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18

第18章 律己以廉

194.律己以廉

“原典”律己以廉。凡名士大夫者,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是大恶不廉之吏。如蒙不洁,虽有它美,莫能自赎。(宋真德秀《西山政训》)

“注译”全句译意为:要以廉洁律己。凡是为官者,能够做到万分廉洁,只是一点小善,而贪污受贿便是大恶的贪官污吏。如果不廉洁,即使有其他的优点,也不能够自我抵消。

“品读”真德秀,南宋学者、大臣,世称西山先生。他在《西山政训》中以四事与同僚共勉。所谓四事,一是律己以廉,二是抚民以仁,三是存心于公,四是莅事以勤。真德秀认为,“廉仁公勤四者,乃为政之本领”,而“律己以廉”为四事之首。真德秀还以士之不廉和女之不洁作对比,说明士“律己以廉”的重要:“士之不廉,犹女之不洁。不洁之女,虽功容绝人,不足自赎。不廉之士,纵有他美,何足道哉!”

195.见素抱朴

“原典”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春秋《老子·十九章》)

“注译”素:无色彩的丝。朴,没雕琢的木;私:自利;欲:欲望。全句译意为:外表单纯,内心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品读”老子认为贪欲是引起社会物欲横流、局势动荡不安、人心利欲熏天的根源,因此主张人们恢复朴素的本性,减少私心和欲望,以便使生命不致遭到欲望的倾陷而屡屡处于绝境。

196.自刻以广民

“原典”王舆不衣皮帛,御马不食和菽,无淫僻之事,无骄熙之行,食不众味,衣不杂采,自刻以广民,亲贤以定国,亲民如子。(西汉贾谊《新书·春秋》)

“注译”全句译意为:车舆不装饰皮革和绢帛,骑的马不喂谷子和豆类,没有过分古怪的事情,没有骄奢嬉戏的行为,不吃多种美食,穿衣不讲究色彩斑斓,克制自己的欲望以宽待百姓。亲近贤能的人,用以安定国家。爱护百姓如同自己的子女。

“品读”这是贾谊在《新书·春秋》中对邹国君穆公洁身自好的一段传记。作为国君,能如此清廉自律实为难得。更难得的是,穆公还能抵御外界的诱惑。荒淫的楚王想让洁身自好的穆公也跟着他一样荒淫,就赠送能歌善舞的四个美女给穆公。穆公早上观看,到晚上就全部将她们嫁给为国捐躯的遗孤为妻。穆公的廉政勤政,把邹国治理得路不拾遗,臣下和民众恭顺服从,如同双手合心一样。因此邹国尽管弱小,但鲁国、卫国不敢轻视他,齐国、楚国不能威胁他。邹穆公去世时,邹国的百姓如丧慈父,哭祭达三个月之久。邻国的大夫和百姓,向着邹国的方向痛哭,以哀悼邹穆公。

197.举世混浊我独清

“原典”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整个世道混浊不堪,唯独我清白;众人都昏醉,唯独我清醒。

“品读”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陷害。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此句是屈原披发行吟汨罗江边时回答渔父的话,悲愤地道出了自己被放逐的原因。面对昏庸腐败的楚国统治集团,面对风雨飘摇的楚国,屈原已无力挽救,乃作《怀沙》之赋,然后自沉江中。于“举世混浊”中“我独清”,于“众人皆醉”中“我独醒”,屈原为后世留下了道德自守和清廉自律的光辉榜样。

198.敦朴为先

“原典”敦朴,为天下先。(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注译”全句译意为:厉行节俭,为全国做出好的表率。

“品读”西汉孝文帝刘恒,汉高祖儿子,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苑、狗马、服饰、器具都没有增加。孝文帝曾经打算建造一座露台,召工匠计算工程费用,需要黄金一百斤。孝文帝说:“一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百姓的家产。我继承先帝宫室,经常感到恐惧和羞愧,为何要建造露台?”于是就取消了建露台的打算。孝文帝经常穿粗糙丝织品的衣服,不准宠爱的慎夫人衣服拖到地上,帷帐不得绣花边。建造自己死后的陵墓,只准用瓦器,不许用金银铜锡作为装饰。“敦朴,为天下先”,是司马迁对刘恒厉行节俭的赞词。

199.欲下廉者先之身

“原典”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西汉桓宽《盐铁论·疾贪》)

“注译”全句译意为:要使影子正,必须要先正标杆;要使下层廉洁,必须是上层的人自己首先身体力行。

“品读”为了说明“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的正确和必要,桓宽作了一个浅显的比喻。他说,现在的大江大河流归大海,大海都接纳了,却要让溪谷间的河流不接纳雨后地上的流水,那是不可能的。上面贪贿,却要百官廉洁奉公,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贪鄙的风气在于上层,而不是在下面,严重的教训在于国家行政官员本身,而不在于百姓的作为。

200.正己以先下

“原典”正己以先下。(东汉班固《汉书·贡禹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自己要带头在廉洁上作出榜样。

“品读”西汉后期,汉元帝想禁止近臣家中私自商贩,和百姓争利,谁违犯了就要免官削爵,不许做官。御史大夫贡禹认为这是廉政的重要举措,就上表陈说汉武帝治政不廉,导致诸侯宰相和郡守都崇尚财利的教训,而孝文帝贵重廉洁,禁止商人、上门女婿为官,贪污受贿的官吏削职为民。贡禹说,“正己以先下”,敦促皇上把廉政的想法付之实施。汉元帝采纳贡禹的意见,并奖励他能提出忠言直谏。

201.身正影直

“原典”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其量直,不可得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恺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希望从污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是不可能的。

“品读”这虽然是刘恺建议后汉执政的邓太后重视以孝治国时说的话,但其蕴含的源清流洁、身正影直的道理对执政为官者很有启示。

202.以身教者从

“原典”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统治者自身不正,即使是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听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别人,大家就会心悦诚服,如果只用语言来空泛说教,大家则会充耳不闻。

“品读”第五伦,任东汉章帝时的司空(官名,掌水利、营建之事),他对王公贵族骄奢淫逸,贪污腐化,世风日下痛心疾首,深表忧虑。他多次上书倡导当权者廉政勤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方能正政风,化民风。

203.立廉振贵势

“原典”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毛滂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实行正义之举使权威之士感到羞耻,确立廉洁之风使贵势之人受到震动。

“品读”这是《后汉书·毛滂传》的作者范晔对忠诚廉直之臣毛滂、李膺惨遭迫害致死而发出的感慨,也表达了他树正压邪、树廉儆贪的治政主张。

204.临财莫如廉

“原典”治官莫若平,临财莫如廉。(三国王肃《孔子家语·卷三·辨政》)

“注译”平:公平;廉:廉洁。全句译意为:治理官员再没有比公平更好的德行了,面对钱财再没有比廉洁更好的操守了。

“品读”“治官”要“平”,这是一种德行,也是一种仁政。“临财”要“廉”,这是一种操守,一种廉政。“治官”要“平”,务必“公”字当头。大公才能无私,无私才能公平。“临财”要“廉”,必须“义”字为先,即所谓“见利思义”,以一颗“廉洁”之心,摒弃贪欲,守住清廉。唐代女皇武则天作《臣轨》,特设“廉洁”章,她强调为官要清廉:“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故君子行廉以全其真,守清以保其身。富财不如义多,高位不如德尊。”

205.上之所好

“原典”上之所好,下必有甚。(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

“注译”全句译意为:上面的人有所喜好,下面的人的喜好更为厉害。

“品读”唐朝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在东部巡视,快要进入洛阳时,临时住在显仁宫,管理宫苑的官吏因供奉不周大多被斥责处罚。侍中魏徵进谏说:“陛下现在驾临洛州,为的是多施舍恩惠给当地百姓。现在百姓没有受到恩泽,管理宫苑的官吏因供奉不周大多被斥责处罚,这是不想到知足,一心放在奢侈浪费上。既然违背了巡视的本来心意,那用什么来满足百姓的愿望呢?隋代的君主先命令下边多献食物,贡献的食物不多,就有严厉的处罚。上面的人有所喜好,下面的人的喜好更为厉害。争着这样做而没有限度,终于导致灭亡。”唐太宗听后大吃一惊,说:“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些话,从今以后不会再有这种事。”

206.清者莅职之本

“原典”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唐令狐德棻《周书·裴侠传》)

“注译”莅:临。全句译意为:清廉是做官的根本,俭朴是立身处世的基础。

“品读”南北朝时河北郡(今山西运城东南)郡守裴侠做人节俭持身,为官清正廉明。他常以“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自守自励,他希望以此种品行在活着的时候名贯朝廷,在死后流芳典策。因此,他平时节俭朴素,吃的只是些豆、麦、咸菜之类的食品,很受当地吏民们的拥戴。他的堂兄伯凤和世彦,当时都是丞相府宇文泰手下的佐僚,讥笑他说:“人生做官,应当使自身和功名一并好起来,像这样的清苦,为的是什么呢?”裴侠回答说:“清廉是做官的根本,俭朴是立身处世的基础。活在世上,要受朝廷的称赞;死了以后,要流芳于史策。我志在努力自修,害怕有辱祖先。却反而被人笑话,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伯凤等人听后很惭愧地退下去了。历史已经证明,裴侠实现了他的心愿。裴侠活着的时候,因廉洁奉公而得到周太祖丰厚的赏赐,他死后在《周书》上也有他的传记。

207.性命之重

“原典”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邪?(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

“注译”全句译意为:宝珠只是身外之物,尚且不可以用它弹打雀鸟,何况人的生命更为贵重,难道能用来博取财物吗?

“品读”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明珠是人们当作宝物的,若是拿名贵的宝珠当弹子弹雀鸟,岂不是非常可惜吗?何况人的生命重于名贵的宝珠。看见金银绢帛就不怕触犯刑律法网,径直接受贿赂,这是不惜贵重的生命。宝珠只是身外之物,尚且不可以用它弹打雀鸟,何况人的生命更为贵重。文武百官若是能够尽忠尽职,有益国家,有利百姓,官职爵位立刻就会得到。都不应该拿生命去触犯刑律法网的办法求取荣华富贵,妄自接受钱财物品。贪赃枉法一旦败露,他们自身也会遭到损害,这样做实在是可笑得很。”那些见钱眼开,惟财是命的贪官们,不知道过去是否读过唐太宗这段话?现在读了是否得到警示?

208.以公廉为己任

“原典”约身谨洁,尤以公廉为己任。(后晋刘昫《旧唐书·宋申锡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约束自身,谨慎廉洁,尤其是以秉公廉洁为自己的责任。

“品读”唐代翰林侍讲学士宋申锡,最初以科举及第,及至在朝廷做官,清正廉洁,为人谨慎,不趋炎攀附。宋申锡从在内廷任职到担任宰相,四面八方进献的慰问馈赠,一律不接受。“约身谨洁,尤以公廉为己任”,是史官刘昫对他的评价。

209.出淤泥而不染

“原典”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周敦颐《爱莲说》)

“注译”濯:洗涤;清涟:清澈的水波;蔓:名词动用,蔓延;枝:名词动用,分枝;植:树立;亵:轻慢。全句译意为:我只爱莲花,它生长于污泥中但不被污染,在清澈的水波里洗过却不显得妖艳,中间连通,外面挺直,不蔓延,不分枝,香气远远传来更觉得清幽,它高高地洁净地耸立在水中,只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品读”周敦颐是北宋理学家濂洛学派的创始人、二程(程颢、程颐)的老师。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很得民众赞颂。北宋中叶,封建统治者昏庸奢侈,士大夫们耽于享乐。周敦颐感于时弊,写成借物咏志的《爱莲说》。他借描写和赞美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嵚崎磊落的风范,表达了自己不慕荣华、身处污浊之境而洁身自好的情操和志向。

210.所居不过容膝

“原典”壮九重于内,所居不过容膝;彼昏不知,瑶其台而琼其室。罗八珍于前,所食不过适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高祖武德九年》)

“注译”全句译意为:内廷重屋叠室,宽大无比,供帝王居住的不过容下双膝的地方。那些昏庸无知的君主修筑瑶台琼室,席前摆满山珍海味,也不过品尝几口而已。甚至于突发狂想,堆酒糟如山修池子盛酒。

“品读”这是前幽州记室直中书省张蕴古呈给唐太宗一篇《大宝箴》中的话。这段话今天读起来还是很能令人清醒。一个人的吃住穿用非常有限,何必“壮九重于内”、“瑶其台而琼其室”,又何必“罗八珍”、“池其酒”?此为一。二,如果“彼昏不知”,为了“壮九重于内”、“瑶其台而琼其室”、“罗八珍”、“池其酒”,而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更是自罹其祸,身败名裂。这又何苦?

211.廉者足而不忧

“原典”廉者足而不忧,贪者忧而不足。(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太祖开平三年》)

“注译”全句译意为:廉洁的人容易满足而不会感到忧虑,贪婪的人整天忧虑而总是感到不满足。

“品读”这是五代时蜀国蜀州刺史王宗弁向蜀王王建辞官时说的话。王宗弁曾为王建的亲信之一,他看到王建称帝后骄横妄为,又素知王建猜疑成性,深恐自己日后也会罹祸,故称疾回家,杜门不出。王建怀疑他嫌官职不高,便下令授予他检校太保的称号,他坚决不接受,并说了上面这段话以表明自己的心迹。这虽是王宗弁辞官的借口,但“廉者足而不忧,贪者忧而不足”却道出了“廉”、“贪”的品德差别,也含有“知足常乐”之意,对后人不失警戒意义。

212.何谓无知

“原典”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四十九·汉纪四十一·安帝永初四年》)

“注译”全句译意为:有天知,有地知,有我知,有你知,怎能说是无人知道!

“品读”东汉时的杨震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以博览群书,为官正直,清廉无私,刚正不阿著称。杨震在上任东莱太守途中,经过昌邑县,而杨震先前所荐举的荆州秀才王密时任这个县的县令。这天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金子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您,您却不了解我,这是什么原因呢?”王密说:“现在是黑夜,没人知道。”杨震说:“有天知,有地知,有我知,有你知,怎能说是无人知道!”王密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只得走了。杨震的清廉自守为世人赞颂,称他为“四知太守”。这以后又有人提出君子“不欺暗室”的主张。唐代诗人李商隐即留下“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石能言”(《全唐诗·明神卷》)的名句,提醒人们要时时自警自律。元代张养浩提出有官守者自律要严,要做到“廉以律身,忠以事上,正以处事,恭慎以率百僚”。(《庙堂忠告》)

213.廉正自守

“原典”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明宋濂《元史·列传·刘斌》)

“注译”黩货:贪财。全句译意为:当官的应该廉洁公正,守住自己,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品读”元朝时的刘斌为官多年,以清廉自守。他去世前没有给家人留下些什么,但给其子留下了这句深含哲理的话。这是他从政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光辉人格的体现。

214.以廉为先

“原典”为政者以正为本,以廉为先。(明汪天赐《官箴集要》)

“注译”全句译意为:为官者应该以正心为根本,以廉洁为先务。

“品读”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正身修己,律己以廉的重要。如果为政者“其身不正”,嘴上说廉政,背地里巧取豪夺,贪污受贿,就不能服众,也就丧失了为政者的表率作用,甚至会造成上行下效、贪赃枉法的腐败风气。因此,为政者当以正为本,以廉为先。首先要管好自己,要求别人做的首先自己做好,也就是治下先治己,正人先正己,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扎扎实实做事”。

215.律己服人

“原典”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醒》)

“注译”全句译意为:仗义疏财能够团结人,严以律己能够使人信服,宽以待人能够得到人心,身先士卒能够领导众人。

“品读”“聚人”、“服人”、“得人”、“率人”,归根到底是得人心,而得人心的前提是“其身正”。身为领导,只有不痴钱财,清廉自律,才能一身正气。宽以待人,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人心。而能得人心者,便可成就事业。

216.清流洁源

“原典”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唐魏徵《隋书·列传·李文博》)

“注译”全句译意为:要使流水清澈必须使其源头清洁,要使末稍正直必须端正其根本。

“品读”隋炀帝后期,好大喜功,骄奢淫逸,吏治腐败,四面楚歌。李文博为县丞时面对“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一次,遇房玄龄(即后来唐太宗的大臣中书令)时,房玄龄问他,你为县丞以来,在激浊扬清上有何作为?李文博奋擘励声说:“洁源才能清流,端本才能正末。现在“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又有何用!”李文博言下之意,整治朝政的根本在朝廷。

217.廉者,民之表

“原典”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孝肃奏议集·乞不用赃吏·卷三》)

“注译”全句译意为:廉洁的官吏是民众的表率,贪官是民众中的盗贼。

“品读”作为官吏,应该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做民众的表率。为官却贪污受贿、贪赃枉法是民众所不耻的。包拯这句话,是对北宋政坛廉者的热切呼唤,也是对贪官的强烈怒斥。贪官把本来属于人民群众的财富窃为己有,性质上和做贼、做强盗一样。所以,对贪官是不能心慈手软,网开一面的,而应该像包拯一样视贪官如盗贼,高举起法律的“铡刀”,严惩不贷!

218.居官以廉

“原典”居官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为主。(清刚毅《居官镜》)

“注译”全句译意为:为官之人应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个字为宗旨。

“品读”忠、敬、诚、直、勤、慎、廉、明,皆是为官之德。为官者如能做到这八个字,“则人必畏而爱之,则而象之”(从敬畏进而爱戴他,并以他为榜样)。

219.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原典”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南宋佚名《名贤集》)

“注译”全句译意为:收了别人的礼物,就要按照别人的要求办事。

“品读”南宋以后儒家学者撰辑的《名贤集》,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谚语,为古代流传很广的启蒙读物,但成年人读来也会颇受教益。“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是其中的四言集句之一。意思是说:收了别人的东西,哪怕是再小的礼物,也会被别人所囿,自然而然地去按照别人的意思办事,且十之八九是不合法度的事情。这就告知我们,为官当权者,不要贪小便宜,轻易收受别人的礼物,否则就会受制于人,不得不借自己手中的那点权力帮别人办些违法乱纪的事,最终落得个贪污受贿的罪名。

220.居官三字符

“原典”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清陈弘谋《从政遗规》)

“注译”全句译意为:当官的原则,只有三条:一是清廉,二是谨慎,三是勤政。

“品读”这是清乾隆时湖广总督陈弘谋(广西临桂人)的从政信条。他认为,为官者“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他同时也提醒为官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如果“不能自克”,贪图财利,自己得到的很少,而手下的胥吏得到的就很多。因“不能自克”,贪图财利,而被重重地处罚,实在是可惜啊!清代的张廷玉在《明史·儒林列传》)中说:“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