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集权导致权力腐败,权力腐败导致亡党亡国。发展民主是遏制权力腐败的有力武器。
古人早就认识民主的重要。早在战国时期形成、被誉为“政事纲纪”的《尚书》中就有关于民主的论述。《尚书·多方》就已出现“民主”一词:“天惟时民主。”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集权制社会,从上到下形成了以皇帝独裁为核心的官僚体制。虽然在这个官僚体制下,民主思想、民主制度、民主监督等等,像巨石下的小草,苍白、软弱,但是,正如小草也有根一样,中国封建官僚体制下也有民主思想、民主制度、民主监督的“根”。
从当代来说,发展民主,就是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只有发展党内民主,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全党始终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对领导干部实行切实有效的监督,不断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721.天惟民主
“原典”天惟时民主。(战国《尚书·多方》)
“注译”全句译意为:上天寻求人民之主。
“品读”一次,周公训示各国诸侯说,因为夏桀不体恤人民,贪婪成性,大肆淫乐,大肆杀戮,所以上天寻找成汤做人民的主人。这是“民主”一词在中国古文献中的最早记录,不过这里的“民主”,是人民主子的意思,即你为民,我为主,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民主。中国先古时代的“民主”同欧洲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民主”也不是同一个意义。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民主”是指“人民的权力”,或者说政权在多数人手中的政体(或政府)叫做民主。这是现代意义的民主的语源。当然,中国先古时代的“民主”也有它自身的演变、进化过程。同在《尚书·多方》中记录的周公的另一句话“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就因为成汤能由各国邦君的选择,代替夏桀作了君主),虽然这个“民主”也还是人民主子的意思,但已稍稍有一点原始民主的意味。
72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原典”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上》)
“注译”壅(yōng拥):水道堵塞;溃:溃决,泛滥;为水者:治水的人;决之使导:疏浚它,使它通畅;为民者:治理人民的人;宣之使言:开导他们敢于讲话。全句译意为:堵塞人民的嘴巴,比堵塞江河的后果还要严重。江河堵塞便会决口泛滥,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堵塞人民的嘴巴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治水的应该疏通河道而使水流畅通,治理人民的人应该开导人民畅所欲言。
“品读”西周时周厉王暴虐残酷,国人纷纷指责他。邵穆公报告说:“民不堪命矣!”(百姓不能忍受暴虐的政令了!)厉王就派一个巫师监视指责他的人,一经巫师报告,就把指责他的人杀掉。很快国人再没有敢议论厉王的过失,路上相遇时彼此只能用眼神暗示。周厉王很高兴地告诉邵穆公说,再没有敢说我坏话的人了。于是,邵穆公就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话劝谏厉王,说这种堵塞人民嘴巴的方法比堵塞江河所造成的后果还要严重,应该“宣之使言”。周厉王不听,终于引起国人暴动,周厉王逃亡到彘地去了。
这说明人民对统治者的意见应当畅所欲言并畅通无阻地传达上去,使统治者根据民心民意治理国事,这更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控制言论的后果只能是貌恭而心不服,甚至会逼上梁山。当民众在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时,会像冲破堤坝的洪水一样,冲垮政权的大厦,使统治者遭到灭顶之灾。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也记录了这件史实,承传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扬张宣导人民,广开言路的民主政治。
723.一言兴邦
“原典”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春秋《论语·子路》)
“注译”全句译意为:如果君主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这不也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灭亡吗?
“品读”鲁定公曾问孔子,有没有“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的说法。孔子说:“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意思是说:不能这么一概而论,关键是看什么言论。孔子举例说,如“为君难,为臣不易”这句话,如果君主知道为君之难,必能励精图治,国家就不难兴盛。这就可以说“一言兴邦”。反之,如果国君陶醉于“唯其言而莫予违”(自己的话无人敢违抗),这个国家必然要走向灭亡。这就可以说“一言丧邦”。是“一言兴邦”,抑或“一言丧邦”,就在于君主对“一言”的重视程度及其所必需的精神状态。唐太宗李世民很在意“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深知为君之难,所以能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实现“贞观之治”。
724.以众言参验
“原典”听以爵,不以众言参验,用一人为门户者,可亡也。(战国《韩非子·亡征》)
“注译”全句译意为:君主听取言论只是依据爵位的高低,而不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参考加以检验,只用一个人作为传达意见的渠道,国家有可能灭亡。
“品读”亡征,即国家灭亡的征兆。韩非子在《亡征》中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风俗等方面,罗列了四十七种可使国家灭亡的征兆。“听以爵,不以众言参验,用一人为门户者”,是使国“可亡”的征兆之一。这说明,广开言路,虚怀纳谏,对治政兴国的重要。
725.好善优天下
“原典”好善优于天下。(战国《孟子·告子下》)
“注译”优:有余。全句译意为:喜欢听取和采纳好建议的人治理天下都绰绰有余。
“品读”孟子听到鲁国启用乐正子治理国政,高兴得睡不着。公孙丑问孟子,是不是乐正子很坚强、很有主见、很见多识广,孟子都说不是,而是乐正子为人喜欢听取善言。孟子认为,“好善”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必备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治国兴邦的正道。“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四处的人都会从千里之外赶来告以善言)。如果“不好善”,就会把有德才的人拒之千里之外。有德才的人被拒之千里之外,无德无才的人、以谗言害人的人和谄媚奉承的人便会蜂拥而至。孟子说,执政治国者整天和“谗谄面谀的人”混在一起,“国欲治,可得乎”?726.独智者不可存君
“原典”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西汉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
“注译”轻虑:考虑事情轻率;独智:独断专行,自以为是。全句译意为:考虑事情轻率的人不能治理国家,自以为是的人不能保全其君位。
“品读”蒙氏家族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修筑长城中有大功,也是秦朝开国功臣集团中的重要成员,深得秦始皇的信任。秦始皇死后,赵高与李斯合谋政变,因畏惧蒙恬、记恨蒙毅,便在秦二世面前诬陷蒙恬、蒙毅,秦二世昏庸不察,准备处死蒙氏兄弟。子婴认为这样草率从事,诛杀忠臣,会失去民心涣散军心,就以上面的话规劝秦二世。但秦二世不听子婴忠言,先杀了蒙毅,后逼蒙恬吞药自杀。
727.闻过而改
“原典”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听到自己的过错就改正,看见仁义的行为就跟着做,这是永远保持国家政权的依赖所在。
“品读”此句出自贾山的《至言》。西汉时,贾山写了一篇《至言》,借秦为喻,论治乱之道,上书汉文帝刘恒。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论“明主”要善于纳谏闻过。贾山在《至言》中说,“地之硗者,虽有善种,不能生焉;江皋河濒,虽有恶种,无为猥大”(在贫瘠的土地里,即使撒下优良的种子,也不能生根发芽;而在江河岸边,纵然是几粒品质极差的种子,也能茂盛地生长)。这就是“地之美者善养禾,君之仁者善养士”。贾山以土地和种子为喻劝汉文帝开明理政,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广开言路,使臣下以切直之言力谏君主。如果环境险恶,臣子缄口不言,就会上壅下闭,“则人主不得闻其过失矣;弗闻,则社稷危矣”。
728.明王三惧
“原典”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三国王肃《孔子集语·卷六·主德第五》)
“注译”全句译意为:贤明的君主有三怕:一是处在尊贵之位而唯恐听不到批评自己的过错,二是得志时而唯恐自己骄傲自满,三是听到了天下的至理大道而唯恐不能施行。
“品读”在君主的三怕之中,前两种是怕言路不通。言路不通,就不闻其过,也会“满招损”,这都是治政的大忌。
729.天下之务
“原典”天下之务,当与天下共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南朝梁沈约《宋书·颜延之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天下事应由天下人共同参与,哪能任凭一个人独断专行。
“品读”南朝宋的颜延之,“无书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颜延之得到厚赏重待,他看不惯一些权豪势要把持朝政,“专当要任,意有不平”,经常愤愤地说:“天下之务,当与天下共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这是对那些独断专行者的严正警告。
730.为国之要
“原典”为国之要,不可独任。(唐李延寿《南史·梁本纪》)
“注译”全句译意为:执政治国的要领,是不能独断专行。
“品读”君主独断专行,不听臣民的意见,只能成为孤家寡人。而“孤塞之政”,正是“亡国之风”。唐代的姚思廉在《梁书·贺琛传》说:“专听生奸,独任成乱”,发人深省。
731.专己者孤
“原典”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刚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独断专行的君主就会变成孤家寡人,拒绝纳谏的君主就会耳塞目闭,不通下情。这种治政方式是亡国的先兆。
“品读”申屠刚曾任西汉文帝的丞相,王莽篡位专政时被逐。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七年下诏召见申屠刚。因申屠刚在王莽篡位专政被逐时曾规劝过“欲背汉”自立的“西州上将军”隗嚣,申屠刚在应诏归光武帝前给隗嚣写了一封书,书中一开篇就警告隗嚣:“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劝隗嚣不可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孤塞之政”,是历代专制政权覆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申屠刚的话可谓一针见血,一语中的。
732.博询众庶
“原典”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公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宋王安石《兴贤》)
“注译”询:谋,访问;众庶:众人;谠:直言,善言;迩:近,接近;谗谀者:进谗言,阿谀奉承的人;拘文牵俗:受到成规习俗束缚牵制;辨治:明辨是非,毫无疑虑地办事。全句译意为:广泛地征求众人的意见,那么有才能的人就能够得到进用;没有什么忌讳,那么忠直敢谏的言路就开通了;不接近小人,那么进谗阿谀的人自然就疏远了;不受成规习俗的束缚,那么守职的官吏就能毫无疑虑的办事了;不以细小的过失来责备人,那些有志向的官吏就能充分发挥才智了。
“品读”王安石这几句话强调的是为政者要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才能进贤才和直言。为政者有了贤才和直言,就有了施政的根本和明鉴。
733.大开言路
“原典”君主不以言废人,不以人废言,大开言路,所以成天下,安兆民也。(明宋濂《元史·列传·刘秉忠》)
“注译”废:废弃、停止。全句译意为:君子不应该仅仅根据某些言语而否定整个人,更不应该因为厌恶这个人,而不能接受他好的谏言。君子应该做到广开言路,善于纳谏,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民众也才能安居乐业。
“品读”刘秉忠原出家为僧,因学识渊博,被元世祖忽必烈重用。这句话是刘秉忠关于执政者广开言路的真知灼见。其中的“不以言废人、不以人废言”更是至理名言。它告诉我们,对人对言都应当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加以评定,只要能有所用,就可以接纳,不要因人废言,因言废人。