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日记揭秘:1915年-1949年
8019800000004

第4章 1918年

“3月20日”

撰上《今后南北两军行动之判断》。

北军必由长沙陷衡州,取道赣南,进据潮汕,与其攻湘克韶之军队,以规取广州。倘川滇各军于衡州未失之前,克日东下,连定宜荆,以袭其攻衡军之后路,而潮梅之粤军,当张怀芝未抵赣州之前,力克漳龙,以其闽赣联络之势。如闽省得胜,则浙江摇动,桂粤闽浙,连成一长围之局,是长沙之得失,无甚关于大局也。

1918年3月12日,应孙中山电召,离沪赴粤。途中又写《今后南北两军行动之判断》。10日上呈孙中山。蒋认为,敌军将全力攻衡州。衡州失陷后,张敬尧攻桂林;曹锟攻韶关;张怀芝攻赣州,然后取惠州,再与其中路军合攻广州。为此,蒋以为当于衡州未失之时,令黔川、滇军攻克荆、宜,扰敌之背;当张尚未攻赣州时,令南军力克漳、龙,使桂、粤、闽、浙连成一片,共抗敌军。否则粤省危殆。15日他就任粤军陈炯明总部作战科主任,拟定《第一、二两期作战计划》。并立即赴黄冈、潮安、三河坝、松口、蕉岑前线视察,这和他到山东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时一样,仍是积极有为,欲建立一支新军。他首先提出“先谋自立于不败之地,而后再谋制胜之方也”(毛思诚《民国十五年》)。

“7月25日”

撰上《粤军第二期作战计划》。

本期战略,第一,以主力集中于右翼,恢复右翼之势力,收复粤境已失之地,巩固潮汕之根据,以待左翼挺进部队之发展,再用主力取海岸道之捷径,向漳州正面进取,以策应左翼挺进部队之前进,与其会师闽江下游,以期于短少时间,迅速占领福州也。第二,以暂守左翼,唯须出一有力部队,向龙岩、延平方面挺进,威胁其侧面之薄弱而又危险之点,以动摇其漳州之策地及福州之根据地也。

7月9日早,蒋介石拟订《第二期作战计划》,其大要如下:第一,以主力集中于右翼,先收复已失之地黄冈、饶平,以巩固潮汕。然后以主力自海道取闽省漳州,再与左翼会师闽江下游,为进占福州做准备。第二,左翼暂取守势,唯要派一支有力部队向龙岩挺进,进逼漳州、福州。因右翼部队第一支队司令李炳荣于19日失守大埔,该计划无法实行。

“7月31日”

具呈陈总司令辞职。

蒋介石任援闽粤军作战科主任后,颇得陈炯明、邓仲元的信任。一切作战计划,均由蒋介石一手草拟。蒋所拟订计划,经陈炯明批准,编印装订成册,分发到各支队司令部执行。按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战事取得进展,以攻下福建的永安县城为最显著。当时在粤军将领中专门学过军事的人很少,蒋介石在日本毕竟学过炮兵。在各次战役中,蒋在运用炮兵方面发挥了自己的专长,给人留下了能攻善守的印象。

蒋介石在援闽粤军中工作时私下曾对邓仲元说过:我入幕,系为服从中山先生革命而来,并非为帮陈炯明而来。由于当时军队中的地方派系观念很强。使蒋介石感到,他这样一个外乡人置身于全是粤籍的地方军之中,工作中阻力很大,难以有所作为。于是,给陈炯明写了个辞呈,决意 “拂然而去”。

“8月1日”

陈总司令派陈其尤赍函挽留余,遇子潮安车站。

本日,陈炯明派专人带着他的亲笔信,赶到潮安东站挽留蒋介石。陈炯明在信中写有“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之一人”之语,但蒋介石并没有留下来。

这种恭维之词是应该打折扣的。但陈慰留蒋可是真心实意的。8月2日,邓铿又派代表到汕头强留。蒋不为所动。3日他到了香港,见到了廖仲恺、朱执信、居正等人,18日回上海。

23日,蒋到法租界莫里哀路29号孙寓谒见孙中山,谓陈纵容部属诋毁孙中山,而使自己愤然去职。--所谓“诋毁”,就是指陈部下叶举称孙中山为“孙大炮”。孙不介意,劝蒋仍回粤军,蒋不从。

陈、邓又先后四次来函劝驾,言辞都很恳切。

统帅和同僚都在召唤蒋归队,这种慰留的规格是很高的。这时福建前线又打了胜仗,大埔、下洋业已夺回,并一直打到漳州的龙溪,形势喜人。蒋在上海停留了20天,便再度前往汕头。这次短期离队很合算,9月26日,他擢升为第二支队司令官,设司令部于长泰。司令官的气派就不一样了,请看他亲自写的一篇祭告文:

伏愿而后而今,战必胜,攻必克,统一中华,平定全亚……完成革命伟大之盛业。

“8月18日”

归沪,轮行稳疾。入夜,余对月华吐朗,追忆少年时奉母游招宝山及天童育王诸胜光景。

面对夜月而思亲,是极为正常事,古有“千里共婵娟”之语嘛!蒋介石与母亲的感情是很深的,九岁丧父,一门孤寡,茕孑无依。每当蒋介石离家去葛溪村和塾馆读书时,母子二人都要抱头大哭一场。蒋母信佛,曾带少年蒋介石游过天童寺、阿育王寺及招宝山。天童寺,在浙江鄞县距宁波市东30公里的太白山麓。是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属禅宗。寺周群山耸峙,层峦叠嶂,有南山晚翠、东谷秋江、深径回松、风岗修竹、清关喷雪、西涧分钟、双池邱景、平台铺月、玲珑天凿、太白生云十景。王安石游天童寺诗云:“山山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阿育王寺,在浙江鄞县距宁波市东20公里宝幢镇。也是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晋太京三年(公元282年),刘萨诃于此得一舍利塔,高一尺四寸,宽七寸,内悬宝磬、中缀舍利。传说是阿育王所选八万四千塔之一,内藏舍利传是释迦牟尼涅?后的遗骨,为中外佛教徒所崇敬。难怪蒋母不惧远涉携子前往瞻仰。招宝山,在浙江镇海县东北1?5公里的甬江口。本名候涛山,又名鳌柱山,是一突入海中的小山,面积22?6公顷。山上原有宝陀寺和明嘉靖六十九年(1560)为抵御倭寇而筑的威远城。今寺宇和城垣遗址还在。登山远眺,海天渺茫。山上原有招宝山十二景,苍山翠竹,景色宜人。

“8月23日”

晚,谒总理报告闽粤战况。

蒋介石8月18日回到上海,23日晚才到孙中山的法租界莫里哀路29号一幢两层楼的寓所谒见孙中山。蒋介石对孙中山陈述自己辞职的理由时,并不谈工作受阻,难有作为的情况,却说是因为陈炯明纵容部下诋毁孙中山,而使自己愤然去职。孙中山对粤军寄予很大的希望,当初,将党内懂军事的人才许崇智、邓仲元、蒋介石等派到粤军中,意在加强力量,掌握武装。因此他劝慰蒋介石再回到粤军去,但蒋介石并没有遵从。

“9月27日”

卸第二支队司令官职。挈眷归沪上。

陈炯明当时任蒋为粤军总司令部参议,蒋执意留屿休养。某夕散步海滨,口占韵语曰:明月当空,晚潮怒汹,国事混?,忧思忡忡。安得乘悫之长风,破万里浪以斩蛟龙。

“9月28日”

奉总理命回漳。

陈炯明于8月26日、29日、31日接连给蒋介石写来三封信,邓仲元也写来信,邀请他回军中,但蒋都置之不理。直到9月18日,粤军在福建战场取得了有利的形势,攻克了北洋军阀在闽南的根据地漳州市之后,蒋介石才又重回粤军。时许崇智已升任第一军军长兼左翼指挥官,陈炯明乃升任蒋介石为第二支队司令官。

从“拂袖而去”到复职后升迁,使蒋介石收到了“以退为进”的效果。于是,蒋介石从此以后就经常有意的采取这种做法,而且手段越来越高明。

从这次蒋介石在援闽粤军中第一次辞职,到1924年4月他正式就任黄埔军校校长的六年之间,在军中以各种借口辞职又复职的来来去去,共达13次之多。实际在军队中工作的时间总共只有两年半左右,其中最长的工作时间为一年零十天。当中还请了两个月的假。其次是5个月,多数是1个月左右。最短的只停留了4天便又走了。一次次的辞职、挽留、复出,都一次次地提高了蒋介石在军队的地位,增加了孙中山对他的信任和重用。

附节陈炯明书

昨得诵致其尤书,知于17日始得买舟回甬。又闻杨逆(善德)捕兄极急,冒险省亲,为之戚然。……唯祸机已萌,风雨如晦,求友之急,无间晨昏,所望笃念同仇之雅,早日归来,并为邀约季陶及某君,一齐来谋。言尽于此,余唯心照。(8月26日)

各书均奉悉。以后计划,均如议施行。……兄去而捷卿死,精神上受打击,自以为粤军败征已见。……唯现在右翼又来告急,刘部尚未至,弟本欲回,而此方非弟主持,势如散沙,故拟待龙岩之下,而编成一大队,交汝为(许崇智)挺进,弟则主守后方也。现在诸事纷烦,非得人莫办,弟幕中有几个胜任,兄所深知,唯望早日回埔,共?大计。是为切要,不尽欲言也。(8月29日)

……吾党实力,只此一军,若非得二三中坚人物,以谋团结坚固,则仍无永久存立之望。此间情形,能助我者实寥如辰星。……中孚枪三千,如购得,决定发与吾兄,练一中坚军队。马帮统(作梁)陆军中学生,年少尚可裁成,辛亥从黄克强战于武汉,颇有胆略,现若规之以正,自不至为恶空气所同化。前拟将炯光编归兄部者,以此子学识尚浅,阅历未深,得兄为其长官,或可陶练以至成材。唯其性质深躁,难于就范,又恐以此艰巨付托,重贻吾兄之忧,故现在尚未决定办法。总之粤军须有中坚军队,以资控制,庶可建威销萌,立于强固不拔之地。此项将官非有道德可信之人,实难倚恃,故三千枪之成功,决定交兄负此重任也。前函训练干部,极为扼要,当及时图之。经饬参谋处筹议,最好赴沪归省,能早日回部,即可计划此中坚军队之进行。此节祈密,暗底练成一旅训练最精枪械最良部队,以为全军之冠,则基础自固矣……(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