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信念:信念力改变一生
8001600000001

第1章 感受信念的强大力量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这样的话:“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句话说明,坚定的信念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圆满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每一个要克服的障碍,都离不开我们的意志力;面对自己要执行的每一个艰难的决定,所依靠的是我们内心的力量。事实上,意志力并非是与生俱来或者不可能改变的特性,而是一种能够培养和发展的技能。

比如:柏克斯顿小时候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顽童,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坚强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在他幼年时曾表现为喜欢暴力、飞扬跋扈以及固执己见。柏克斯顿自幼丧父,所幸的是他母亲很有见识,她经常教育儿子磨炼自己的意志。母亲在强迫他改正缺点的同时,对一些可以让他自己去做的事,总是鼓励他自己拿主意。她坚信,如果对儿子加以正确引导,使之形成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和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有很大可能成才。当有人谈及她儿子的任性时,她总是淡然地说:“没关系,他现在是固执任性,你会看到这对他会有好处。”在柏克斯顿处于形成正义还是邪恶的人生目标的十字路口时,他幸运地与一个家庭情况良好、品行端正的姑娘结了婚。

他的意志力使他从小就成为一个难以管束的顽童,但后来却使他从事什么工作都不知疲倦,并且精力充沛。当时,身为酿酒工的他不无得意地说:“我可以先酿一个小时的酒,再去做数学题,再去练习射击,而且每件事都能聚精会神地去做。”

后来,他成为一个酿酒公司的经理。作为经理,他事无巨细都一一过问,使公司的生意空前兴隆。即便是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情况下,他仍然每天晚上坚持勤奋自学,研究孟德斯鸠等人关于英国法律的评论。他读书的原则是“看一本书决不半途而废”,“对一本书不能融会贯通、熟练运用,就不能说已经读完”,“研究任何问题都要全身心地投入”。

在刚刚步入社会时,他目睹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的种种黑暗,对此深恶痛绝,便下定决心把解决奴隶问题作为自己最大的人生目标。在进入英国议会后,他更是把在英国的本土及殖民地上彻底实现解放奴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矢志不渝地努力奋斗——这项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作,其艰难可想而知,但柏克斯顿做到了。

事实上,在每一种追求中,不屈不挠的意志都比才能重要。意志是人做事的动力之源,是信念的核心力量。

一个人如果下决心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下决心要做成什么样的事,那么信念就是他成功的重要保证。

奥立弗在英语剧坛叱咤风云50年。从凡人到宙斯,从牧师到纳粹党人,各种角色他都能演。但他最大的成就是演出一系列莎士比亚戏剧。在莎翁的世界里,奥立弗几乎只手撑天,无人可与之匹敌。借助舞台与电影表演,他引导现代观众步入莎翁艺术的殿堂。中国观众熟悉的《王子复仇记》是他1948年的杰作,曾获当年奥斯卡金像奖。1954年,他在《理查三世》一片中集制片、导演、主演于一身。该片在电影和电视上同时首映,观众多达2500万人,超过之前莎剧观众人数的总和。

不过,奥立弗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年轻时,他对莎剧大胆独到的诠释,常被讽刺为哗众取宠。一次,奥立弗饰演《奥赛罗》中的亚古,他采用亚古爱上主人的弗洛伊德式的解释,亲吻奥赛罗的嘴唇——此举令观众大为吃惊。饰演奥赛罗的演员只好无奈地挣脱身体,然后喃喃低语:“好了,好了,别这样。”

不过,别人的讥讽并没有动摇奥立弗的信念,他仍然坚持以自己的理解演绎莎剧。

信念是勇者面对真理的执著精神。当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的布鲁诺,正是用血肉之躯浇灌了黑暗笼罩下不见光彩的科学之花。

信念是善者面对生命时表现出的热爱情感。人的可贵之处是对其他一切都可以怀有爱。李时珍可以说是一位典型的博爱者。他为了写《本草纲目》而踏遍全国,尝尽苦寒,受尽挫折。如果没有对生命充满敬畏和热爱,又怎会有不曾动摇的信念去践行这理想?坚持自己的信念,冲破一切借口和困难,便会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四分钟跑完一英里(约1609米)是件不可能的事。但是,在1954年,罗杰·班纳斯特就打破了这个思维障碍。他之所以能创造这项佳绩,一是得益于体能上的苦练,二是归功于精神上的突破。在此之前,他曾在脑海里多次模拟四分钟跑完一英里的情景,长久下来便形成极为强烈的信念,因而对神经系统有如下了一道绝对命令——必须完成这项使命。他果然做到了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事。谁也没想到,在班纳斯特打破这项纪录后的两年里,竟然有近400人也做到了这一点。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信念和信心。

当然,信念也可能是破坏力——消极的信念完全会起负面作用。人类对于生活中的遭遇会很主观地赋予某种意义,积极的信念可使人重拾破碎的心,继续往前迈进;而消极的信念很可能就此便毁掉人的一生。

哈佛大学的亨利·毕其尔博士研究了信念对身体的影响。他把100个医学院的学生平均分为两组,宣称第一组分配的红色胶囊包装了兴奋剂,第二组分配的蓝色胶囊则包装了镇静剂。实际上,胶囊里的药粉已经相互调了包而并未让学生知道。结果,吃了红色胶囊的第一组学生很兴奋,而吃了蓝色胶囊的第二组学生则很平静,完全没有体现出药物的作用。由此可见,他们的信念压制住了身体服用药物的化学反应。

这门研究人类身心互动关系的“心理神经免疫学”证实了数个世纪以来的疑惑:信念在医疗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比治疗本身还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