和迷失,坚定而自觉地抵制利欲的诱惑,心地明净,头脑清醒,走自己的路。

418.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荀子·大略》

译文: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肯做,这是抛弃国家、失掉性命的道路。

解词:捐:舍弃。

解析:荀子对“大者不能,小者不为”的不良为人态度深恶痛绝,所以将此种表现的恶果提高到最高点——“弃国捐身”,以告诫世人,万不可为。这是可以理解,应予认同的。一个人既无奋斗目标和雄心壮志,又平庸无能、眼高手低,大事无能力、信心去做,小事又不屑于做,必然会一事无成,对社会毫无贡献,是一个庸人,甚或是个废人。当前的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崭新时期,持这种人生态度的人,与新时代完全相悖,如不改变,定会被时代所淘汰。

419.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韩非子·十过》

译文:贪图小利就是对大利的危害。

解析:韩非子一语见的,指出“顾小利”的危害。凡鼠目寸光,只顾眼前蝇头小利的人,必然会在大的利益上,遭受重大损失。“小利”和“大利”之间的这种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只要头脑清醒的人,都不难悟出。但那些爱贪小便宜而导致利欲熏心、利令智昏、不择手段的人,却偏偏执迷不悟地做出得不偿失、毁掉自己的蠢事。古往今来,此类事例数不胜数,教训惨痛。

“顾小利”而导致“大利之残”,是为人处世的大忌。凡立志创业,期望走向成功的人,就必须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勤劳本分,诚信守法,去打造、积累自己的业绩。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窍门和捷径。

韩非子这段名言,深含着醒世和告诫之意。

420.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韩非子·解老》

译文:祸难的产生是由于心生邪念,而产生邪念是由于受了欲念的诱惑。

解析:但凡恶人做了恶事,必遭祸难。恶人做了恶事,是由于恶人心中生出了邪念;而所以生出邪心,是由于被欲念所引诱。韩非子以清醒、深刻的是非观,一针见血地指出欲念是一个人走向堕落的罪恶之源。欲念极具诱惑力。人一旦被这种欲念所裹挟和控制,就利令智昏、忘乎所以。欲念表现为对私利的不可遏止的无限追求。私利可以是贪财,可以是贪物,可以是贪权,可以是贪色……一个人如果心生贪欲,并且一再膨胀、泛滥,他的心就成了自己的地狱,他就会肆无忌惮地做出许多伤天害理、自我毁灭的事。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恶性事例所充分证明了的。

当私欲刚刚在心里萌生的时候,就下最大的决心,从心底深处摒弃并铲除,这是一种清醒,一种明智,一种与邪路决裂的勇气和决心。果能如此,则仍可以获得光明前程。

421.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自身。——《礼记·表记》

译文:只是口头上许给别人好处,而事实上不兑现,这样怨恨和灾祸就会临头。

解词:口惠:口头上许给别人好处,而实际上并不想兑现。

解析:此言尖锐地道出某些人的一种不良品行——“口惠而实不至”,及其造成的恶果——“怨灾及自身”。向别人许下了诺言,就是让人如同捧上了一个热火罐一般在等待和企盼,但却不去兑现。这实质上就是对别人的一种戏弄和欺骗。这种行为很不地道,也十分恶劣。如果屡屡如此戏弄和欺骗下去,必然结怨、遭恨,迟早会自食恶果。

诺言怎能当成免费的人情,到处赠送?

诺言怎能像五彩缤纷的气球一般,在人的面前晶光闪烁,而又倏忽腾空而去?

兑现承诺是一份纯情、一份挚爱、一份真诚。我们都应当一诺千金啊!

422.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译文:有欲望而不知满足,会失去所有的欲望。已经获取了不知停止,会失去已经获取的东西。

解析:此段名言的精髓是“知足”、“知止”。人常常有一些愿望,甚而产生一些欲望,诸如想在生活中得到些改善、想多得些收入,或者迫切希望能获得自己久已渴求的东西等。这都是很合情而正常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正常的愿望或者欲望一旦无限制地滋长、膨胀,而不能控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从而成为一种毫无理性的妄求和贪欲。人也就成为了背负着物欲枷锁的奴隶。其表现就是得到了还要,有了,更要。永不满足,永不休止。这样病态似的发展下去,就会堕落,就会犯罪。其结果必然是一无所有,被社会所淘汰。

423.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译文:有了一次成功或者有了一些浅薄的见解,就洋洋得意、自满自足。这是目光短浅,十分狭隘、片面的见解。

解词:一孔之见:从一个小洞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解析:此句十分深刻而又形象地讽刺了既见识短浅又自满自足的轻浮、浅薄之人。这种人只能碌碌无为,绝不会有所成就。一个人如果真愿意做一个持重、踏实而又身怀抱负,立志做大事业的精英,就应当胸怀博大、高瞻远瞩、虚怀若谷,学而不厌、从不满足。

一得之功、一孔之见,从来都应不足挂齿,都不在话下。

424.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不要把池塘里的水完全排干去捕鱼,不要把树林烧尽去打猎。

解词:涸:水干。

解析:“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两种极其错误的捕杀生物的做法,是绝不可取的。人和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自然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要的保障,所以人类有责任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重视可持续发展。

这两句话还有更深的寓意。有些人行事也会有类似“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错误。如:为了急功近利,而无视环境保护,破坏整体的生态平衡;为了获得眼前的局部利益,不做长期打算,损害根本利益;甚至于为了个人的私利,而贪婪地榨取,不留余地等。这些都是应该防止、杜绝的。

425.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汉·班固《汉书·岑彭传》

译文:有的人总是苦于不知足,已经得到了陇地,又想再得到蜀地。

解词:陇:指今甘肃省一带。蜀:今四川省一带。

解析:不知足的人,是很不安宁,很疲劳且不快乐的人。因为他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东西之后,随着又有了第二个、第三个要求……他永不满足,也就永无安宁、永不快乐。如果再发展下去,形成了私欲,那就危险了。所以,人要知足。知足者安宁,知足者踏实,知足者常乐。

“得陇望蜀”的成语,即由此而来。

426.名过其实者损。——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

译文:名声大于实际的人,他的名声必然遭到损毁。

解析:人的名声是长期努力、拼搏,凭着超人的业绩、创造、贡献,进而受人爱戴、崇敬而自然形成的。绝不是造出来的。真正有名声的人,自己从来不会去为想得到名声而费尽心机。而为了获得名声各处去招摇过市、吹嘘宣扬、故弄玄虚的人,是在造名声。有时,名声也有可能因为做出少许事情造出一些,但是假的就是假的,虚的就是虚的,它绝经不住事实的检验。有的人名声很大,头衔很多,这个家,那个家,实际上,没有多少真本领,名不副实。其结果必然招致“名过其实者损”,落得个声名狼藉。

人要务实,人要埋头做实事。名声不应是追求的目标。

427.燕雀不知天地之高也,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汉·桓宽《盐铁论·疾贪》

译文:小燕子、小麻雀不知道天和地有多大;浅井中的青蛙不知江和海有多大。

解词:坎:低洼。

解析:此句极具讽刺意味。天高地阔,江海浩瀚,而燕雀却“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却“不知江海之大”。这个比喻十分准确而形象地勾勒出那些不学无术、思想闭塞的无知之辈的浅陋。这种人和这种现象应以燕雀和坎井之蛙为戒,要眼界开阔、勤于学习、增长见识、高瞻远瞩。

428.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汉代·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译文:不论做什么事,都不要让亲人痛心,让敌对的人高兴。

解词:亲厚者:指亲人或亲近的人。

解析:凡是让亲人痛心,敌对者高兴的事,都是大逆不道、伤天害理的事。诸如投敌叛国、出卖战友、泄露情报、坑蒙拐骗、贪污腐化、涉黑犯罪等。这无论从党纪国法或人伦道德方面,都是绝对不能容许的,也必然会受到严厉惩罚。

和谐社会绝不容忍做让亲痛仇快的事。

成语“亲者痛,仇者快”即来源于此。

429.乘人之危,非仁也。——南朝·范晔《后汉书·盖勋列传》

译文:趁着别人处于危难之时,而去侵害,是不仁义的行为。

解析:在别人处于危难之际,去趁火打劫,恣意侵害,是一种极卑劣,最不道德而不能容忍的事。人要有良知。有良知的人,就必定心怀真情和善意。别人有了危难,就必定会去关心、劝慰、帮助。这才是正理。

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是无耻的小人所为。

430.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南朝·范晔《后汉书·陈王列传》

译文:一个屋子(里的灰尘)都不愿清扫,怎么还能去扫全天下(的污秽)呢?

解析:这是对一些好高骛远,图慕虚名,却不愿埋头从实处做起的人的直言告诫。“一屋”意指小处、实处。想做大事业的人,必须从清扫一间小屋做起,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前进,在坚实的基础上,阔步发展。这是一条正确而必胜的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反问十分有力。它富有启发地提示世人,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否则必一事无成。

立大志,但必须脚踏实地,一步步前进。

431.不可以己所能而责人所不能。——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修传》

译文:不能因为自己有某种专长,而以此责备别人无此专长。

解析: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和他人相比较,应当首先看到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为的是学习他人的长处,以补自己的短处。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对自己的进步和提高,大有裨益。而“以己所能而责人所不能”即以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越比越感到自己比他人高明,从而抬高自己,傲视他人,形成了恶性循环。一个常常自我炫耀、傲视他人的人,不仅是在自我倒退,而且无疑是在拆除通往友谊之路的桥梁。

如何去和他人相比,不是十分清楚的吗?

432.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晋·陈寿《三少帝纪》

译文:司马昭图谋不轨的野心非常明显,就连路上行走的人都知道。

解析:这个文句概括了古代广泛流传的一个故事:三国时期魏帝曹髦在位时,时任大将军的司马昭蓄意篡夺帝位,其嚣张气焰逼人,毫不隐讳。对此,曹髦极为愤怒,曾对臣子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由此就在民间流传开来。这句话充分暴露了野心家的阴谋和肆无忌惮、为非作歹的恶行。虽然此句开始只是指司马昭一人而言,而在广为人知之后,实际上是指所有的恶人做恶事而言,是对恶人的一种揭露和鞭挞,也是对世人的一种告诫。

坏人干坏事就会遭到大众的谴责和唾弃,就会遗臭万年。

此文句成为常用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433.后生可畏,来者难诬。——三国·曹丕《与灵质书》

译文:新一代年轻有为,必能超过前人,因而令人敬畏。后来的人不可妄加诬枉。

解词:诬:诬蔑冤枉。

解析:年轻人富有朝气、活力和进取心,是最有希望的一代。对他们应予高度重视、信任,并予以鼓励。只要他们有所作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就应当充分肯定。不可妄加批评和压制。曹丕的“后生可畏,来者难诬”表现了他能以科学的历史观,从事物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待新的事物和新生一代。这十分难得。

青年人是时代和社会的希望和未来。任何时代、任何时期,都要鼓励和肯定青年人的成长,而不应压制、诋毁。

“后生可畏”现为常用成语。

434.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晋·葛洪《抱朴子·论仙》

译文:见识得少,(遇到平常的事)却认为是怪异的事。这是世间常见的现象。

解析:表现出“所见少,则所怪多”的人,多是孤陋寡闻,带一些世俗味的人。这种人眼界狭窄,见识不广。在所到之处,对不足为奇的事,过分惊讶、虚张声势,而却不觉自己无知,为此常常引起笑料,令人反感。这种表现,是不足取的。

应该变“少见多怪”为“多见不怪”才好。

现此句浓缩为成语“少见多怪”。

435.君子无以貌取人。——晋·葛洪《抱朴子·刺骄》

译文:君子不以外貌来判断一个人的优劣。

解析:此句虽然近于俗语,但却是至理名言。生活中,无论官场、商场、还是情场“以貌取人”决非鲜有。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更应加以注意。因为,外表漂亮,如面容姣好,身材匀称的女性,高大帅气、英俊潇洒的男性,固然能使人在初遇时,有赏心悦目之感,但容貌美只能说明是父母赐予,与生俱来,仅是一种变化着的物质状态,是浅层次的视觉感受,别无意义。再者,因为岁月的必然流失,外貌美是不会持久不变的。美的底蕴在人性。人性的美,在心的深处,稳固而持久。具有人性美的人高尚而可靠。所以,观察、判断一个人,不能仅靠表象的感受,而要作深层次的透视。外貌出众,又具有内在美,这是美的高度和谐统一。这样完美的人有是有,但不太容易遇上。外貌绝美而内心龌龊的人也有。对这样的人,就要提高警觉,要防而又防,以免上当受骗。

“以貌取人”现已成为常用成语。

436.虚谈废务,浮文妨要。——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译文:空洞无物的谈话会荒废掉办事的时间,耽误办要事;浮华而脱离实际的文章会妨碍办理重要的事务。

解析:此句对虚夸浮躁、华而不实的不良作风提出了严肃批评。社会上确有人有此种表现。他们不务正业,到处去吹嘘自捧、夸夸其谈,写起文章来,也是满篇的华丽辞藻,空洞无物。这种不良表现,既荒废了自己宝贵的时间,耽误了前程,又妨碍了别人的公务,造成干扰。这于己、于人、于公、于社会都不利,所以必须制止。作风正才能身正。

437.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译文:生命不可不珍惜,但不可苟且偷生。

解词:苟:随意、不负责任。

解析: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即怎样对待生命。作者的观念是“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这是很正确的态度。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所以,每个人都要无比地珍惜生命、保护生命。使自己的生命充分发挥其光和热,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对待生命“不可苟惜”。一个“苟”字,就道出了亵渎生命,令人不齿的态度。也就是说,在做恶犯法之后,为了活命,而苟且偷安、丧失气节,这种生命毫无价值、毫无意义。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认真考虑和对待的。

438.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隋·王通《文中子·魏相》

译文:不苛求别人做其做不到的事,不强求别人做其不擅长做的事,不迫使别人做其不喜欢做的事。

解析:此句十分具体地列举了三种不能强求别人做的事,十分鲜明地诠释了宽厚待人的做人原则。宽厚是一种谅解、一种忘怀、一种大度。宽厚也是一种友爱、一种温暖、一种信任。需要做,应该做的事,别人暂时没有能力做,不愿意做,或不喜欢做,就宽容一些,忍让一些。要知道,宽厚不是放纵,不是软弱。相反,宽容待人,会成为对他人的激励,会促使好结果的出现,会由此结成真诚的友情。所以,要坚持宽厚待人,不要犹豫、顾虑。愿社会多几分宽厚。

439.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唐·吴兢《送何太虚北游序》

译文:听得少,见得少,就难免被人讥笑是知识浅陋。

解析:见闻不广,信息闭塞,对成事立业、知识积累、成熟提高都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科技大发展的信息时代里,更是一种现代的大落伍。所以,凡是平时习惯于闭门不出、疏于交往、陷于孤陋境地的人,一定要广开思路,敞开胸怀,走出去多多见识,学习、实践、锻炼。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把“寡闻寡见”中的“寡”改成“多”。一切都会大不一样了。

此句已演化为成语“孤陋寡闻”。

440.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炫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子之弊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人前好胜,耻于听到批评,任意显示口才,炫耀自己的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恣意强悍固执,这六点,是君子的弊病。

解词:骋:放开、任意。辩:辩论,可作“口才”解。恣:放纵。愎(bì):固执任性。

解析:此句列举了六种不良表现,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性质是相同的。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命不凡、狂妄自大、自吹自擂、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自欺欺人……不一而足。染有此类劣行的人,心地不善、品格低下、灵魂不洁、他人不屑、社会不容,而其自身,也由于把通向外界的心路堵死了,而毫无出路。

沾染此类不良行为的人,幡然醒悟吧!

441.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译文:送来的礼品很多,说的话又很动听,这是古人很畏惧而警惕的事。

解词:币:古代用作礼物的丝织品。

解析:“币厚言甘”的情况常常在为官者的家中见到。为官者有权,可以为人谋利,所以,一些有所图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带着厚礼去拜见官员,并动听美言不绝于口。如果为官者欣然接受,不加警惕,一旦开了这个先例,接踵而来的就是大笔钱款,源源不断,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卖官鬻爵、贪赃枉法等腐败恶行,就此滋生泛滥。贪官污吏一个个现形。最终身败名裂,受到严惩。

所以,“币厚言甘”是罪恶的起源和祸根。当权者,能不畏惧警惕吗?能不引以为戒吗?

442.不诚于前而日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译文: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又不引以为戒,必会引起人们的怀疑和不信任。

解析:此句的精髓是一个“诚”字。诚实是一种美德,一种道德力量。诚,是纯净坦荡,毫无虚伪造作;实,是实实在在,能抵御任何诱惑欺诈的侵袭。诚实朴实无华,像金子一般的珍贵。诚实能获得众人的信任和尊重。一个人如果不诚实而又不“日诫于后”,落得个“众必疑而不信矣”的下场,就是一个伤痛终生的悲剧。

心中要时时牢记一个“诚”字!

443.妒前无亲。——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

译文:一个被忌妒心控制的人,就无人亲近他。

解词:前:在此句中,可作“胜过自己”解。

解析:此句只有短短的四个字,可是却入木三分地道出了“忌妒”这个被称为“灵魂疾病”的危害。“妒前无亲”这个恶果,是十分可怕而可悲的。只要是忌妒成性的人,就必然是无人亲近,因为凡是心生妒意的人,无非是别人做出了成绩,而自己却一事无成。他们的心思不是想要自己有所作为,而是恨不得别人都跟他一样一事无成。不是想让自己聪明、能干,而是恨不得人人都是傻瓜、笨蛋。这实质上是一种弱者和破坏者的一种畸形的激情。试问:有谁愿意和这种畸形心态的人亲近?

让忌妒远离我们。

444.得财失行,吾所不取。——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

译文:得到了钱财,却失去了品行,这是我不能干的事。

解词:行:品行。

解析:此句的中心意思,是表明品行对人而言是最重要的。“得财失行”中的“财”,必定是不义之财。得到不义之财,就失去了高尚的品德,两相比较,就一定要品行,而不取不义之财。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贯穿着高尚的品德、人格、精神,才是最为重要,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人不能没有钱。因为,人们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都要靠钱买来。没有钱,人就不能生存。而赖以生存的钱,是要靠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绝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不义之财。这里分明画着一条十分清晰的界线,不可混淆。“富贵于我如浮云”道出了一种境界的高洁,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则又表现出一种行为的可悲。

44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译文:祸患常常是因为平时对小事忽略的积累所造成的,而大智大勇的人常常被自己沉迷的事物所困扰。

解析:读此句应有的感悟是万不可忽略小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寻常小事,常常不会引起人的注意,而其中却可能隐藏着祸端,如任其发展、积累,就会酿成大祸。一些大智大勇的人,虽能征善战,屡建奇功,但如果沉迷于某些癖好之中而不能控制,也会因此丢盔卸甲,丢掉前程。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个惨痛的教训,不可熟视无睹。

446.天下之患,最不可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宋·苏轼《晁错论》

译文:天下最大的祸患是表面上太平无事,而实际上却隐藏着不可预测的危机。

解词:不测之忧:没有推测到的隐患和危机。

解析:此句对执政者是十分中肯而切实的告诫。治理一国的领导者,必须具有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胸怀、眼力和智慧,及忧患意识。在一片太平景象的环境、状况中,必须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洞察国情、民情,对潜藏着的隐患,及时消除,防患于未然。万不可满足于一时的安稳现状而懈怠。如果不能如此高度地警惕、防范,任潜在的危机发展,一旦爆发大规模的冲突和动乱,局势则难以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治国者要警惕,再警惕啊!

链接:2007年3月16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引用了苏轼的话,来回答《中国新闻社》记者关于中国经济现状及发展的提问。温总理说:“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但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不必评功摆好。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温总理在此处引用苏轼的这句话突出地表明了自己头脑清醒。只有具有忧患意识,才能应对和处理好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447.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明·刘基《卖柑者言》

译文:外表像金玉一般鲜亮,而里面却像破棉絮一样肮脏破旧。

解析:此句充满着讽刺意味。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作比,讽刺那些相貌堂堂,仪表不凡,而其内心却极为不堪,诸如或不学无术、或无所作为、或居心不良、或欺世盗名、或贪赃枉法等。这种深刻的讽刺,实际上就是对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却作恶多端的无耻之辈有力的痛斥和鞭挞。万不可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双重表现的人。

448.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明·吕坤《呻吟语·力行》

译文:贫穷没有什么可羞耻的,可羞耻的是贫穷而又没有志气。

解析:此句一个“志”字就道出了其精髓所在。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贫穷,不是羞耻的事,可耻的是贫穷而没有志气以自己的拼搏去改变命运。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确实,贫穷对人是一种灾难。不论是何原因造成,都必须尽快摆脱。但如何摆脱?不能靠天靠地,不能求靠他人,只能靠自己立志。大志一旦确立,就会生发出战天斗地、坚忍不拔的力量,推动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奋斗。这样一步一步坚持下去,必能改变贫穷命运,迎来崭新的生活。

“志”是灵魂,是支柱,是力量的源泉。

449.一失足为千古恨。——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译文:一旦犯了罪错,就会造成千古的悔恨和遗憾。

解词:失足:比喻犯下的罪错。

解析:这是一句流传十分广泛的经典名句。其告诫之意强烈而深刻。固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且,人一旦有了过错,大家都要鼓励犯错者知错改错,而且社会还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改了错就是好事,改了错的人,也可称为一个明智的人。但是,“一失足为千古恨”所含的深意,如果仔细去品味,就会悟出深层次的意味,即告诫世人不要犯大错,更不要犯罪。当然,即使犯了罪,进了监狱,判了刑,也是可以悔罪自新、重新做人的,但这是人生中的一个污点,永远抹不掉的。

所以,人万不可犯大错,更不可犯罪。

450.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清·郑燮《题画》

译文:不付出艰苦的努力,就想快速地取得成就,只会落得个年轻时浮夸,年老时窘困罢了。

解词:窘隘:穷困潦倒。

解析:“不奋苦而求速效”是一句发人深省的规劝箴言。有些人为什么一生穷困潦倒?就是因为既不肯一心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又奢望尽快取得成就,在空中楼阁里赋闲空想。所以就造成了“少日浮夸,老来窘隘”的恶果,以致抱憾终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付出,就无果。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要想成功,就必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