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孝心:父母之爱比海深
7991400000055

第55章 修身修为孝之本

古语云: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孝”在古代所具有的价值。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更是让中国人最讲伦常道德,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而在“五伦”当中,又最重“孝”字。

中国先人认为对长辈的孝是“修身、齐家、治国”之本,敦化五伦纲常之基。修身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忠于国君。先修身,才会齐家,也才会国治天下平。

孝字正心心能正,孝字修身身能端。人是可以塑造的,学即是塑造的过程。塑造有两个渠道,一个是环境使然,另一个则是自我完善。前者属于被动,后者则处于主动。我们应该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修身养性,有意识地来完善自己。那么,该如何修身养性呢?

诸葛亮《诫子书》中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千百年来,世人遵此诫训,故将“淡泊明志,宁静志远”奉为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诸葛亮有“非静无以成学”、“宁静致远”等,而曾国藩推崇的是“忍”的耐性。这都是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就是要把先贤之美德才学转为自身之习性的功力。要“修”和“养”,首先就要能“静”和“忍”,否则,心浮气躁,何以修得下去,养得起来?

著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夫人是邻里皆知的粗暴凶悍之人。一次,苏格拉底的学生非常不解地问:“老师,您时常教诲我们要仁慈、宽容,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师母的粗暴是远近闻名的,您为什么不能教化她呢?”苏格拉底说道:“正因为她的脾气很粗暴,如果我能够容忍她,我就能够容忍全世界的人了。”这句话成了千古流传的名言,这其中确实包含了深刻的人生智慧。

静心,是静的体现,古人倡导的是心静如水,秉承“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诫子书》中强调的是“夫学须静也”,是说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专注于眼前的事,才能有所成就。

不论是对待学习,对待生活,还是对待事业,都须做到心清意静,排除杂念。专心致志,才能耐得住寂寞,坚守住信念;才能超脱虚妄浮躁,喧闹焦虑。所以静心,就是看淡得失的平静。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只有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不足、缺点,不断校正前进的方向,那么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能力水平、为人处世等方面才能得到更高的提升。

书法中讲究的是“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这正是静与动的相辅相成。它的意思是一个品德高尚之人,在言行举止方面,注重宁静安定,以完善自己的涵养心性。静者,止也,但绝非“不动”。

百善孝为先,五伦亲为首。故修身之道,皆以孝道为首务。在喧闹的人群中能够保持清醒的思绪,清楚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他人,这才是修身养性之道,也是孝之基础,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懂得、要学会的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