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17

第17章 廉者,政之本

廉洁,即清廉、清白,与“贪污”相对。《楚辞·招魂》云:“朕幼清以廉洁兮。”《辞海》引王逸注:“不受曰廉,不污曰洁。”

清廉、廉洁、廉明、廉正、廉直、孝廉,是气节清高、品行峻洁的境界,是做人的原则,为政的操守。所谓“廉者,政之本”,“廉者,民之表”,“廉者,仕之本”。

为政之要,贵在清廉。保持清正廉洁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种必备素质,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前提。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利益观和价值观,淡泊名利,抵制腐朽思想,遏制私欲膨胀,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181.廉为政本

“原典”廉者,政之本也。(战国《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注译”全句译意为:廉洁,是为政的根本。

“品读”古代的“廉”字,义项颇多,但基本的有清正、清白、高洁、不贪、节俭等。“廉”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据说起于西周时期的周公姬旦。周公主张,要以廉洁“弊群吏之治”。但最早把清正廉洁作为治政的根本,并明确提出“廉政”的应数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婴。

182.廉政而长久

“原典”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战国《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注译”雩(yú于):古代求雨的祭祀。全句译意为:齐景公问大夫晏婴:“廉洁为政而能长久,它的行为像什么呢?”晏婴回答说:“它的行为就像流水一样。真是美啊清清的流水,它的混浊没有好的前途,它的清流没有不向前流淌的,所以能长久地奔流。”

“品读”这是“廉政”一词在我国典籍文献上第一次出现。从古到今,贪污腐败祸国殃民,也会累及身家性命。所以历朝历代人民群众在要求惩治贪污腐败的同时,也期盼统治者的廉政。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也采取措施惩贪防贪,也倡导廉政。晏子和齐景公的这一段对话,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晏子看来,统治者只有实行廉政,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183.国有四维

“原典”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战国《管子·牧民》)

“注译”四维:系在网四角上的绳索,借助四维,网的纲、目才能提得起来。全句译意为:国家有四维,缺了一维,国家就不稳;缺了两维,国家就危险;缺了三维,国家就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什么是四维呢?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

“品读”以德治国,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是管仲治国思想的纲要之一。管仲所说的道德,就是国之四维:礼、义、廉、耻。管仲认为: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矩;有义,就不会妄自尊大;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趋从坏人。把廉排在“四维”之三,可见“廉”的重要。

184.货上流则官德毁

“原典”重在下则令不行,货上流则官德毁。(战国《管子·七法》)

“注译”重:重权;货:财物。全句译意为:君权下移,政令便无法推行;财物往上流入官吏腰包,官德就必然败坏。

“品读”管子指出当时君主治国面临的“四伤”,即宫廷的各种坏人伤害君主的权威,奸邪的官吏伤害国家的法制,奸民伤害风俗和教化,盗贼伤害民众。权威被伤害,君权就会被往下移;法制被伤害,财货就会通过贿赂往上流;教化被伤害,臣民就不会和睦;民众被伤害,百姓就不得安宁。君主的权威和法制被伤害,带来的恶果是“货上流”,“货上流”的恶果是“官德毁”。

185.利过为败

“原典”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注译”幅:限制的意思。全句译意为:私利过了头就要失败,我不敢贪多,就像布匹需要有“幅”一样。

“品读”齐景公封给晏子(齐国宰相)邶殿边上的六十个城邑,晏子不肯接受。子尾说:“富,人之所欲也。何独弗欲?”(富足是人们的愿望,您为什么独独不肯接受?)晏子回答说:“我不接受邶殿,并不是厌恶富足,而是恐怕失去富足。而且富足就像布帛一样有一定的幅度。人富足了就要端正道德加以限制,让他们不要放纵和怠慢,这就叫做‘幅利’(限制利益)。利益过了头就要失败。我不敢多贪城邑,就是所说的‘幅利’。”一个人面对眼前的利益,如果不加以节制,就会造成祸害。对这一点,身为宰相的晏子,头脑是很清醒的。

186.贪人败类

“原典”大风有燧,贪人败类。(春秋《诗经·大雅·桑柔》)

“注译”有燧:犹隧隧,风迅疾的样子。全句译意为:大风吹得急,贪利小人是败类。

“品读”《毛诗序》说:“《桑柔》内伯剌厉王也。”内伯指周厉王的卿大夫芮良夫。昔周厉王暴政失道,贪官得势,贤人被逐,祸国殃民。芮良夫曾进谏说,“民归于德,德则民戴,否德民仇。”厉王不听,芮良夫退而赋《桑柔》讽刺厉王。“大风有燧,贪人败类”,是《桑柔》指责同僚专利敛财,贪谀事王,行止污秽,导致民怨沸腾。

187.殚财澹欲祸莫深焉

“原典”殚天下之财,而澹一人之欲,祸莫深焉。(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

“注译”殚:尽;澹:满足。全句译意为:耗尽天下的资财,而来满足一个人的贪欲,灾祸没有比这更深的了。

“品读”这是对贪得无厌、荒淫无度的君主的警告。君不见商纣王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一人之贪欲淫乐,设肉林酒海,通宵达旦地宴饮,设“炮烙”之酷刑,臣下稍有不从立即惨遭横祸。从而激起四海翻腾云水怒,人民在周文王率领下,一举攻破他的都城,逼得他点火自焚,商朝也随之灭亡。

188.至廉而威

“原典”至廉而威。(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注译”全句译意为:最廉洁的官员才能有权威。

“品读”清正廉洁是为官者的基本品德和人格追求。为官者有了这种品德和人格,才能忠诚于民,让利于民,取信于民。正所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清碑·官箴》)廉洁做到极致能够产生权威。

189.官吏廉平

“原典”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东汉班固《汉书·宣帝纪》)

“注译”全句译意为:官吏们不能廉洁自律,国家就不可能长治久安。

“品读”此语出自汉宣帝神爵三年秋八月的诏书中。官吏的廉洁公正与否,直接影响到民心的向背、国家的治理和政权的巩固。汉宣帝刘询认为官吏“奉禄薄,欲其侵渔百姓,难矣”。因此,他下诏提高官吏的俸禄(“其益吏百石以下奉十五”)。刘询此举,虽然不济,但其用心可嘉。政治廉洁或是政治腐败,必然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并会直接影响着一个政权的兴旺或衰落。

190.物逐好移损政俗

“原典”物逐好移,有损政俗。(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七·陈纪一·武帝永定三年》)

“注译”全句译意为:把爱好兴趣放在追逐物质享受上,这将损害国家的政务及社会习俗。

“品读”这是北周的左光禄大夫乐逊于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上书中的话。乐逊在上书中,针对近来朝廷重臣的服饰、用品逐渐趋向华丽,役使工匠制作各种奇巧之物的现象,借北魏由于君臣侈糜成风而走上腐败衰亡之路的历史教训,以“物逐好移,有损政俗”规谏明帝,可谓用心良苦。“玩物丧志”,某种爱好过了头,将会使人沉溺其中而荒废正事。如果“竞为侈糜”,一心追逐享受,置国事民事于不顾,“终使祸乱交兴,天下丧败”。

191.官清民自安

“原典”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注译”全句译意为:国家政治清明,天下的人心平气顺;官吏清廉,民众自然安定。

“品读”此句是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第十五卷“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中对苏州昆山县知县断案清明的评语。这虽是小说家之言,但也是民心的一种期盼,更是对当时官吏腐败的一种鞭挞。

192.督抚廉则物阜民安

“原典”国家根本在百姓,百姓安危在督抚;督抚廉则物阜民安,督抚贪则民穷财尽。(清魏象枢《清先正事略》)

“注译”全句译意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一个地方百姓生活的好坏,全在于当地掌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总督和巡抚廉洁,这个地区的百姓就能安居乐业,物产也会丰富。如果总督、巡抚贪污,必然导致民穷财尽。

“品读”这是清朝初年刑部尚书魏象枢给康熙皇帝所写奏折中的话。当时,一些大臣越来越富裕而百姓却越来越穷困。朝廷大臣魏象枢对官吏的贪污腐败深恶痛绝,不得不上奏康熙皇帝,希望康熙重视肃贪治腐,“为百姓留膏血,为国家培元气”。

193.国之安危

“原典”国之安危,全系官僚之贪廉。(清《清实录·世祖实录·卷九》)

“注译”全句译意为:一个国家的安全和危险,全在于官僚是贪婪还是廉洁。

“品读”这是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十发布上谕中的话。清世祖清醒地看到,官吏忠诚廉洁,一定会任用贤良,有了功绩一定会获得表彰,各种政事会得到很好处理。各种政事处理得好,国家大事没有得不到治理的。官吏贪污奸诈,一定会上下贿赂成风,平庸邪恶的小人会侥幸晋升。奖赏不分功过,大恶的人可以漏网,善良的人反而会蒙受冤屈。官吏舞文弄墨,小民受到陷害。政治混乱,根源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