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说话,提早成名20年
7991700000017

第17章 机智应变,面试成功

其实,面试的过程是一个智力考察的过程。考方为了获得可用之才,不仅要考察应试者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对其智力水平、机敏反应能力也是十分关注的。因此考官常常别出心裁地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偏题、难题、怪题,有意“刁难”考生,以此做出判断取舍。对于应试者来说,必须敢于迎接挑战,并能针对具体题目,做出巧言回应,进而赢得考官的赞赏,成功突破面试关。

机智反问

在面试中,有时考官可能提出真真假假的“题外题”。为此,考生不要简单地就题答题,要多一个心眼,想得全面一些,以便使答案更完整圆满,首尾相应,不致顾此失彼,留下缝隙,授人以柄。

某电视台招聘记者,陈琦泽前去应聘。面试中,考官指出:“你说你爱好写作,可是我看了你填的报考表,在‘自我评价’栏中居然出现了三处语法错误,现在既没有多余的表格,也不准涂改,你怎么办?”陈琦泽听完吃了一惊,心想填表时自己是字斟句酌的,怎么会有三处错误呢?但时间不允许他多想,他当机立断,回答说:“为了弥补失误,我可以在表后附一张更正说明,上面写上:‘某某地方出现了三处语法错误,实属填表人的粗心,特此更正,并向各位致歉。’不过……”他停顿一下说:“在发出这份更正说明之前,我想知道是哪些错误,因为不能无的放矢、错误地发出一份更正说明,我不愿意再犯这种错误。”

他的机智应对令考官们笑了。其实他的报考表并没有错误,这不过是考官设下的一个圈套,用以考察他的自信心和反应能力。从表达角度看,他的得分主要在于后半部分的补充说明。这一段内容的表达十分完满,滴水不漏,印证了他机敏、全面、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品格,赢得了考官的好评。

预设前提

考官提问有时暗设“陷阱”,巧妙伪装,诱人就范。如果你不加识别,单就表面意义直言回答,就可能落入圈套,自显低能,陷入被动。面对这类考题,切记不要急于回答,应思索判断,抓住要害,避开“陷阱”,跳跃而过。

比如考官问;“如果录用你,你能长期工作,不跳槽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杀机。如果简单回答“我不跳槽”,就等于把自己套住了;如果你回答“我会跳槽”,那么对方肯定不会录用你。

有一位应试者采取了预设前提条件的方式委婉回答,显得得体而又巧妙。他说:“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叫作‘流行跳槽的年代,我不跳槽’。因为文章的主人公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有能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和丰厚的收入,我很赞同他的看法。就我求职的愿望而言,我想找到一份对口的、满意的工作,我将为它献上我全部的心血。”他的回答设定了隐含前提条件,很坦诚,也很全面,无懈可出。

再如:在一次外企面试中,双方交谈得很投机,看来希望不小,接近尾声时,考官看了一下表,问:“可不可以邀请您一同吃晚饭?”

原来这也是一道考题,而且深藏陷阱。如果考生痛快接受,则有巴结应酬考官的嫌疑;如干脆拒绝,又显得不那么礼貌。好在考生动了脑筋,他机智地答道:“如果作为同事,我愿意接受您的邀请。”

由于他预设了一个前提条件,所以他的回答十分得体到位,获得好评。

总之,对于可能没有“陷阱”的提问,一般情况不要直接回答,而应想一想对方的用意是什么,“机关”在哪里,然后运用预设前提的说法跳过陷阱,予以回应。

激将挑战

在面试中应试者通常应恭敬面对,不可轻易挑战。但是,由于考方的武断使你失去公平机会时,你也不妨采取强烈刺激的表达方式,进行有理有节的回应,促使对方改变态度,也许能出现起死回生的效果。

大学毕业生小林去一家企业求职,接待他的是见多识广的总经理。他们没谈上几句话,总经理便得出结论,说:“不行。”小林感到再从正面请求肯定无济于事,于是直言说道:“总经理的意思是,贵公司人才济济,已足使公司获得成功,敝人纵有天大本事,似也无需加以录用,不如拒之千里之外,是吗?”他微笑着直视着经理,等待他对这一强烈刺激的反应。沉默片刻,总经理终于开口:

“能将你的经历、想法和计划告诉我吗?”小林再进一步,说:“很抱歉,刚才我太冒昧了,请多包涵,不过像我这样的人还值得一谈吗?”他的进攻反而引起总经理的兴趣,他不想放过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说道:“请不要客气。”这样,小林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他将自己的经历,对企业经营发展的规划和看法进行了系统的陈述。总经理听完介绍,微笑着说:“小伙子,我决定录用你,明天来上班,请你保持过去的热情和毅力,努力干吧!”

一般来说,应试者是不应把话说得太强硬的。在这里小林一反常规,大胆运用激将法挽回了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