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荀子曰:“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
“古句新解”
荀子说:“信当信的是信,疑当疑的也是信。”
相信应该相信的,这固然是信;怀疑应该怀疑的,同样也是一种信。相信,就去证实;不相信,就去证伪。怀疑不是否定,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思维方法,是面对所谓的真理或谬误时应该持有的怀疑态度、实证精神和理性思维方法。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清·张伯行《学规类编》)“信信”容易,“疑疑”难。在权威被视为“圣人”、经典教条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传统社会,“疑疑”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怀疑一切也许是不可取的,但一切都不怀疑,则注定只能是庸人。在崇拜权威的中国,怀疑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慌忙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大量奴隶,开赴牧野迎战。商军的兵力远超周军,但匆忙成军,士气低落,加上奴隶阵前倒戈,商军大败。
后来,《逸周书·世俘》上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
战国时期的孟子,他阅读了《逸周书·世俘》一篇,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世俘》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世俘》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如果读什么书时,都照搬课本上的东西,不懂得灵活变通,那么就像这句话说的,还不如不读书。然而,结合商纣的历史战功和当时的客观情况(《世俘》称共18万人在牧野之战中阵亡),《世俘》所记载的情况可能比较接近事实。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举贤良对策》,见《汉书·董仲舒传》)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后,儒学就成为集权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作为儒家文化和王权社会统治思想的象征,成为统治者推行思想专制的工具,孔子以万世师表的身份被奉若神明,甚至有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的说法。儒学经典以及孔子的神圣化是对是非价值判断标准的垄断,以至于后世“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直到晚明思想家李贽挺身而出,振聋发聩地指出,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盲目崇拜都是“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李贽《续焚书》卷二《圣焚小教引》),并以过人的胆识喊出了“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的时代最强音。
在李贽看来,是与非的价值标准具有时代性,“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判断是非的自主性和能力:“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焚书》卷一《答耿中丞》)他诘问道:“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卷一《答耿中丞》)
事实上,李贽对于身为学者的孔子是十分敬佩的,称颂其“为出类拔萃之人,为首出庶物之人,为鲁国之儒一人,天下之儒一人,万世之儒一人也”(《焚书》卷三《何心隐论》),他所抨击的,是政治偶像化和统治工具化了的孔子。李贽的叛逆思想难以为正宗儒者,尤其是当政者见容,他被视为“异端”,著作被列为禁书,最后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诏令“严拿治罪”,自刭于狱中,走完了自己渴望挣脱思想枷锁、渴望思想自由的斗士的一生。
唐代的一行和尚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天文学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行和尚在天文学上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与他从小勤学习、勤思考是分不开的。一行和尚年幼时就读了很多古代书籍,他对天文和数学的兴趣最大,而且善于思考,遇上一些天文、历法及算术中的疑难问题,总是要寻根问底,弄个明白。
久而久之,一行和尚不但打下了扎实的科学知识的根底,而且培养起了惊人的理解力。有一次,他向当时藏书丰富的著名学者尹崇借了一本西汉大学者扬雄的哲学著作《太玄经》来读。这本著作涉及很多方面的科学知识,深奥难懂,尹崇读了很多年,读了不知多少遍,都没有完全读懂。但是没有几天,一行和尚就把它读完了,把其中的道理也搞清楚了,而且把自己思考所得写成了一篇题为《义决》的读书笔记,绘制了一张《太衍玄图》,向尹崇请教。尹崇不禁为他的惊人理解力、读书和思考密切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而惊叹:“真是后生可畏啊!”因此,一行和尚年纪轻轻,就已闻名长安城。
现代学者胡适曾说自己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教我怎样思想,教我把一切学说理论都看做待证的假设。后来胡适用“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十个字来概括杜威的思想方法,并由此而倡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重怀疑,重实证”,对中国现代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是疑的基础,疑是学的深化,我们要疑,但不是胡乱猜疑,而要切合实际。就像故事中的一行和尚一样,不仅信书,还会疑,这同样也是一种信。若是他尽信书不加思考,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要有理想,又必须脚踏实地去奋斗。我们活着,终日都为寻找打开这些锁的钥匙而奔波忙碌。于是,我们需要信与疑的毅力、信与疑的洗礼、信与疑的考验,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信与疑,对陶冶人的情操,提高自身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你会发觉:没有知识的人常常议论别人无知,有知识的人时时发现自己无知。学习,为求进取;疑问,才有发展。面对宏观与微观世界的扩展,知识和信息的爆炸,我们脑袋这架“计算机”就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处理问题和信息的最优程序,不然我们就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无法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一位名人说过:“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化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做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希望我们不要把传统文化当做祖传宝贝,不要让它成为我们沉重的负担。不仅要把它消化吸收,更要把它发扬光大。相信它,更要会提出疑问,这样才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