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荀子原来这样说
7994300000033

第33章 学海无涯,不可自满

“原典”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

“古句新解”

荀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不可能学习完的。故此,学习不能骄傲自满,否则,很难学到更新更多的知识。南宋大学问家朱熹《观书有感》的诗中说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渠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就因为它的源头是一口清泉。人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韩非是荀子非常喜欢的弟子之一。

韩非很聪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认为自己已经懂得很多,可以离开老师去辅佐君王了。

韩非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荀子,荀子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给韩非讲了一个故事:

孔子到鲁桓公庙中去参观,见到一个倾斜易覆的器物,就向守庙的人问道:“这是什么器物呢?”

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君主放在座位的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物。”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空着时要倾斜,注入一半的水就平正,放满了水又会翻倒。”

孔子又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

孔子的学生便舀水往器物里倒,倒到一半时,器物就端立着,倒满了,器物就翻倒了。空着时,器物就倾斜着。

于是孔子大声叹息道:“唉!哪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

韩非听完了荀子的话,脸变得通红,知道这是老师在批评自己骄傲自满呢!

韩非立即向老师作了自我批评,从此谦虚好学。

自满使人满足已有的成绩,自鸣得意、自以为是,从此止步不前。骄傲自满,会使人丧失进取之心。

荀子提醒我们,千万不能有自满之心。过分自我感觉良好是一种无知,它虽然使人有傻瓜般的幸福感,让人得一时之快,但实际上常常有损于名声。

然而,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总喜欢指责别人的缺点,说人家这做得不合适,那也做得不够,似乎他什么都行,对什么都可以说出一番大道理来。其实,这只是一种自满的表现,他们之所以摆出一副“万事通”的面孔来,就是怕被别人轻视,才用这种方式来显耀自己,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人厌恶。

一个人如果自满,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就必然导致什么都装不下,什么都学不进去。就像杯满茶水溢出来一样。

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以其恢宏和大气营造着催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境界,堪为“学不可以已”的注脚。

荀子把“博学”与“自省”结合起来,作为进益智慧的途径。《中庸》概括了学习依次递进的五个层次,博学为基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孙中山先生为中山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

诸葛亮告诫子孙“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葛洪说“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葛洪《抱朴子·微旨》);欧阳修言“多识由博学”(《和圣俞》);苏轼讲自己的创作体会是“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所以他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稼说送张琥》)。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人称“教授之教授”的陈寅恪也是一个博学的典范。陈寅恪少年时代就熟读经书、史书,后来留学日本、欧美,精通英、德、法、日文,还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等19种文字,对魏晋隋唐史、梵文等古文字以及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著名学者吴宓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统论之,吾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狭义的学习是求知,即荀子所谓“习其句读者”,广义的学习则是对真理的求索,它是对世界、对人生的好奇,是探索未知的欲望,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执著,也是人对完美的一种追求。

荀子强调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学不可以已”。

从古至今,博学多才的人尚且不敢骄傲自满,仍然不断学习。作为我们这些后来者,焉能骄傲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