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中元二年二月,刘秀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历程,死于洛阳南宫的前殿。他死前,整个国家的形势相对是较为安定和平静的。就在他死前不久,“东夷倭奴国王遣使奉献”,这显示帝国的影响已经远及海外。应该说,刘秀当年匡复汉室的宏愿已经实现,他壮志已酬!
刘秀临死前留下的遗诏,首先承认自己无益于百姓——这说明其心目中起码还有老百姓,并明令对自己的后事办理务从简省,要求地方官不搞吊唁活动。这种见解和行为取向,是值得称许的。当然,遗诏中让“刺史及二千石长吏无离城郭”,还含有稳定局势的意味在内。
刘秀的丧事,由太尉赵熹典办。熹字伯阳,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少有节操,以信义著名。曾事更始,参加昆阳之战,因战功封侯。后归刘秀,历官县令、太守、太仆,建武二十七年拜太尉。他主持刘秀的丧礼,很有些特点。史载:
是时藩王皆在京师,自王莽篡乱,旧典不存,皇太子与东海王等杂止同席,宪章无序。熹乃正色,横剑殿阶,扶下诸王,以明尊卑。时藩国官属出入宫省,与百僚无别,熹乃表奏谒者将护,分之它县,诸王并令就邸,惟朝晡入临。整礼仪,严门卫,内外肃然。
很显然,赵熹针对当时旧典不存、尊卑不明、秩序混乱的状态进行了有效的整顿,使整个丧礼按照封建伦理应有的规范,井然有序而行。
一方面是刘秀的丧礼,另一方面则是太子刘庄“即皇帝位”的大典。按照惯例,刘庄的生母皇后阴丽华被尊为皇太后。一般说来,集权时代最高权力交接之际,是最容易出乱子的时候。虽然刘秀废立皇后和太子的工作,完成较为顺利,过渡相对平稳,但不料最后还是出了点麻烦。刘秀有子十一人,原郭皇后所生五子:疆、辅、康、延、焉;许美人所生一子:英;阴皇后所生五子:庄、苍、荆、衡、京。十一子中,刘庄继立是为汉明帝,其余诸子皆为王。诸王之中,刘荆是一个很有些个性特点的人物。史称他“生刻急阴害,有才能而喜文法”。他似乎很为原太子刘疆的被废抱打不平。然而刘秀生前,他不敢发作;当刘秀一死,他便急不可耐地行动起来。“光武崩,大行在前殿,荆哭不哀,而作飞书,封以方底,令苍头诈称东海王疆舅大鸿胪郭况书与疆”,“言其无罪被废,及郭后黜辱,劝令东归举兵以取天下”。不想刘疆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得书惶怖,即执其使,封书上之”。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汉明帝,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的亲弟弟捅下这么一个漏子。然而如此大逆不道的事又不便于声张,于是只好“秘其事”,并把刘荆逐放到附近的河南县(今河南洛阳)的河南宫暂时看管起来。
这年三月,刘秀被安葬在原陵。据北宋以来所确定的原陵位置,在今河南省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钓700米处。其南依山势平缓的邙山,北顾山峦起伏的太行,波涛滚滚的黄河沿陵北侧咆啸东去,是一处引人注目的形胜之地。刘秀的陵冢位于匿园北部,坐北向南。今冢高仍有17.86米,底边周长约487米,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高3米的穹碑,碑身镌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落款为“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仲春月,河南知府张松林书,孟津县知县杨名灿勒石”。传说老百姓多到此抚碑择问吉凶,具体做法是:人离碑10步,双手平伸,闭目走向石碑,能摸到碑文“中兴世祖”四字者即为吉兆——所以此四字特别明亮。关于原陵,还有一些趣闻,例如陵园内28棵高耸入云的柏树,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二十八宿”,象征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的“云台二十八将”(今尚存15棵)。再如所谓的“汉陵晓烟”——是说每年的谷雨、清明前后,于晨曦初现时,陵园内会陡然升腾起一团紫烟,由西北向东南姗姗而移,使整个陵园被缥缈的云烟所笼罩;当地人认为,汉陵晓烟预兆丰年,所以每年阳春季节,附近的百姓都盼着最先发现晓烟,采集灵气。当地的民众还把陵冢叫“刘秀坟”。不过,有人认为这是北宋初附会而成,真正的刘秀坟并不在此,原陵也不在此。还有人认为所谓的“刘秀坟”,是北魏孝文帝遣使祭祀光武帝及明、章光武纪书帝崩,年六十二。然《纪》又书帝起兵时年二十八,下有更始元年破王寻、王邑,持节北渡河,镇慰州郡,二年诛王郎,更始拜帝为萧王,明年六月始即位,改元建武,是帝年已三十一矣。建武凡三十二年,又加以中元二年始崩,则应是六十四岁。《本纪》所云六十二,殊不符也。
其实,赵氏在这里所说的64岁也有问题。今人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指出:“建武三十二年即中元元年(是年四月改元),故应为六十三岁。《陔余丛考》卷五《后汉书》条即作六十三岁,此处或为赵氏一时笔误。”《陔余丛考》为赵翼的另一部著作,同一作者的两部著作中对同一问题的结论不一,其有笔误是完全可能的。不过,细绎刘秀的生卒月份可知(生于12月,卒于2月),他逝世时为62岁零两个月,尚未足63整岁,如是,说他死时62岁或63岁,似乎都是可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