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孝心:父母之爱比海深
7991400000053

第53章 孝,一切美德的支点

人贵有德。我们从小就一直在接受道德教育,社会也提倡仁爱互敬、知恩图报、为国尽忠、舍生取义等等美德,努力建设和美的家庭、和睦的人际、和谐的社会,而“孝”则是一切道德的起点,一切“和”的基础。孝是百德之本,只有恪守孝道的人,才能真正称之为人,才会对单位对国家尽责尽忠。可以设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么,怎么会拥有博爱的胸怀、舍生取义的慷慨与从容?

一个人只有懂得了孝,才能有仁爱之心。只有懂得孝,才会产生感恩之心,他才会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疾恶如仇,由此而产生正义的情感,这就是“义”;有了感恩之心,才能由衷地产生恭敬之心,用恭敬之心待人接物就表现为有礼而不轻漫,这就是“礼”;有了感恩之心,才会用心做事,才能开启智慧之门,这就是“智”;有了感恩之心,与人交往时才会诚恳守信,这就是“信”。由此可以看出,所谓五德:仁、义、礼、智、信,人的优良品德都是由孝心而来的。

孝的根本是诚敬。孝要求子女对父母怀着一种赤诚之心,用心地感恩和回报。欺骗父母的逆子,不会成为以诚待人、诚实守信的好公民,甚至有可能变成社会的败类;敬,是孝道的核心。

正如孔子所说,对父母只有“养”没有“敬”,如同饲养犬马。孝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基本的礼节。《礼记》中说:“孝,礼之始也。”《荀子》认为:“孝行,乃积习礼仪而成”。

人的一生中,要和各种人打交道,礼节必不可少,朋友之礼、师尊之礼、君臣之礼……不懂这些礼节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孝礼的基础上。父母是你的第一层社会关系,是和你打交道最多的人,学会跟他们相处,是很重要的。孔子特别重视一个人在家对父母的这种礼节。有人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说“无违”,也就是说不要在礼节上违反父母。“侍父母几谏”(《论语》),侍奉父母要委婉地劝说,父母可能有一些想法不一定对,要劝说,但是不能粗暴,不能强迫,不能对父母耍态度,敬而不违,劳而不怨。由此可见,敬是礼的前提与基础。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见到一些子女只要稍有不顺就对父母大喊大叫,牢骚满腹,甚至无礼责怪,仿佛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而他们从来不顾忌父母的感受,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哀,更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一个懂得孝行的人要学会在孝中敬,在敬中生礼,孝礼相生也。就像古语所说:明孝先有敬,有敬而生礼,依礼而尽孝。礼生和,“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为贵”,社会才祥和。所以,孝乃“明礼诚信”的基础。

孝的表现之一是顺从。自古以来,对于孝有另一个词就是“孝顺”,这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孝道的本质。《论语》有云:“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很少冒犯长辈和上司以及危害社群,而不犯上却好作乱者是没有的。孝可以生顺,在行孝践孝的过程中,要培养起顺从的感情。其实,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单位,或是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都需要有一种服从“规章”、“规则”、“法律”、“大局”、“真理”的意识。不然,轻则被“炒鱿鱼”,重则“违法”,顺从或服从仍然是现代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素质。当然,这里提倡的顺从,并不是要抹杀人的个性,孝顺不是愚顺。“父为子纲”、“绝对服从”等家庭专制的落后传统必须清除,要提倡父子之间人格平等,“父慈子孝”。

唯有从家庭开始,先有和谐根本的人际关系,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融合于更广泛的群体社会。所以,要想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就从孝开始吧,千万不要做一个背负骂名之人!

孝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支撑美德的支点。人在力行孝道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美好的品德,除了感恩、诚敬之外,还有仁爱心、责任感、洞察力等等。一个人在家庭中最容易流露出真性情,良好的品德是在家里培养出来的,品德修养的基础当以孝为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