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这句话就充分说明了多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多疑一般指的就是:神经过敏,心中产生疑神疑鬼的消极心态。它是在主观意识上产生的一种不信任的心理。多疑的人喜欢把对事物的认识固定在一个框架中,然后把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联结起来,并用客观原因来证实自己的推断。最后把自己推入迷惑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作为青少年,正处在不断学习的特殊阶段,不论是学习方面还是人际交往方面,多疑之心是要不得的。
生性多疑者必害人
相对来说,青少年的年龄尚小,在看待很多事情上还不具备成熟的心智。所以,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他们的处理方式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尤其是青少年中比较多疑的人,他们往往表现为疑心重重。这种高度的警觉性和冲动的性格,令人不得不敬而远之。
具有这种表现的青少年,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
大家所能津津乐道的《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曹操,他是枭雄,也是英雄。不可否认的是,曹操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英雄的胆略。可他却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由于他的多疑,不知道有多少英雄才子做了他的刀下冤魂。华佗就是被他的多疑而残害的。
华佗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沛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请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谢绝,遂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他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
曹操闻听华佗医术精湛,便征召他到许昌为自己看病。曹操常犯头风眩晕病,经华佗针刺治疗后有所好转。
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做自己的侍医。但是华佗不愿意。他借口妻子有病,告假回家,不再到曹操那里了。曹操非常愤怒,派人到华佗家里去调查。曹操对派去的人说: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然有病,就送给他小豆四十斛;要是没有病,就把他逮捕来办罪。
传说华佗被逮捕送到曹操那里以后,曹操仍旧请他治病。他给曹操诊断了以后,对曹操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思是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而要全部治好,使之不再重犯则需要先饮“麻沸散”,麻痹脑部,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这样才可能去掉病根。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于是命人将华佗杀害。
就这样,一代名医就被曹操一声令下而丢了性命。
正是由于曹操的多疑,使得一代名医就这样做了刀下冤魂。青少年应该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和同学相处的过程当中,不要无端去猜忌别人,这样不仅不利于自己人际关系的拓展,更重要的是会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患上多疑猜忌症,这不就得不偿失了吗?
不要无端的多疑
对于青少年来说,多疑可以是自我怀疑,也可以是怀疑周围的人。这种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具有多疑心理的青少年往往会固执己见,他们通过自身的“想象”把生活中无关紧要事情凑合在一起,把别人无意间的言行举止,误认为是对自己怀有敌意或迫害的心理,在没有足够的证据时就怀疑别人欺骗自己,甚至把别人的好心好意理解为阴谋诡计。于是,导致在人际交往中自筑鸿沟,最终孤立自己。
晓华是某校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好,是老师眼中最优秀的学生。美中不足的是她性格孤僻,不善言谈。和班级里同学的人际关系很紧张。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她比较多疑。由于她学习优秀,所以,她总是感觉别人都非常嫉妒她。于是,她渐渐成为了独来独往的“孤家寡人”。
比如说,她看到了班里的两个人在窃窃私语,就以为是在说自己的坏话;班里同学无意之中看她一眼,她就会以为别人不怀好意,别有用心;每当她自己做了错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也怀疑别人早就知道,好像正盯着自己似的;别人无意之中说了一句笑话她也以为在讥讽自己;怀疑别人对自己的真诚,认为这些都是虚假的,整个世界都是罪恶的,自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谈心的朋友,经常感到孤独、寂寞、心慌、焦虑。
针对这种情况,青少年朋友要做到的就是,必须认识多疑的危害,加强自身修养,果断地克服多疑心理,用宽阔的胸怀、友善的态度与别人交往,就会得到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友谊。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愿意与一个多疑的人交往,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有一个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是消除多疑心理,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
那么,要成为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就必须学会用信任赢得真正的友谊。青少年要用信任的态度赶走多疑的心理,慢慢地就会走出心胸狭隘的心理。然后用真诚的心与同学交往,抛掉偏见和不信任的态度,最终你会赢得真正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