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先从一则寓言说起:一天,一条小河来到了大山的脚下。大山轻蔑地看了小河一眼,狂妄地说:“就这么一条小河流,也想从我身上过?还是老实地从我脚下绕过去吧。”小河没有说话,只是不停地撞击着大山。开始,大山并没有在意。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山渐渐感觉到自己在被河水削平,而小河则在一天天地汇聚直流而变大。终于,小河在大山的身上冲刷出来了一条河谷——此时的小河也已经不是小河,而是一条大江。
正如这条执着的小河一样,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但每个人的潜力又是无限的。而能够让人类超越自我,发挥出无限力量的动力,便是信念。
信念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信念是一种水滴石穿、江流入海的执着,信念又是一种“飞蛾扑火,一往无前”的勇气,信念是一种面对人生磨难一笑置之的洒脱,信念又是一种“日入中天,光耀四方”的伟大。人类的体能是有限的,但精神的力量却是无限的。只有精神的力量,才能让人们超越自我,超越人类体能的极限,创造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奇迹。给信念一个机会,它就会给你的人生一个奇迹。
海伦·凯勒的故事大家或许并不陌生:海伦出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紧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沉沦,而是以坚定的信念挑战命运。没有视觉和听觉,她就靠手指来“观察”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学习读书和说话。但是,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她为了使自己能够发好一个词或句子的音,要反复地练习。这样,有时难免会反复经历失败,但她从不在失败面前屈服。
海伦21岁的时候考入了拉德克利夫学院。在大学学习时,许多教材都没有盲文本,要靠别人把书的内容拼写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预习功课的时间上要比别的同学多得多。当别的同学在外面嬉戏、唱歌的时候,她却要花费很多时间努力备课。
最终,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会骑马、滑雪、下棋,还喜欢戏剧演出,喜爱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并从中得到知识。她21岁时,和老师合作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后的60多年中,她共写下了14部著作,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了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这些事迹使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可以说,海伦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从一个近乎先天缺陷的孩子到一个创造奇迹的伟人,帮助她成功的正是信念——一种顽强不屈、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让她最终创造了常人所不能创造的奇迹。
无独有偶,在我国同样有一个这样的人,她就是张海迪。
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在五岁的时候,她也遭遇了跟海伦相似的情况。不过,她并不是失明,而是患了严重的高位截瘫——自胸部以下的身体完全失去了知觉。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的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但是,张海迪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
1970年,正值文革期间,她随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看到当地群众因为缺医少药而痛苦不堪,她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此后,在十几年中,她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
后来,张海迪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处于没有工作的状态。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此外,她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再后来,张海迪成为残联主席,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一经问世,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她又不断进取,学习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翻译了一些外文著作。
海伦和张海迪的事迹再次向世人证明,只要有信念,生活就没有失败和放弃。只要有梦想,人生就不会有绝望和阴霾。即使你面临困境甚至身患残疾,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就能超越自己身体的极限,去创造和正常人一样的成就和奇迹。
综上所述,信念是超越自我的动力。没有信念作为动力,自己永远都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必须依靠信念的力量来不断超越自我(特别是在逆境中更要如此),最终创造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