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之时,有个叫李民的平民,因父亲早年去世,家里的老母一直由他照料。有一年,当地闹饥荒,田里收成不好,粮食都不够吃。看着家中日益消瘦的母亲,李民只好去野外采些桑葚果给母亲充饥。每次出去时,李民都会带两个篮子来分装。有一次李民正在采桑葚时,遇到了劫匪。劫匪好奇地问他:“就采那么一点果子为什么还要用两个篮子来装?那不是很麻烦吗?又不是一个篮子装不下。”李民回答说:“黑色的桑葚已经长熟了,吃起来会比较甜,这是给母亲吃的;绿色的还没熟透,味道比较酸,这个是留给我吃的。所以要分两个篮子来装。”劫匪听后很感动,也对李民很同情。不但没有抢他的果子,还送给李民一些白米和肉。但李民没有接受,婉言谢绝了劫匪的好意。
虽到饥荒之年,但李民对母亲的孝行,却分毫未减。可是有很多人却不能做到这样,他们在顺境中能对父母心存孝心,但在困境中,就会先以自己为中心,父母的位置就会往后推了。况且,2l世纪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父母会在第一时刻想到他们,他们也会理所当然地独自吞享,这种行为和几千年前的孝子李民相比,实在让人无语。同时,在这个故事中,大家不仅看到了孝的天性,也看到了孝的力量。它感化了本来要劫持东西的劫匪,遇到孝子,劫匪非但不劫,反倒生出恭敬之心,送粮食给孝子度饥荒。由此,可以体会到孔子所说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的追求逐渐提高,人们获取的能力也比任何时候都强。但是传统的思想文化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老无所养,久病床前无人看的情况时有发生,孝文化的传承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奢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社会发展越完善,人们对现代道德文明的呼唤就会越急切,越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新的道德文明,而孝则是其中的根本。
所谓“万物交感,以诚以忠”,真诚到极处,天地都会感动。遵循孝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责任和道义,要将孝的作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就是自身的人格修养及对他人的感化力量。人的内心世界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总是难免存在私欲、贪婪、权力等欲望的,而孝思想则可以作为一剂清洁剂,清除人内心的污垢。孔子的弟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就是说心中有孝的人,怎么会去做不好的事情呢?而孝文化的传播更是将整个外部世界都纳入其净化的范围之内。夫孝,德之本也。孝作为一种基础美德,更是将善良、真诚、正义、公正、平等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植根于民众的心田,让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美丑,懂得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自觉地去追求、维护全社会的稳定、祥和,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持续发展。这就是孝文化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道德力量。
“孝”可以说是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信念,正是这一信念维持了礼制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团结。孝,潜藏着一种巨大的能量,一旦发掘,即可慑人肺腑,感天动地。希望人们能够继续发挥这种力量的巨大潜能,将孝道继续传承下去,为前人做延伸,为后人树榜样。
孝悌观念在我国一直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孝悌之义更是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孝,是家庭和谐的基石,是每一个家庭独一无二的财富。在现代,孝敬父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个必须遵守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