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青少年来说,现在正是读书的最好时期。读书人也可以成为“富翁”。一直以来,劝人读书学习的诗句比比皆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家无读书人,官从何处来”,把读书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则把读书看作是取得社会地位和名望的一种手段。
汉代《古乐府长歌行》中写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诸葛亮教训儿子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燥则不能冶性。”苏轼曰:“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蒲松龄有一个很强的信念,那就是他常说的“架上书堆方是富”。
用现代理念来解释: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读书就是接受教育,让学生掌握知识才能,学有所成,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成就一番事业。有位哲人说,智慧加上运气,决定每个人的一生。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读书,不仅能致富,而且能保富
清末名臣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写了一本《保富法》书,将自己一生见闻的诸多显赫家族败于挥霍奢侈的事例,结合历史经验教训劝诫世人。他在书中写道:在上海住了五十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发财以后,有不到五年十年就败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的。与他的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做官的、从商的,曾显赫一时。
读书可以致富和保富外,还可以拥有和享受财富带来的工具。从生活意义来说,哲学家普遍认为,世界是由精神和实体(物质)构成的,人有两种财富,一是精神的或知识的;二是物质的或金钱的。但我们在生活的时候,常常会盯着房子,车子,票子,而忽略了生活的另一面——精神领域。可怕的是没有钱人会立刻饿死,但没有精神人会慢慢被毒害死的现象没有被人认识到。知识可以变为物质财富,但金钱却买不来知识。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内心充实,只有物质财富的人精神是空虚的。所以说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知识最丰富的人。
现在,流传一个新的概念——知本家,刮起一场知本家“风暴”。所谓“知本家”,简言之就是以知识为资本的一种群体。它显示,知识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主流的力量走上时代的舞台。“与书为友”的人是坚强的。
青少年通过书籍进入精神世界,才算是跳出了现实的局限。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这个当时被雅典美少年崇拜的偶像,自己长得像个丑陋的脚夫,秃顶,宽脸,扁阔的鼻子,整年光着脚,裹一条褴褛的长袍,在街头游说。走过市场,看了琳琅满目的货物,他吃惊地说:“这里有多少东西是我用不着的!”是的,他用不着,因为他有智慧,而智慧是自足的。若问何为智慧,希腊哲人们往往反过来断定自足即智慧。在这些人看来,人生的智慧在于自觉限制对外界食物的需要,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保持精神的自由。
知识与气质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耐心和持久地读书才能获得的。清寒而不寒酸,小康而不俗气,这个关键就在于当事人是有书卷气还是市侩气,也就是青少年是否重视读书,是否热衷于知识,是否追求精神层面。富者因书而贵。
人最可怕的是精神上成为乞丐
一个人,最可怕的是精神上成为乞丐。对于作为金属的黄金,许多大老板大概是不会觉得稀罕了。在中国富人的江湖传闻里,财大气粗、小学文化,是常用的两个四字词,依然用“穷得只剩下钱了”来为企业家作注。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一切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的时代里,有什么能比保持着充足的知识,精力的储备,从容应对挑战更舒畅惬意的事呢?假如一个人正值春风得意之中:经商发财、学业有成、作品获奖、仕途光明。静下来读几天书,会使人更有登高望远之乐。
因此,青少年要常温“读书不会输”的箴言,唱响“学习改变个人命运,品位提高生存质量,素质决定人的一生”的口号,无论艳阳高照,还是凄风苦雨,发奋读书,沿着预定的目标坚定地走下去,必能“骐骥一跃”,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