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与政治权力密切相关。所谓腐败,是指当权者利用手中掌握的政治权力,违法违纪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腐败实质上是权力的腐败,即以权谋私。
权力腐败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观错位,把原本用以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资本和工具,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生活作风腐朽糜烂,对社会影响极坏。
遏制权力腐败,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中之重。党员干部必须吸取历代政权兴亡的教训,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541.天下为公
“原典”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西汉戴圣《礼记·礼运》)
“注译”全句译意为:大道施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品读”这是孔子之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中国的政治历史上溯到三代(夏、商、周)以前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时代,认为五帝之世以公天下为心,那是“德治”之世,至治之世。孔子称之为“天下为公”、“大同”之世。这虽然是指原始共产制的时代,但“天下为公”、“大同”之世,一直是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的核心内涵。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借鉴“天下为公”的理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端正党风政风的根本。
542.法天合德
“原典”法天合德,象地无亲,参于日月,伍于四时。(战国《管子·版法》)
“注译”合德:即同德,此处指普遍施德;无亲:无所私亲,此指不计亲疏,一视同仁;参于日月,伍于四时:也是无偏无私之意。全句译意为:君主治国要效法天,对万物全施恩德;模仿地,对万物没有私亲;要像日月、四时一样孕育万物,没有任何偏私。
“品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主治国要像天地、日月、四时一样大公无私,对臣民不分贵贱,不分远近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样有利于人心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孔子说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吕不韦的“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同出一理。
543.同天下之利
“原典”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春秋吕尚《六韬·文师》)
“注译”擅:专,独揽。全句译意为:能和天下人同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
“品读”吕尚,即兵家鼻祖姜子牙,世称“姜太公”。当我们明白“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的道理后,对吕尚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天下是天下人共有,只有同天下人共“天下之利”,才能“得天下”。如果为君或当政者唯我独尊,滥用职权,“擅天下之利”,必将失去天下。
544.行权不隐于私
“原典”正国者,不可以暱于权,行权不可以隐于私。暱于权,则民不导;行权隐于私,则政不行。(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八》)
“注译”暱:近。全句译意为:要治理国家,不应该只注意眼前的权威,行使权力不可以因为私恩而隐蔽其恶。只注意眼前的权威,那百姓就不好训导;行使权力因为私恩而隐蔽其恶,那政令就无法推行。
“品读”晋国发生内乱,大臣阳毕为晋平公出谋划策,平定内乱时说了上面这段话。虽然阳毕说的是封建权力的宫廷之争,但他所说的行使权力不能因为私恩而隐恶,对后世的当政者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545.以身为天下
“原典”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春秋《老子·十三章》)
“注译”贵:畏惧。全句译意为:像宝贵自身一样宝贵天下,才能把天下寄托给他;像爱自身一样爱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品读”春秋时代是一个多欲的时代,所以,整个社会表现出了“上下交争利”的局面。老子感慨道路之失轨、世道之沦丧、人生之多艰,希望各国的当权者能够像宝贵自己身体一样宝贵天下。为什么“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呢?这是因为尊重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就不会为了一己贪欲而处心积虑,无所不为,从而以大公无私的精神去治理天下。对于这样的人,大众百姓当然可以把天下放心地托付给他治理。
546.与众共治
“原典”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春秋《尹文子·大道上》)
“注译”全句译意为:圣人之治之所以难得,不是因为其独治,而是因为圣人能与众人共治。
“品读”“独治”是孤家寡人之治,只能招致祸乱,只有“与众共治”才是大道之治,才能使天下大治。“与众共治”是谓“圣人之治”。
547.有天下而不与
“原典”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春秋《论语·泰伯》)
“注译”巍巍:本义是山势高大雄伟。在这里用来赞美舜、禹人格的崇高、伟大;与:同“预”,参与。含有私自占有和享受之意。全句译意为: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虽拥有天下,却一点也不谋取私利!”
“品读”这是孔子从舜、禹的德政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政治典则,即统治者不应因拥有天下而为自己谋取私利,体现了他“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
548.唯尧则之
“原典”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春秋《论语·泰伯》)
“注译”则:效法,取法;荡荡:广大,广大无边;名:动词,用语言去形容,赞美;焕:光辉,光明;文章:指礼乐典章制度。全句译意为:孔子说:“伟大啊,尧作为君主!崇高啊,只有天是最高大的,只有尧才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广博无边,人民不知道该怎样去称赞他。崇高啊,他成就了伟大的功业!光辉啊,他制定的礼乐典章制度!”
“品读”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天的伟大在于“无私覆”,在于大公无私。而只有尧这样的圣人能效法天的大公无私,因此尧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能得到大众百姓的拥戴。
549.致仕行义
“原典”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春秋《论语·微子》)
“注译”仕:做官。全句译意为:君子之所以要做官,是为了实行道义。
“品读”儒家尚义,从孔子始。孔子一生奔波,寻找“用我者”(《论语·阳货》),就是为了施行仁义。子路这句话是对孔子奔走求仕的解释。可见孔子求仕,目的很明确。“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实质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权力观问题。权力观是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有什么样的权力观,就有什么样的地位观、利益观。我们共产党的权力观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50.公生明,偏生暗
“原典”公生明,偏生暗。(战国《荀子·不苟》)
“注译”全句译意为: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品读”这是战国时思想家荀况说的话。公正廉明是儒家提倡的一种政治理想,它是建立在仁爱诚信基础上的,强调作为一国之君,首先要以德服天下,这样才能处事公正,明辨是非。
551.公私有分
“原典”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战国《韩非子·饰邪》)
“注译”全句译意为:如果自私自利之风盛行,国家必将大乱。如果大公无私之德盛行,国家必定安定治理。所以,治理国家必须公私分明。
“品读”这是战国时著名法家韩非子的治国理论。在韩非子看来,治国必须“明于公私之分”,并“去私恩”,大公无私,这是“人主之公义”。只有公私分明,才能实现政令畅通,“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552.生于公
“原典”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公》)
“注译”全句译意为:设立君主的目的,是出于为公。
“品读”这句话很有深意,其中传达出这样的内涵:“君主”权力的来源、权力的性质和权力的运作方向。联系孔子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吕氏春秋·贵公》中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我们可以触摸到古代贤哲理想中的权力来源、权力性质和权力运作都在于一个“公”字。这可以说是古代贤哲的“权力观”。今天,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尤其重要。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各级党政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党的执政权力来自人民,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能把它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
553.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原典”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公》)
“注译”全句译意为:天下并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品读”这是对三王、五帝时代“天下为公”德政的一种向往和呼吁。在这句话之后,吕不韦再次强调,“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并举伯禽治鲁作为大公无私的榜样。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封为鲁国国君,将要去封地时,向周公请教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利而勿利也。”意思是说:要以至公至正之心对待民众,施行对民众有利的政令而不能有利己的私心。
554.君道何如
“原典”君道何如?利而勿利章。(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恃君》)
“注译”章:“公”的转音。全句译意为:君道是什么呢?君道就是大公无私地为大众百姓谋利益。
“品读”上古以来天下灭亡的国家很多,但“利而勿利”的“君道”并不废除,为什么?就是因为“天下之利也”(对大众百姓有利)。吕不韦警告君主们,当权执政之时,必须奉行“利而勿利”的“君道”,要大公无私,以利天下人为己任,为大众百姓谋利益。这样,才会得到大众百姓的拥护。“此君臣之义,不可不明也”。
555.公则天下平
“原典”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公》)
“注译”全句译意为:从前,古代贤明的君王治理天下,一定会首先做到大公无私,只要大公无私了,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是因为大公无私而得到的。
“品读”吕不韦这个结论,是从历史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他说:“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意思是说:看看上古的记载,得到天下的人很多,他们都是因为大公无私而得天下,而他们失去天下一定是因为偏私。
556.天无私覆
“原典”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西汉载圣《礼记·孔子闲居》)
“注译”全句译意为:要像天一样覆盖大地而没有私心,像大地一样载育万物而没有私心,像日月一样普照万物而没有私心。
“品读”这是孔子闭居时对他的弟子子夏所说的话。子夏问孔子:“什么是禹、汤、文王这三王的德行呢?”孔子说:“要奉行‘三无私’来服务天下。”子夏又问:“什么是‘三无私’?”孔子就以“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答之,并以《诗经》中的描述进一步颂扬了禹、汤、文王这三王奉行“三无私”的德行。子夏听了,高兴得一跃而起,说:“弟子敢不承乎!”(弟子怎么敢不领受这番教导啊!)
557.惠均则政行
“原典”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西汉戴圣《礼记·祭统》)
“注译”全句译意为:恩惠施行得公平,政事就能得到推行;政事能推行,事业就能有成就;事业有成就,功业也就能建立。
“品读”这是从祭祀后平均分配祭肉所引发的治政之论。其意是说善于治政的人,在于公平合理施行恩惠,这样就会得到大众百姓的拥戴。
558.不以天下之病利一人
“原典”尧曰:“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注译”病:原义为伤病,这里引申为受苦、痛苦。全句译意为:不能让天下人受苦而让一人得利。
“品读”孔子之所以激情赞颂“大哉,尧之为君也”,不仅因为尧“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而且还因为尧的大公无私,还表现在尧的“禅让”上。《尚书·尧典》和《史记·五帝本纪》都载:尧知道儿子丹朱不肖,不足以掌管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把掌管天下的权力授予舜)。尧深知,“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两相权衡,尧出于公心,“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尧的伟大就在于此。
559.不以私乱公
“原典”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西汉司马迁《史记·韩安国列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
“品读”汉景帝时,公孙诡、羊胜图谋不轨,游说梁孝王(汉景帝母弟),并派人行刺朝廷谋臣,事情败露后,汉景帝下令搜捕公孙诡、羊胜。由于这两人藏匿在梁孝王家,没有抓到。内史韩安国去规劝梁孝王交出公孙诡、羊胜两人。梁孝王听了韩安国“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的一番话之后,交出公孙诡、羊胜。韩安国的“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虽有其历史背景,但这句话的内涵在今天还是不失其借鉴意义。
560.不可图利
“原典”治国治众者,不可以图利。(西汉陆贾《新语·怀虑》)
“注译”全句译意为:治理国家和管理民众的人,不要谋求私利。
“品读”这是西汉初年,政论家、词赋家陆贾对刚取得政权的统治者提出的警告。陆贾在其《新语·怀虑》篇中说:如果统治者凭借权势,忙于置办个人产业,那就很难教化百姓,国家的政策法令也难以得到贯彻。
561.政在去私
“原典”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晋傅玄《傅子·问政》)
“注译”全句译意为:主持政务关键在于去掉私心,否则就没有公道可言了。
“品读”为政者“不以挟私为政。”(《战国策·魏策》)从政必须去私。不去私,社会国家之事就不能管好。熊掌和鱼不可兼得。既要当官,就要舍去个人的私利,不能什么好处都要。对为官者而言,清贫和廉洁相伴,发财与腐败为伍。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必须遏止私欲,公私分明,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去私作为重要的为政之道自觉践行,作为崇高的精神境界努力锤炼,作为高尚的人格修养矢志追求。
562.治官事不营私家
“原典”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货利。(汉刘向《说苑·至公》)
“注译”全句译意为:为政者在办公时,不能借以谋私;在办公的地方,不能谈谋私利的事。
“品读”“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吕氏春秋·序意》)。为官处世要淡泊名利。共产党人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名累,视个人利益淡如水,视人民利益重于山,不图虚名,不谋私利。今天,作为党政干部,必须“立党为公”,心中应时刻装着人民群众,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563.守公器不徇私情
“原典”夫天下公器也,王纲大权也。执大权者不任其小数,守公器者不徇于私情。(唐陆贽《全唐文·卷四七三·谢密旨因论所宣事状》)
“注译”全句译意为:王纲大权是天下公用的器具。掌握大权的人不放任小的祸害,运用公权的人不为私情而办不合法的事。
“品读”为什么“执大权者不任其小数,守公器者不徇于私情”?陆贽接着说道:“任小数而御大权,则忿戾之祸起;徇私情以持公器,则奸乱之衅生。”用今天的话来说,以权谋私,小则危及自身,大则祸国殃民。这不能不引起执政者的高度警惕。
564.以公共为心
“原典”夫国家作事,以公共为心者,人必乐而从之;以私奉为心者,人必咈而叛之。(唐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
“注译”公共:全体人民;私奉:为自己打算;咈(fú佛):违拗。全句译意为:管理国家政事,如果能从民众的公共利益出发,民众必定会愉快地支持他;如果只为国君私人利益行事,那么民众就会违抗他、背叛他。
“品读”是“以公共为心”,还是“以私奉为心”?这是两种不同的执政理念,也带来不同的结果。对封建的“国君”,“以私奉为心”就是他们的执政理念,结果只能是“人必咈而叛之”。古往今来,尽管仁人贤士不断地警告“国君”要“以公共为心”,但是,“国君”们依然“以私奉为心”,依然走“人必咈而叛之”的路。可惜的是,现在一些党政干部并没有以此为戒,他们不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民造福,而是把权力当成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这种主仆颠倒、权力异化的行为,就是对人民的背叛,必然遭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对和唾弃。
565.官吏之职
“原典”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二十三·送薛存义序》)
“注译”全句译意为:在地方上为官的,你知道你的职责是什么吗?是人民的仆役,而不是去役使人民。
“品读”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与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永州(今属湖南)、柳州(今属广西),接触下层,了解人民的心愿和疾苦,对为官的职责有了深刻的体悟,所以能有以上的言论。
566.至公无私
“原典”至公,天下之所共也。(宋欧阳修《新五代·周世宗家人传第八》)
“注译”公:公正,公平;共:共同占有、享用或承受。全句译意为:大公无私,是天下人的共同心愿。
“品读”虽然自古以来“至公”的帝王将相凤毛麟角,但“至公,天下之所共也”,反映了一种人心所向,一种永远的追求。
567.以天下之心为心
“原典”人者不以身为身,以天下之身为身;不以心为心,以天下之心为心。(宋《李觏集》)
“注译”全句译意为:为人君者不以自身的利益为利益,而是以天下人的利益为利益;不以自己的意愿为意愿,而是以天下人的意愿为意愿。
“品读”贤哲和大众百姓都希望君主能有这样的执政理念和情操,但对于封建君主,这只能是贤哲和大众百姓的一厢情愿。但在今天,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这样的执政理念和情操,以至公至正之心对待人民大众。
568.以公正为先
“原典”夫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明汪天赐《官箴集要》)
“注译”全句译意为:身居官位,忠于职守,应该把公正放在首位。公平就不会被私利所诱惑,正直就不会被奸邪所迷惑。
“品读”公正是官德的重要内容。为官应以“公正为先”,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凡是做事涉嫌奸邪、谋私的,都是由于缺乏公正的缘故。如果能做到公正,即使有奸邪、私利出现,也不会被迷惑了。
569.为天下
“原典”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清黄宗羲《原君》)
“注译”全句译意为:在上古时代,天下的黎民百姓是主,君王是客。君王竭尽毕生精力治理国家都是为百姓尽义务。而在后世,君是主,天下的黎民百姓为客,天下人没有一处得以安享生活,都是为了满足君主的贪欲。
“品读”按照儒家的说法,上古时代的君王奉行“天下为公”的大道,尧、舜、禹“役己以利天下”。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很推崇儒家“天下为公”的大道。他认为后世君主与上古时代“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为君之道背道而驰,反而“以君为主,天下为客”,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不惜“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以供“一人之淫乐”,致使“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黄宗羲这些犀利的言辞,是对封建专制的批判,也是对封建帝王的警告。
570.杜绝营私
“原典”图治之道,杜绝营私。(清柯耸《请厘吏治三事疏》)
“注译”全句译意为:谋划治理的途径,在于杜绝营私舞弊。
“品读”在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给事中(官名)柯耸上疏说:“图治之道,杜绝营私。”他认为,只有杜绝营私,才可严格消除官吏的各种弊端,解除民间的困苦。
571.公则博
“原典”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清刚毅《居官镜》)
“注译”溥:通“博”。全句译意为:没有欲望就能做到静虚动直。静虚就能把事情看得清楚,把事情看清楚了就能做到通达。动直就能把事情办得公正,把事情办公正了就会博大。
“品读”刚毅这段话在于说明如何至“公”。他认为其中的关键是要“无欲”,自己没有私心私欲,自然至“公”。他的这段话可以简练为:无欲则公,公则博。“居官办事,全凭公心。”(《居官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